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篇_工作报告

时间:2024-09-22 01:32:2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政府工作报告

  (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努力克服宏观经济低迷、财政困难加剧、民生需求高涨、改革任务繁重、社会矛盾增多等压力与挑战,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真抓实干,顺利完成了县第**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主要指标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增长1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2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万元、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5亿元、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8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6%,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县域经济比重的54.36%,单位GDP能耗下降3.9%.这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和优化服务、破解难题、改革创新的结果。县城新堰、杨柳、东延三大片区开发和池河火电厂、杨柳秦巴风情园、灵雀山景区、后柳水乡、喜河**、县城第二水源、杨柳体育馆、县城影剧院、农村电网改造、保障房、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等一大批骨干项目开工建设且进展顺利。完善财税、用地、供电、技术、人才等方面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全年招商17个项目,引资到位资金27.45亿元,投资保持强劲增长。以电力能源、生态旅游、丝绸服装、富硒食品为主的长效产业不断壮大,支撑了经济稳定增长。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旅游示范县创建扎实推进,中坝大峡谷成为我县第二个国家AAA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增长43.9%.发放创业贷款5100万元,扶持**户有效创业,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拉动了城乡居民增收和消费需求增长。促进消费升级,从优化金融服务、稳定物价、强化社会保障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着手,引导群众扩大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注重科普、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内生动力增强、质量效益趋好。

  (二)民生改善更加有力。全年民生领域投入达1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以上。相继出台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失独家庭养老扶助、高龄补助、退伍大学生士兵安置、创业就业、"三留守"人员关爱、特困人群医疗费全报销等民生政策,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顺利通过省级评估,新建幼儿园4所,进一步缓解了"入园难"问题。资助贫困大学生510人次430万元,没有一名大学生因学费困难而辍学。完成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了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群众看病成本下降15%.医疗设施进一步改善,县医院医技大楼投入使用,中医院创建为二等甲级医院。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初见成效,加强了药品配送监管,建立了大病救助预付金制度,群众反映的"住院难"和农村"买药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着力缓解就业压力,开辟公益性岗位435个,安置复转军人26名,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3名,其中从农民中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名。落实职业技术培训各项政策,全年培训6000人次,引导在县内外有效就业5.55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城乡居民医保(合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95%.将农村年均收入低于2020元和城镇月均收入低于355元的19151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畴。建设廉租房340套1.5万平方米、公租房732套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1850户14.8万平方米,中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众基本实现居有其所。全面深化"三留守"人员关爱工作,13557人得到包联关爱并形成**模式。开展访贫问苦活动,扶助救助生活困难、流浪乞讨、孤儿、残疾人4047人次。实施"三个五"扶贫攻坚战略效果明显,启动了4个片区10个整村推进项目和5个县级连片开发项目建设,扶持366户贫困家庭成功创业,全年1830户**人实现脱贫。文化强县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下乡45场次,开通了调频广播,安装"户户通"**户,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

  (三)改革创新成果丰硕。顺利完成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和盐务体制改革,市场监管得到切实加强。在全市创新推行了新农合"就医卡"制度,方便了群众就医。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推行了"一问三包五联"服务基层和联系群众制度,推进了以"代办"为重点的便民服务改革,全面深化了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管护工作,基本实现了安全有保障、困难有帮扶、精神有抚慰的管护目标。创新警务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全市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并推广了**经验。启动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试验示范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开展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发证和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为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创新融资机制,设立了首家担保公司和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组建了城乡开发公司,全年融资1亿元用于公共项目建设。创新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四支队伍强基础、十项机制管长效"的**模式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创新扶贫开发工作,"三个五"扶贫攻坚模式得到省上认可并推广。

  (四)发展环境改善明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县城新区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城市亮化进一步提升,新增了高标准的环卫设施,建立了县城管理长效机制。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获得命名,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已通过省级初验。农村集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移民搬迁1400户,吸引5006人进城入镇,城镇化率提高2.8%.石云路改造路基工程基本完工,后合路开工建设,喜河(长阳)汉江大桥深水基础施工进展顺利,建成县乡示范路30公里、通村示范路163公里、连户路315公里、便民桥40座,道路交通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环境明显优化。汉江堤防、县城第二水厂等水利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建成了高标准的杨柳水保科技示范园,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0个,解决了1.7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完成了南区电网改造工程,投入951.1万元启动了北区电网改造。完成造林绿化4.5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启动了省级生态县创建介绍家乡的作文工作,开展了以整顿乱排乱倒为重点的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县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开展了发展环境整治工作,依法强制执行了一批制约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问题,严厉打击了一批无理取闹、恶意阻工行为,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12起,党政纪处分17人,投资环境明显好转。修订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了扶持旅游、涉水、蚕桑、茶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了第二届道德模范、优秀环卫工人、"十佳"教师等评选表彰,组织了各类献爱心活动,引领了社会风尚,改善了人文环境。

