不立异以为高

时间:2025-01-10 11:39: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诗句不立异以为高来自《纵囚论》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代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赏析:

纵囚论翻译及注释

翻译一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翻译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注释
①唐太宗之六年: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年间,国势强大,社会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②大辟:死刑。辟,法。刑法。大辟意为最重的刑罚。
③意:估计。
④贼: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
⑤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都是儒家崇拜的古代的明君。

纵囚论评析

  这是一篇史评,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门见山,警拔有力。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标出全文的主旨。接着从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以君子与小人相比较,反复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只不过是借此邀取名誉的一种手段。议论纵横,深刻入髓。“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而不是什么“施恩德”“知信义”,揭露得可谓明快酣畅。因此,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不可以作为“天下之常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文章据史立论,层层辨析,论证充分,结论高远,警醒人心也。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肯定地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从唐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了偶尔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确实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论》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中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揣摩。

纵囚论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公元633年,李世民下令让将近400人囚犯回乡一年,等到来年秋收后再回到狱中受刑。这些犯人感激不已,等到第二年秋收后,所有犯人一个不差地全部归狱。李世民很是高兴,当场赦免了所有犯人。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

  《纵囚论》就唐太宗纵囚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事不足为训,并明确地提出了“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这一论点。这是一篇对传统见解进行辩驳的议论文。

拼音:

zòng qiú lùn
纵囚论

xìn yì xíng yú jūn zǐ, ér xíng lù shī yú xiǎo rén.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xíng rù yú sǐ zhě, nǎi zuì dà è jí, cǐ yòu xiǎo rén zhī yóu shèn zhě yě.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níng yǐ yì sǐ, bù gǒu xìng shēng, ér shì sǐ rú guī, cǐ yòu jūn zǐ zhī yóu nán zhě yě.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fāng táng tài zōng zhī liù nián, lù dà pì qiú sān bǎi yú rén, zòng shǐ huán jiā, yuē qí zì guī yǐ jiù sǐ.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shì yǐ jūn zǐ zhī nán néng, qī xiǎo rén zhī yóu zhě yǐ bì néng yě.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qí qiú jí qī, ér zú zì guī wú hòu zhě.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shì jūn zǐ zhī suǒ nán, ér xiǎo rén zhī suǒ yì yě.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cǐ qǐ jìn yú rén qíng zāi? huò yuē: zuì dà è jí, chéng xiǎo rén yǐ jí shī ēn dé yǐ lín zhī, kě shǐ biàn ér wèi jūn zǐ.
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gài ēn dé rù rén zhī shēn, ér yí rén zhī sù, yǒu rú shì zhě y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yuē: tài zōng zhī wèi cǐ, suǒ yǐ qiú cǐ míng yě.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rán ān zhī fū zòng zhī qù yě, bù yì qí bì lái yǐ jì miǎn, suǒ yǐ zòng zhī hū? yòu ān zhī fū bèi zòng ér qù yě, bù yì qí zì guī ér bì huò miǎn, suǒ yǐ fù lái hū? fū yì qí bì lái ér zòng zhī, shì shàng zéi xià zhī qíng yě yì qí bì miǎn ér fù lái, shì xià zéi shàng zhī xīn yě.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wú jiàn shàng xià jiāo xiāng zéi yǐ chéng cǐ míng yě, wū yǒu suǒ wèi shī ēn dé yǔ fū zhī xìn yì zhě zāi? bù rán, tài zōng shī dé yú tiān xià, yú zī liù nián yǐ, bù néng shǐ xiǎo rén bù wéi jí è dà zuì, ér yī rì zhī ēn, néng shǐ shì sǐ rú guī, ér cún xìn yì.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cǐ yòu bù tōng zhī lùn yě! rán zé hé wéi ér kě? yuē: zòng ér lái guī, shā zhī wú shè.
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ér yòu zòng zhī, ér yòu lái, zé kě zhī wèi ēn dé zhī zhì ěr.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rán cǐ bì wú zhī shì yě.
然此必无之事也。
ruò fú zòng ér lái guī ér shè zhī, kě ǒu yī wéi zhī ěr.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ruò lǚ wèi zhī, zé shā rén zhě jiē bù sǐ.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shì kě wèi tiān xià zhī cháng fǎ hū? bù kě wèi cháng zhě, qí shèng rén zhī fǎ hū? shì yǐ yáo shùn sān wáng zhī zhì, bì běn yú rén qíng, bù lì yì yǐ wéi gāo, bù nì qíng yǐ gàn yù.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平仄韵脚:拼音:bù lì yì yǐ wéi gāo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四豪

网友评论:


上一篇:不窥兵于山外
下一篇:不竞不絿

TAG标签:以为

热门排行: 慢捻复轻拢
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