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止于洪流
青铜的鼎镬里氤氲着轻烟,些许弥散,他们以繁华作道场,终于逐水而逝,却给予了时代浓墨重彩。
“今臣之头与璧将俱碎于柱矣。”石破天惊的一声,大殿背后数点寒鸦飞起,划破苍穹的平静。秦王与美人收起了蔑视的笑容,众臣投以惊惧的眼色。
秦以十五城换赵之和氏璧,赵不敢不许,于是派蔺相如使秦。只因他一句:“臣请完璧归赵Ⓐ。”一块美玉成就一代名臣。他将自己的英气铺洒得淋漓尽致,在这秦国的朝堂之上。使秦王对赵使臣行“九宾”之礼,蔺相如抵住洪流,他确乎是赵之栋梁,他的一声长啸,化为赵国身前的城墙。高不可攀,势不可挡,且英气逼人。赵王平庸怯懦,赵得以✄存之稍久,“徒以廉颇与蔺相如二人在而已。”
蔺相如爬上历史前台,大幕拉开他便再不愿退下,他要于赵做一番事业,他要做中流之砥柱。他终于扶持赵之国政走过数载春秋,直至赵灭。洪流之后,时过境迁。
可他肆意挥洒,保家卫国的精神留传不朽;他的凛然正气与政治才华垂于青史。
荒芜空空,洪流束束,屹立于家国之中的擎天之柱又何只蔺相如一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出茅庐,定天下,刘备的“三顾”背后满溢着他的才情与傲气;新野的那场大火映照他身上逼人的气势;而那白帝城殿中,他颊上跌落的泪,最终滋养了蜀地的沃土。
他有的不只是护国之心,才子之气了。那透作文着坚毅的瞳仁中映出那个时代尾巴里的风骨——“鞠躬尽瘁,ถ死而后已,”真正的“呕心沥血,至死方止。”他是三国所有忠臣良将之映射,后汉三国之后,两晋相替,辅以南北朝ธ的兵荒马乱。久不见鼎立或统一之势,久不出赤胆忠心之臣。三国之后,何处去觅孔明的身影?他应只是“零零碎碎地活于后人身上”,魏征是他的耿直忠心,文天祥是他的文采心力。孔明之后,再无孔明。
有人说,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应是扑向了历史的洪流去的,待要回首时才觉“有去而不可复返。”
可有人或许根本不考虑“返或不返”,比如孔子。ฝ
如果说蔺相如是赵国之能臣,诸葛孔明是后汉之风骨,那孔子就是整个古中华文化的叙写者。“纷乱起而《春秋》作。”《春秋》成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准则,“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经久不衰的教育标杆。孔圣人在时代的风尘里纵横驰骋,扬起浮尘却不湮没自身。他依旧忠君,忠于梦中那个闪光的周朝天子;他固有风骨,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著书立说。他有中华思想之内核:不骄,不躁,不愠,不火,不偏,不倚。是为中庸。
忠君爱国,定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对人的要求;英气逼人,应是每个人免于泯然众人的标准;而中庸则是中华民族绵延的原因。
蔺相如,诸葛亮与孔子都将永存。蔺相如存于祠,诸葛亮存于世,孔子当存于文化长河。皆不朽,此般英雄,可止于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