  (五)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法治**建设有新进展,普法教育得到深化,司法服务明显加强,矛盾排查化解步入常态化,调处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依法打击非法信访2起,信访秩序有所好转,连续五年巩固了"三无县"创建成果。妥善应对了"胡蜂蜇人"事件,并将区域性生物危害防治纳入应急管理体系。社会治安良好,发案率大幅下降,安全生产无特重大事故发生,人民安居乐业。

  (六)政府建设卓有成效。严格落实干部学习考试制度,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有明显提升;开展依法行政述职评议,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有明显改观;建立常年督查和通报制度,抓落实明显有力;狠刹"五股歪风",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深化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政府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科学理政水平有明显提高;建立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全年办理276件,政府体系民主意识明显增强。

  各位代表,**年是负重前行、倍感艰难的一年,也是攻坚克难、硕果累累的一年。全县经济社会稳中向好的态势日益显现,主要有五大标志:

  ——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发展的持续性越来越好。近三年项目铺垫扎实,长效产业基本形成,居民消费日趋旺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必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发展的协调性越来越好。城乡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得到有效加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呈现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公共服务日益健全,民生保障越来越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安居和扶贫帮困等公共服务机制日趋完善,尤其是十五年免费教育、特困人群医疗费全报销、创业就业、保障房建设和移民搬迁、"三个五"扶贫攻坚战略等系列民生政策的建立和完善,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秩序越来越好。政府联系群众、矛盾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生产管理、"三留守"人员关爱、舆情引导处置等多项长效机制日趋完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秩序井然。

  ——政策导向更加有力,全民创业氛围越来越好。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制约创业的融资、土地、人才、技术瓶颈逐步破解,群众大胆干事、豪迈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到处充满着发展活力,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县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务实苦干,得益于全县人民的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客观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产业不强。长效产业虽已形成,但产业规模小,缺乏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支撑,仍处于加快发展壮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把产业做大做强的任务仍很艰巨。二是贫困面大。全县仍有5万余贫困人口,解决占全县近三分之一人口脱贫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三是财政拮据。刚性支出越来越大,各类配套越来越多,民生需求日益增长,而税收增长和争取转移支付有限,加上债务包袱沉重,财政异常困难。四是环境不优。一些干部群众思想狭隘、精神滑坡,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只顾小家、不顾大家;便民服务不如人意,吃拿卡要依然突出,项目建设阻挠现象多,矛盾协调难,加快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五是法治薄弱。一些部门和公职人员法治意识淡薄,不作为、乱作为时而有之,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仍普遍存在;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群众非法上访闹事现象时有发生,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氛围不够浓厚。对于这些前进中的矛盾和问感恩社会题,我们将深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逐一加以破解。

  二、20xx年目标任务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机遇之年。科学合理确定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准确把握形势。全面深化改革,将给我们带来体制机制红利和活力;国家生态功能区加快实施和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机遇和项目支持;我县构建的长效产业和铺垫的骨干项目体系将持续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这些有利方面,让我们有信心使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宏观经济低迷仍在持续,经济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使宏观政策约束成为刚性,这将倒逼我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把控速度、提质量、增效益作为基本要求,那就要适当调低速度,保持合理增长。为此,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一系列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为总基调,以"稳增长、保民生、促改革、优环境、维稳定"为主要任务,以改革为统揽,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更加注重打基础谋长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克难奋进,理性务实,不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把**建成宜游宜业宜居的幸福家园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4%以上、达到25750元和7750元,非公经济占比达到60%,单位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定指标范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关键稳增长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主攻项目、狠抓产业、扩大消费是稳增长的关键。

  一要主攻项目稳投资。稳增长必须稳投资。要统筹做好向上争取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工作,全年实施各类项目140个,实现投资51亿元。尤其要抓好县上确定的"四大类24个"重点骨干项目体系建设,强力促进在建项目加快进度,新上项目尽快落地。要在准确把握中省投资导向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县域发展实际,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高质量的项目,积极争取和对外招商,注重招商实效,实现招商引资30亿元以上。

