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隔膜
社会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与农村有了隔膜;一代代人老去,一代代人新生,代代人之间有了隔膜;区域不同,风俗演变,民族似乎也有了隔膜……
ღ诚然,隔膜的定义很广泛,由于文化、语言、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对不同文化的排斥与抵制。隔膜,似乎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前进的。
一位学者在一次讲座中提到这样一种情况,海外有些亚洲血统的年轻人,他们经常一边演奏一边唱歌。第一天晚上,他去听了年轻人们的演唱,演唱中流露出某种特殊的心情。他们出生在北美洲,可他们都是亚洲血ย统。有人管他们这代人叫做&ldquวo;竹生”。有人告诉学者:竹子都是一节一节的,每一节中间都有一个横隔,所以每一节的两边都打不通。所谓“竹生”就是说,这代人与他本来所属的民族文化已经隔绝了,又没能融入他现在生存之地的文化,他两边都是竹子那样“隔开”的。因此,他们纵然有满心的关怀与理想,也觉得没办法关注什么。因为他们想要关注,应该关注却不能关注,于ค是造成了失落、迷惘和悲哀。
是的,人类总不能共同进入大同世界。总有那么少数人漂泊在外,孤苦无依。不仅是那些年轻人,我们的老一辈也是如此。当人们作文第一次不再平分猎物时,奴隶与奴隶主之间有了隔膜;当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踏破万里长城,带来草原的剽悍和马头琴的辽远时,汉族的士大夫们面对着这些屈辱,也只能空叹“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备尝文化失落的那一份痛苦。千百年后,那些在自己的土地上,甚至远居海外的异乡人,是否也与他们有着同℉一份心情?
在现实世界更是如此。经济学家的理论告诉我们,有限的资源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有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甚至命运的差距。在越来越冷漠疏离的社会里,保持这种身份的隔膜、处境的隔膜,还有,心灵的隔膜,已被大多数人选择作为生活的保护色。
但,没有人会真正想要隔膜,当无数双白色的大手抱起了瘦弱的黑人儿童,那是心灵的呼唤与感动;当无数张纸币、硬币投进了捐款箱,那是对爱的给予和奉献;当一座座希望小学建成,一名名绝症患者得到治疗,我们可以高喊隔膜也是能逾越的。
是的,没有人起要隔膜,想要那些看上去似乎不能逾越的界线。不管它是一道门槛,一堵高墙,还是一湾海峡,一片海洋,都请张开你的臂膀,飞越隔膜,拥抱彼此。我们的心,终将穿越万水千山——不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