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文写作的几点意见_论文写作
让眉宇传情,用眼睛说话
这里重点谈谈论文题目。题,原意指“额头”;“目”,眼睛。今天说的“题目”用了这两个词的比喻意,由此可以看到它在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我个人对文章题目十分重视,多年来甚至养成了一种习惯,没有定下题目就无法动笔。如,文学作品《曾经天池难为水》《幸福的“芭蕾步”》《黑哨》;通讯《如中如歌》《“不同而和”》《止于至平》《走过自己》《让“希望点”燃烧起来》;随笔《练“入世”经验 葆“出世”童心》《用“自爱”为心灵“增容”》《要在乎学生的“在乎”》《“师恩”不言谢》;论文《“对话”,为我赢得成功》《“瓶盖.瓶颈.瓶底”: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关键》《关于“课改课”的六个“勘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四问》,等等。总之,要使题目能表情达意,能抢人眼球一点:有时无妨“隐蔽”一点,如《“不做假账”》《教师的“恩格尔系数”》;有时无妨响亮一点,如《亲情语文:一个人道主义的悖论》、《教育科研:让教育的理想“软着陆”》;有时则无妨明确一点,如《校本教研:辩证关系与方法建议》、《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德育意义》,等等。
本次论文竞赛,有的题目是很好的。如刘卫锋的《自由的边界——略论语文教学内容的创生》、郭敏的《和谐课堂:语文教育的人性追求》、孙晓玲的《大观园的作文课》、浦冬燕的《“三声”,课堂的生命》、徐洋杨的《让数学的美在大自然里闪光——浅谈对数学野外活动的思考》、黄艳丽的《让复习课充满生机与活力——〈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教学反思》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题目不令人满意。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践行新课标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自主探究 激发创新展示》;《自主探究 合作互动 张扬个性——浅谈在新课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策略》《浅谈班主任的角色》;《小干部制度是一柄双刃剑》
对于标题,我主张要“认真经营”,不说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至少也要努力做到准确、妥贴,没有歧义,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小标题也是这样,它是相应部分内容的“眉宇”和“眼睛”。仅举两例,可以加以修改:
第一例。《自主探究 合作互动 张扬个性——浅谈在新课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策略》:一、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二、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的转变;三、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第二例。《优化操作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一、操作方法要恰当;二、操作过程要有序;三、感知对象要突出;四、注意发挥语言功能;五、充分调动多种感观。。
这里也举两个正面的例子:
黄艳丽《让复习课充满生机与活力——〈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教学反思》。有三个分论点: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二、使旧知识富有趣味;三、让成功感萦绕心间。
刘卫锋《自由的边界》:“语文的领地:语文教学内容创生的自由空间”;“道器的眷顾:语文教学内容创生的价值追求”;“学生的尺度:语文教学内容创生的底线参照》。
我近期写的一篇关于课改情况调研及其后续实施建议的文章:
取得的进步——
一,观念变革:教师灵魂的“洗礼”
二,方式“切换”:师生生命的“对话”
三,资源整合:学校能量的“聚变”
四,文化更新:教育价值的“再生”
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滞后:束缚“舞步”的“镣铐”
二,师资匮乏:牵制“发力”的“隐手”
三,教材脱节:缺失“串线”的“断链”
四,条件窘迫:难以“出击”的“擂台”
对策的建议——
一,加深认识:截断“后撤”的“退路”
二,积极“造血”:丰富队伍的“内存”
三,活化管理:周应多变的格局
四,掌握“平衡”:迈出稳健的步伐
注重科学性,体现严密性
我们写论文,就是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既如此,当然要体现科学性、严密性:实事求是,求实务真,立论正确,持之有据,思路清晰,有内在逻辑,等等。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一文中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第一个分论点“让教材自由起来”。其中的第一点谈的是“教材要多样”。例举“2004年同心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三册一套中英文对照《美国语文》,在教材的选择和编排上充分体现了美国人价值的多元性。……”这与&ldqu高考题目o;教材自由”不是一回事,即,论证和论据不相符。第二点是“教材要真实”,这与“让教材自由起来”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其中用了一个例子,是爱迪生所说的“天才,那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而中国的教材上从来只有这一句……中国的教育一向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它不需要天才,也不承认灵感。”这一点与“教材的真实”没有关系,而且说法也过于偏激,不符合论文写作观点要全面、辩证等的要求。还是就这一点,下面又谈到“还记得雷锋的故事,为了衬托他的勤俭朴素,那一件皮茄克,那一只手表,隐没在了历史里将近个半世纪。如果教材对于孩子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完整的,那么孩子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我们的教育常常以学生的年龄小做借口,向学生掩盖真相,用精心删减后的史实来体现所谓‘教育的功能’,其实是愚弄学生。美国的小学历史教育常常宏大叙事,要求孩子们写的历史论文,有‘关于对杜鲁门外交政策的评论’,有‘对种族歧视问题渊源的探究’,题目大得匪夷所思。孩子年龄小,不应该成为教学中对他们讲假话的理由,除非你能证明中国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都比美国孩子低,低到了我们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真话,以至于发生意外而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程度。”这一段也不是谈教材的,而且这种杂文笔法不符合论文写作语体色彩方面的规范性要求。
施晓玲《浅论中国古代情感教学思想》 ,我的评语是:“一篇文章难以道尽情感教学的深奥啊。建议一线老师不要写这样的论文。”“情感教学”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本文也未加以准确的定义,语焉不详。要写这样的论文必须对中国古代教育史、有关教育名家的代表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从‘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看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题目:正副标题之间不匹配;副标题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特征不明晰。