  二要做大产业强支撑。以发展生态产业为主攻方向,把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战略任务,突出"电力能源、生态旅游、富硒食品、丝绸服装"四大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帮扶力度,促进产业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坚持做大新型工业。依托工业园区,落实包抓责任,加快火电厂前期工作,力争一季度全面开工;加大协调解难力度,促进园区在建工业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要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拓展蚕桑产业加工链条。加强指导和扶持,引导丰标牛肉、鬼谷腊肉、博硒杂粮品牌不断壮大。严禁新上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项目,规范现有矿产企业经营行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走生态循环发展之路。落实工业企业包联帮扶责任制和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工业总量,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坚持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作为推进生态功能区实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抓手,加快推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紧紧围绕"七大工程",集中力量加快后柳水乡开发,力争各类主体项目基本建成,完成投资额80%以上;启动云雾山鬼谷岭、汉江三峡、子午银滩二期景区项目建设,完成**园、县城古街核心区改造、石上清泉景点、东延城展馆、北辰公园红色旅游等项目建设任务。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把喜河、饶峰纳入乡村旅游重点范畴,鼓励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着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力争再建成2个三星级以上的酒店,继续鼓励农家宾馆规范达标,把全县接待床位扩大到6000张以上。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继续办好后柳渔家美食节、熨斗庖汤会和坝坝筵等活动,在古街推出周末汉剧专场演出活动,切实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使**旅游更具特色和魅力。加强鬼谷子文化研究成果利用和对外宣传,扩大"鬼谷子故里"的知名度。发挥好企业宣传营销的主体作用,继续扩大旅游消费市场。引导其它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升"大旅游"水平,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4亿元以上,确保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县创建目标如期实现。坚持做优现代农业。突出粮菜供给和农民增收两大重点,坚持主导与多元并重,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坚持龙头带动、园区引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更加注重扶持返乡农民工和贫困家庭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加注重职业农民培育,切实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能力。加快破解移民搬迁形成的土地撂荒问题,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科技引领、项目带动、市场运作,继续发展现代农(林)业园区,力争把城关丝银坝蔬菜园、后柳观光茶园、后柳观光果园、饶峰光明核桃园建成示范化园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继续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促进嘉晟农业、正康食品、六台山茶叶、丰标牛肉、鬼谷腊肉、博硒杂粮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加强农田保护、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要扩大消费增后劲。围绕旅游带来的输入性消费和居民收入增长形成的自主性消费两个重点,创新政策引导机制,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创业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要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政策,重点抓好失地农民、贫困家庭、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用好小额贴息贷款,鼓励发展小微企业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方谋划和拓展就业岗位,加强服务引导,使剩余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创业就业监测考核机制,夯实促进创业就业的责任。要抓住城乡居民在住房、养老、家政、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加强政策研究和服务机制创新,引导城乡居民积极消费,加强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保障城乡居民安全消费,从而形成投资、产业、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集中财力保民生

  县本级财力是有限而宝贵的。要科学合理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把优化支出结构、厉行勤俭节约、保障民生需求、提高资金效益、控制债务增长、建立化债机制作为财政工作的主攻方向,建立民生财政,集中财力保民生,继续确保民生支出占总支出85%以上。

  一要切实保障重点民生。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成杨柳体育馆等7个新建项目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续建项目,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基础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学生就地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多元融资再建一批幼儿园,努力解决好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进一步重视并解决好中小学紧缺教师的补充问题。查缺补漏,确保省级教育强县顺利通过复验评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国家认证。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医疗服务县镇村一体化改革,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引进紧缺医疗人才,着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让**人民就地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迁春天景色的诗句建项目建设任务,年内投入运营。建成远程会诊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和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公立医疗体系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防范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加大对民营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监管,关于秋天的作文提升民营医疗服务质量。完成计划生育体制改革,落实"单独二胎"政策,巩固基层基础示范县创建成果,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质量,全面完成年度人口控制目标。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和灾民建房工作,实施廉租房、公租房项目9个,建设公租房、廉租房730套3.66万平方米,移民搬迁安置1600户**人。切实强化社会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和受益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应用社会保障卡,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城乡居民医保(合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5%.完善残疾人保障扶助措施,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帮扶残困群众缩小残健差距。更加注重老年人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老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配套建设,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保障贫困老人基本生活,关爱好农村"空巢老人",搞好老年公寓服务,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二要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继续推进"三个五"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加强总结和完善,使扶贫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扶贫投入,再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000万元用于连片综合开发。更加注重扶持产业、鼓励创业和组织就业,实现"三业"富民。加大包抓帮扶工作和监督考核力度,做到真包真扶。加大社会扶贫的组织和引导力度,使更多社会组织、企业家、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努力实现6200人脱贫。

  三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扎实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五大工程".加快公共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展馆、影剧院、博物馆等项目并投入使用。多元筹资加强镇文化场所建设,年内再完成3个镇文化阵地建设任务。加强汉剧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文化服务激励机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公共文化工作需求。组织引导民间社团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打响群众文化品牌。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力促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三)深化改革添活力

  全面完成中省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省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要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行政体制。继续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开一切不平等的限制,使民营经济占比达到60%以上。继续完善以"代办"为重点的三级便民服务机制,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全面落实县上出台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方案,重点围绕户籍、土地、产权、金融、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继续完善并实施好"居住证"制度,放开农民进城入镇一切限制,无条件办理"农转非",促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加快试验示范并及时总结,着力推进农村耕地、宅基地、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和金融配套服务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四)软硬兼顾优环境

  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当作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一手抓"硬环境"提升,一手抓"软环境"治理,进一步增强县域发展的软硬实力。

  一要继续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按照"适度扩模、完善功能、兴业聚人、建管并举、注重内涵、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城镇建设与移民搬迁、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协调,以人为本,完善农民进城入镇政策体系,把培育壮大产业和优化公共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坚持做大县城龙头,注重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新堰、杨柳、东延三大片区开发,进一步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秩序管理水平。继续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提升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品质品位,做靓"一江两岸",使县城更加优美、更加宜居、更加吸引游人。要以项目为抓手,破解项目推进难题,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确保县城各类项目完成70%以上,实现投资15亿元。鼓励各镇采用市场化手段加快发展中心集镇,依托移民搬迁建好新型社区,依托扶贫开发建好新村庄,使全县城镇化率提升3.5个百分点,达到41.5%.

  二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喜河**大桥、石云路、后合路建设任务,高质量地抓好县乡示范路、通村示范路、连户路和便民桥建设,启动阳安铁路复线和石紫二级路项目。全面完成县城第二水源、汉江综合整治县城段和后柳防洪堤工程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池河上游防洪工程、丹治工程、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提升城乡水利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远程教育、数字电视、广电"户户通"、互联网信息宽带入村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城乡电力保障能力、通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坚持生态立县,扎实开展生态示范县创建,实施"美丽乡村"行动,加快推进农村集镇环卫设施建设和公墓的规划建设,加大汉江水质保护和河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面源污染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强化环境执法工作,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市场监管,继续实施重点林业绿化工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着力建设美丽**,让**成为人人羡慕的地方。

  三要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以"**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不好、家何以好"为主题的人文教育活动,着力培育"热爱**、诚信友善、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团结互助、敬业奉献"的**精神。深化精神文明各类创建,注重弘扬典型和树立正能量,加快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切实增强**软实力。依法打击各类流氓恶势力,严查重处阻碍重点项目建设行为,使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发展民间金融机构,进一步破解融资难题。围绕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完善招商引资和资源配置政策,让市场更加公平。深化法治**建设,增强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群众依法维权,使社会秩序更加有序。坚持人才兴县战略,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投身**发展大业。

  (五)标本兼治维稳定

  进一步完善"联系群众、便民服务、安全防控、‘三留守’人员关爱、扶贫帮困、舆论引导、矛盾排查调处、应急处置、人文精神培育、法治保障"十项机制,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长效机制建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作用,坚持打防并举,创新警务机制,灵通情报信息,及时处置突发情况,确保社会安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惩部门不作为,加大违法生产的查处力度,确保生产安全。加快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的执法能力,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商品行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各类信访工作制度,着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注重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抓好"三位一体"大调解,协调处理好各类利益矛盾。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科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妥善处理舆情事件。加快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机制,推进农民就地市民化。要在行政执法、人事招录、人事调动、职称评定、落实民生政策、组织扶贫帮困、实施征地拆迁和项目招投标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支持人民武装、武警、消防自身建设,增强应急处突能力。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和其它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三、提升政府形象

  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要按照"转职能、优服务、提效能、联群众、保公廉"的总体要求,采取更加扎实过硬的措施,使政府的执行力更强、公信力更高。

  (一)加快转变职能。政府角色错位、部门职能交叉、办事环节多、程序繁杂、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一直是人民群众诟病的话题。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职能定位到引导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来。要进一步整合和理顺部门职能,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程序繁杂和推诿扯皮问题,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和各类不合时宜的规范性文件,简政放权,让市场和社会充满活力,切实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社会自律功能。

  (二)切实改进作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攀比一直是人民群众不满的歪风。要抓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好机遇,深入实施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着力解决一些公职人员长期存在的盲目主观、脱离实际、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的问题,摆花架、走过场、蒙蔽上级和群众的问题,公私不分、胡乱开支、奢靡攀比的问题,使公职人员眼睛向下贴近基层、理性务实贴近实际、节俭朴素贴近群众,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

  (三)强化监督管理。办事不公、吃拿卡要、权钱交易一直是人民群众痛恨的顽疾。要去疾固本,必须从源头防范、加强监督和严惩腐败入手,形成不易腐的防范机制、不能腐的制约机制和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改进行政监督工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行政监督网络,出台行政监督不作为的责任追究制度,让行政监督力量有效发挥作用。加大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规范"三公"领域出台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按照有案必查、查必从严、查必有果的要求,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付出代价。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支持媒体曝光吃拿卡要、权钱交易等违法违纪问题。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政府的作用。创新群众监督政府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调动一切可以监督的力量,共同促进政府建设,使政府清廉、干部清正。

  各位代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身处不进则退的关键期,我们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一定要凝神聚气、形成合力,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为建设美丽富裕的新**而不懈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二)

  一、**年工作回顾

  **年是姑苏区政府成立后的起步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在中国共产党姑苏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发展质效、产业转型、民生服务、和谐稳定等重点,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推动"四区四高地"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1.区域经济稳中有进。一年来,我们注重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在应对挑战中积极作为,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一是主要指标企稳向好。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89亿元,增长10.1%;净增注册资金126.5亿元;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亿元,增长10.2%;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44亿元,增长19%;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实现正增长。二是招商选资成效明显。新增企业29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3家。建立健全招商载体资源信息共享、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等机制,赴北京、深圳、厦门等地开展主题招商活动。苏州自主创新广场一期正式启用,姑苏软件园完成整体规划并列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大项目名录,IBM卓越云计算及移动互联订制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先后落地。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制定"1+X"扶持政策体系,落实服务业、科技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共计7446万元。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小贷公司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共计4457万元,与交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区属34家控股公司和7家参股公司进行归并重组,筹建名城保护、名城发展、名城建设、名城高科、名城商务五大国资集团。加快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31家股份合作社总资产达26.2亿元。成功举办国际精英创业周分会场活动,12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全国首家海创智库(千人计划)产品营销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2.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一年来,我们注重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在聚合要素中放大优势,不失时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产业定位得到明确。修编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产业园和服务业专项规划。挂牌启动"现代商务商贸、现代科技教育、现代物流和软件、文创商旅融合"四大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旅游、科教和文化创意、现代物流、软件和服务外包"六大产业。二是产业质态持续提升。整合原三区资源,促进高端服务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77亿元,服务业占比达86.7%.物流、金融、商务、科技、信息服务和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8亿元。创建国家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荣获最美中国榜城市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奖。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热工研究院等17家区域性总部、传化公路港等8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亿元、2亿元。全区117幢楼宇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11.8%,税收超千万元楼宇37幢。26家科技孵化器吸引1295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入驻,实施产学研项目51项。

  3.项目推进提速增效。一年来,我们注重把"抓项目"作为发展动力,在把握机遇中统筹协调,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一是名城保护积极探索。主动对接新一轮规划调整,协助做好苏州古城控制性详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区行动计划等修编或起草工作。保护区4个工作机构组建到位,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成平江路沿线、山塘河两侧综合整治,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和古城墙保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大运河申遗苏州古城段顺利通过评估验收。二是征收工作合力攻坚。区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各重点工程,抽调131名机关干部充实一线。注重依法文明征收,成立区房屋征收和安置补偿服务中心,出台征收工作暂行办法、项目会办等制度。统筹推进141个征收项目,完成征收5987户,面积达146.8万平方米。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累计完成住宅搬迁3349户,企业搬迁58户。原市实小周边地块、西站钱家庄等17个项目实现清零,其中渔家村村庄整治与再利用项目仅用47天完成全部搬迁。三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实施6类75项重点项目,其中虎丘一榭园景区建成开放,虎丘婚纱城主体封顶;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主体工程、泰伯庙二期修复项目基本完成;天赐庄片区保护与利用项目启动博习医院修缮和定销房建设;南环新村居民顺利回迁,梅巷片区、解放新村1-13幢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快实施;星光耀、世茂二期、吴地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快速建设。

  4.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年来,我们注重把"优品质"作为核心标准,在建管并举中突破瓶颈,全面改善城区人居环境。一是城市管理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改革,"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街区等派驻20个城管执法中队。整合城管、公安、街道和社区等力量,确立综合执法模式。接收人民路、干将路、三香路的执法管理,承接149条主次干道的机械化保洁。实现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全覆盖,环境面貌明显提升。圆满完成"四大整治四大提升"和夏季环境卫生全民大行动,共出动人员5.6万人次,教育取缔无证摊点6500余处,拆除违章建筑1.81万平方米,清运垃圾150余万吨。二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虎丘湿地公园项目详规完成,渔家村项目奠基开工。小游园、垂直绿化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0.1万平方米。建成油烟在线监测系统40套,完成虎丘电镀厂等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对区内餐饮企业开展环保专项整治。三是城市功能持续优化。三新城交通路网日益完善,市政设施逐步齐备。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三年任务基本完成,惠及居民2.36万户。24个老住宅小区、85幢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惠及居民1.6万户。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按计划实施,苏州城市广场、质监药检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展顺利。

  5.民生保障扎实有效。一年来,我们注重把"惠民生"作为根本追求,在社会建设中关注民生,积极有效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一是惠民举措务实高效。狠抓项目质量,完成9类33项实事工程建设。对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事项内容、名称及办理流程进行了规范统一,办事平均承诺时限缩短至4.56个工作日。圆满完成社区"两委"换届,完成13个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达标升级工程,在5个街道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建成昌和、景德等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全区登记备案社会组织达2548个。推进"银龄乐"养老工程,建成11个街道虚拟养老服务站、10个日间照料中心、30个助餐点。建成启用区残疾人文体中心。二是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实施乐业惠民"百千万"工程,新增就业岗位6.23万个,组织8175名求职人员参加各类就业技能培训,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清零。推介创业项目207个,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70万元。加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持续开展社保扩面,净增参保人员12540人。积极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成立区慈善总会等慈善救助平台,发放各类救助金近5000万元。设立特困帮扶母本资金,切实解决因病致贫问题。三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成启用南环实验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平江新城幼儿园,新增学位近2400个,改扩建幼儿园3所。高水平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被评为省校舍安全工程先进集体。设立姑苏教育人才奖,成立14个名师工作室,刘嫣静入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增设5个社区图书馆,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举办首届姑苏区民俗文化旅游节。认真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完成公立社区卫生机构3中心6站建设,光华社区在全省首创家庭医生工作室,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称号。四是和谐局面更加巩固。征集新时期"姑苏精神",举办"姑苏好人"评选,全沾蓉被公安部追记一等功,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在市级测评中位居前列。深入推进"平安姑苏"、"法治姑苏"建设,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886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大"九小"场所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火灾隐患的集中整治,完成59家企业挂牌整改。重拳整治食品小作坊,取缔53家,整改79家。双拥优抚、人民武装、妇女儿童、民宗侨台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6.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年来,我们注重把"转作风"作为坚强保障,在学习实践中凝心聚力,坚持不懈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一是工作融合初显成效。立足"区政合一"模式,按照大部门制改革方向,科学规划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区机关行政编制总数精简三分之一,完成事业单位分类调整。强化制度整合,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33件,制定和修订《政府工作规则》等54项制度。探索建立历史街区联动管理、三新城联席会议等多项议事协调机制,促进有关工作高效运转。二是民主法治深入推进。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落实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开发建议提案信息管理系统,办复区人大代表建议114件、政协提案269件,代表和委员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100%.强化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梳理公布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名录,完成区级行政权力库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建成数字化法律服务中心,组建区政府法律顾问团。三是作风效能加快提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深入开展"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廉政建设,严控"三公"经费,精简会议、活动,细化公务接待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接收评审项目93个,核减723.44万元。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审计项目50个,核减1756万元。规范公车管理使用,圆满完成当年公车改革任务,公车数量缩减185辆。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认真监督、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驻区各条线部门,向参与、支持和关心姑苏区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体制机制的优势没有完全显现,在政策、招商、资金、项目等方面相比周边区域存在制约因素。二是产业基础不强、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仍然较弱,缺少量大质优的发展载体,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三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负荷承载重,动迁征收任务面广量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的新矛盾相互交织,群体性上访和突发事件还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压力较大。五是政府职能转变有待改革深化,工作效能和融合发展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和服务基层的能力要进一步增强等等。对此,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年主要任务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年。总体来看,今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但企稳向好的趋势仍是主流。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同时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将顶住下行压力,步入推进改革的深水区,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巩固向好的态势。当前,我区正处于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进入了跨越发展关键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业转型攻坚期,必须在解决好负荷承载过重、减收因素增多、房地产依赖过度、消费需求分流、社会矛盾交织等"老问题"的同时,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强正向叠加效应,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增添内生动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在更高起点实现更好发展。

  根据中国共产党姑苏区委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紧紧围绕"一核四城"战略和"四区四高地"总定位,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难中有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城市发展与名城保护同步推进,经济质效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奋力开创姑苏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新局面。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净增注册资金140亿元。全面实施29项实事项目和72项重点项目,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将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改革创新,更深层次上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把握问题导向、选准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1.拓宽改革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谋划姑苏新一轮发展。克服城区资源、体制约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对接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改革举措,用足、用好、用活相关政策,积极寻找契合的环节与突破口,主动争取,狠抓落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大胆探索,落实好区委关于全面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时向上争取更多管理权限,推进名城保护、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重要领域的改革。

  2.激发改革活力。开放国有资本项目投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最大程度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强化投入产出理念,涉及政府投资的项目要运用好市场化手段,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加快建设和使用。改进项目引进、落地、服务的方式方法,努力推动和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

  3.营造改革环境。借助专家咨询团等智囊机构,强化对改革路径方法的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保障。高度重视目标管理的导向功能,通过优化政绩考核等方式,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干事者、宽容失误者的良好氛围,最大程度汇聚推进改革的正能量。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小贷、担保、拍卖、发债、创投、企业上市等方面实现突破,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提高投融资助推改革创新的水平。立足区域实际,把握苏州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机遇,更好地抓住改革"溢出效应".

  (二)示范引领,更宽路径上探索名城保护

  注重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支撑,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多元投入,将名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名城保护的"姑苏模式".

  1.争取政策支持。充分借助保护区作为省级派出机构的独特优势,在深化名城保护工作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自身职能定位,拓展现实可行的政策空间,赢得更多的政策红利。积极推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研究制定工作,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主动向上争取更多用地、规划和建设权限,大力争取省、市各类专项引导资金。创新完善更有利于名城保护的体制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资金投入机制,提升保护水平和发展能力。

  2.优化人口结构。以实施好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抓手,通过用地和布局调整等手段,提升人口发展引导水平。维持古城常住人口适宜规模,提高城内就业比例,推动人口置换。减少通勤人口数量,科学疏导旅游人口,合理布局大型公共设施,分流公共服务需求,降低中心城区承载负荷。配合市有关部门优化交通方案,扩大社会化综合管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新市民积分管理、随迁子女教育安置等办法,综合运用户籍、居住证、教育、就业、公房管理等手段,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3.推动片区开发。继续推动虎丘、桃花坞、天赐庄、山塘街、平江路等片区开发,通盘考虑业态布局,避免同质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引进与苏式生活相关联的业态,打造苏式生活和传统工艺街区,逐步形成"一街区一品牌"的街区景区发展格局。探索联动管理机制,实现拙政园与平江历史街区、虎丘风景区与山塘历史街区等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生活功能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以古建老宅保护修缮为抓手,统一规划、成片连线、多元投入、市场运作、滚动开发、提升水平,研究深化实施方案,做到分类保护、分层管理、分级使用、分批推进,使古建老宅和历史建筑、风貌建筑更好地发挥效用。

  4.促进文旅融合。确立古城大景区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旅游、商贸等要素,在资源配置上拾遗补缺、扬长避短,打造系统完整的古城大景区格局。制定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纲要,围绕"姑苏即旅游、旅游即姑苏"目标,抓住"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整体策划。提供优质文旅服务,完善旅游标识标牌、交通出行、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强化旅游体验。设计推介特色文旅产品,整合创新市场运作方式,形成完整的文旅产业链。发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打造区域性、融合性古城文化旅游品牌。

  (三)转型升级,更优质量上加快经济发展

  以产业园建设、载体开发、企业培育和服务管理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集聚效应,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1.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园。科学谋划四大产业园功能定位,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做好产业体系、区位布局、基础设施等规划。全力推动园区地块规划调整,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资质和扶持政策。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吸收社会专业人才,通过参与各类重大会展、召开专题招商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现代商务商贸产业园要重点围绕人民路北段沿线、火车站周边地区,加快在建项目进度;现代科技教育产业园要以创新创业园等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尽快形成有效经济产出;现代物流和软件产业园要加快推进姑苏软件园建设,积极争取高端物流仓储项目落地;文创商旅融合产业园要重点创建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文化集聚区和旅游目的地。

  2.做大做强经济载体。注重资源整合、功能集聚,加大经济载体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友新综合市场、南环汇邻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人民路沿线相关地块开发。同时挖掘现有载体的潜力,着重在提高有效利用上下功夫。统筹实施三新城环境提升工程,引进和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发展的重点载体。积极推进观前商贸区提档升级、石路和南门商贸区量态扩张,加快商业街区的专业化改造和业态调整。倡导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各类商家,尤其是老字号和品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楼宇经济分析,推广"昌和"楼宇管理经验,提升国资楼宇市场化运作水平,积极帮助民资楼宇腾笼换凤,提高楼宇企业的入驻率、注册率和出税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围绕中介服务、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领域打造特色楼宇、功能楼宇,力争实现亿元税收楼宇"零突破".

  3.扶持培育各类企业。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消除隐性壁垒,鼓励市场竞争,保护创业热情。支持民营经济提质增量,引导优势企业通过合并重组、品牌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做强主营业务、做大自身规模。更加关注中小企业成长,支持自主创新,帮助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鼓励中小企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发挥商会作用,促进民营企业抱团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五大国资集团要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业绩考核,培养和引进职业经理人,加快组建1-2家小贷公司,提升资产运作和经营管理能力。全力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推动成熟项目尽快落地,促进股份合作社发展。

  4.优化提升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1+X"扶持政策体系,平衡各政策的扶持内容和覆盖范围,强化政策的统筹性。优化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对招商质量、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创新创优等方面的考核。强势推动各街道"走出去",在更广范围招大商、招好商。利用第三次经济普查契机,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提高亲商、稳商、助商水平。加强姑苏企业服务网建设,整合部门、街道、专业机构、行业商会(协会)等各方力量,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服务。依托国际精英创业周、姑苏人才创新创业诱导项目等平台,发挥人才创新驱动作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四)注重质效,更大力度上推进城市建设

  坚持把项目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抓手,做到征收重和谐、建设高标准,狠抓项目质量,提高项目效益,努力将项目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

  1.创新工作举措。落实指挥部、属地街道主体责任,发挥区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积极对接市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加强会办会商,着力破除项目瓶颈,争取工作主动权和政策、资金支持。梳理工程项目设计、招标、建设、验收等各个工作环节,结合省、市现有制度,研究确定具体规范的操作办法。落实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投资责任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利用好实事项目、重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项目动态,加强分析研判,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

  2.加快动迁征收。充实区征收中心和街道征收工作力量,完善对征收劳务合作单位的管理考核,形成一批征收骨干队伍。改进征收工作方式方法,合理引导居民选择货币补偿等多种方式,逐渐减少征收工作对定销房的依赖,注重做好政策解释和前期调查准备工作,争取群众支持和理解,最大限度增加征收工作的和谐因素。加大攻坚力度,坚持不懈抓好项目征收,力争轨道交通四号线动迁任务如期完成,梅巷片区、解放新村1-13幢等征收项目尽快清零,通过项目征收带动"改厕"工程扫尾,其他征收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

  3.抓好重点项目。全社会计划投资341亿元,实施6类72项重点项目。完成三新城道路、公建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虎丘综改等6个古城保护项目,加快建设虎丘花神庙、孙武祠,加快山塘四期项目进度;完成桃花坞工程一期建设和招商布展工作,启动二期房屋征收;推进天赐庄项目定销房建设,力争下半年启动修缮复建。加快虎丘婚纱城、江星商业广场等23个商务商贸物流项目建设。精心打造姑苏软件园等5个科技文化平台。推进金阊新城高中、体育场馆等16个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保障服务好和美家园等19个重点住宅开发项目。

  4.优化生态环境。配合搞好虎丘湿地公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综合品质,打造城市绿肺。推进"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整体风貌,形成水城风韵。加快渔家村文化旅游项目,建成新郭老街,完成渔家水乡方案。实施"蓝天工程",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就噪声、扬尘、油烟扰民等突出环境问题展开专项行动。整治关停污染企业,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推动苏化厂和安利化工厂土壤修复工作,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五)普惠共享,更好成效上完善公共服务

  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1.推动实事项目建设。计划投入6.63亿元,实施6类29项实事项目。大力推进老住宅小区、街巷、零星楼综合整治和直管公房解危修缮,做好市政、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建设油烟在线监测系统和建筑施工噪声自动监控系统。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所、疾控中心实验室、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开展档案馆改建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加快沧浪实小东校区、福星幼儿园等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实施好"校安工程".推进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社区服务载体建设。深入开展就业惠民、社保优质、"12345"为民解忧和"银龄乐"养老工程,继续实施母婴阳光、儿童口腔健康幸福工程,做好儿童友好家园改建。加强技防设施建设,推进万千学生"食安卫士360"放心工程,建设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展厅。

  2.提升社会保障质量。深化就业服务,构建"人、岗、信息"三位一体的高质就业服务体系,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援助困难弱势群体实现就业500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0xx个。加强创业帮扶,探索创业孵化基地管理新模式,组织创业培训1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推介创业项目100个。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净增参保人员1万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关心好困难老人,统筹发展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做优"虚拟养老院"模式。探索无偿、低偿及有偿分类服务,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进贫困群体救助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会救助领域,促进慈善资金使用项目化、实体化。优化残疾人托养、康复等服务,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打造"阳光残联"服务品牌。

  3.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以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通过集团化办学、共享施教区、公助民办等新模式,助推教育转型创优,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增强公办学校吸纳能力,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行校长职级制,大力培育高层次教育人才。实施社区卫生信息化升级工程,配合做好姑苏医院建设,落实国家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按上级部署,实施好"单独两孩"等计生新政。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提高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水平,搞好重大宗教活动服务保障。落实优抚政策,促进双拥共建。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妇女儿童、侨台、人民武装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4.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体制,推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合理布局图书馆分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加快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站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办好以"姑苏三宝"为龙头的民俗文化和各类节庆活动,申报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