表达和论述的科学性问题非常重要,援引案例时也要注意科学性问题。《让数学课堂迸发出情感的火花》:“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时,老师先出示一块香皂:‘香皂是我 们的常用物品,对它的作用我们都非常熟悉。可你们知道吗,工人叔叔在生产香皂时还要计算一些数学问题,大家猜猜看会是什么问题呢?”我想:“香皂生产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吗?”作者又举一例,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用了“猴子与饼”的情境故事。这个例子本身很好,但不足以说明“情”的作用,而是说明“智”的好处的。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小的地方也要谨慎,有时下一判断,要揆情度理,思之再三,慎之又慎。《在濠河边玩数学——〈认方位、比大小〉数学野外活动设计》中有一个小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更新观念,教师让位。”《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我的评价是“做得比写得更好。”频频使用“本案”一词。
科学性、严密性还体现在对问题的解决上。论文写作的目的主要是致力于解决问题。《谁搬走了我的乳酪——来自作文调查后的思考》:“一,好词佳句的堆积不是通向作文的捷径;二、谋篇布局的滴水不漏不是通向好作文的捷径;三,对评改老师的意图揣摩不是通向好作文的捷径。”并没有从正面回答作文问题的解决路径。
“提起一只脚”,增强“作用力”
鲁迅:“角度要小,挖掘要深。”市教育学会课题的例,《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育策略研究》《运用儿童哲学 促进儿童发展的实践研究》等。
陈玲《谈小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策略》,陈效《成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张晶晶、徐建敏同题论文《新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索》切口比较适中,但有利于集中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
有的论题过大,如:“创新教育思潮中音乐教师教育行为策略研究”,可以成为一个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首先谈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谈到四个方面:第一,创新教育思想;第二,创新教学内容;第三,创新教学方法;第四,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下面,再对两篇关于“和谐语文”的论文作一比较:
《构建美的课堂 走进美的世界——浅谈语文教学的和谐美》,作者从四个方面谈:“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自然”、“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如此视角和结构的文章不是不可以写,但即使要写,也宜在这种话题刚刚提起时写。因为在理论原创之初,你可以搭建一个框架,至于这个框架里面怎样去充实,还需要许多人去一起完成。而“语文教学的和谐美”问题,在现在看来已经很难说是具有原创性的问题或观点。
《和谐课堂:语文教育的人性追求》,题目使读者眼前一亮。全文大致内容:
缘起 课堂教学不和谐给学生带来的痛苦使我自觉追求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案例一:营造文化探究意味的课堂:月亮文化的专题探究
案例二:倡导主动言论自由的课堂:围绕《师恩难忘》一文各抒己见
案例三:实践多维立体的动态课堂:对《访隐者不遇》一诗四句不同的标点法,有不同的情境、意韵。
案例四:关注即时开发的生活课程:“走近钱爷爷”专题研究课。
后记。
面面俱到,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还如《创造型班集体的建设》《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不仅选题不宜大,在具体论述策略、措施、方法、路径时,也要小切口,深挖掘,靠船下篙,对症施药。如《对课堂生成的追问和思考》一文,最后提了两点对策:“一、把握全新教学设计理念,让课堂体现人文精神;二、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每一个对策都太大,都可以成为一个大的课题。这样一来,也容易显得空洞,失之无物。
惟陈言务去,是套话必删
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要努力追求观点上的创意、新意。例:《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教师与“通俗文化”新潮》《论“悲剧”作品教学的失衡及其对策》《“对话”,为我赢得成功》《关于“课改课”的六大“勘误”》。
下面一些论文仅从标题来看就比较陈旧了:《语文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练习需要兴趣》、《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浅谈多媒体与小学阅读教学》《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些领域或问题也不是不可以谈,但要与别人有所不同。如,完全没有必要再去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兴趣的重要性;有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关于《浅谈多媒体与小学阅读教学》,如果思考多媒体使用的适切性、必要性、审美补充性等问题,就有一定新意了。
还要努力消除套话、空话、官话、“普通话”和所谓“正确的废话”。
如《让个性挥洒体育课堂》:“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作者这样写:“体育兴趣是人们追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结尾处“上纲上线”:“世界本身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力……。”
《引导自主探究 激发创新展示》一文开头:“……21世纪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高度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如***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然而,怎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呢?这正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热点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让学生从小就接受自主、创新教育,才能使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挑战者……”文末:“……面对教育的新形式,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观念迎接挑战,潜心进行音乐课改的求新求变的创新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突破自我……”。
还有一些情形,有的作者频频引用《课程标准》中的话;有的频频引用名家的话,并把这些话作为一种先验的真理,然后再加上个人的教学实践案例,这也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有些僵化的套路。获一等奖的《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一文就做得比较好的。他所说的“理”是自我的感悟、发现;其中也有一些理是课标中的,他注意把它们有机地内化为自己的理。
边界内驰骋,规则下自由
斯坦尼拉夫斯基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一个评价:“规则下的自由。”苏霍姆林斯基:“自由是最高的规范。” 刘卫锋《自由的边界》。“边界”和“规则”既可以指思想、内容、观点等方面的限制,也可以指文体、语体、格式等形式方面的限制,这里说的就是后者,论文写作在此方面应该有或显性或隐性的规定性。
首先是文体。论文区别于叙事文,也区别于有感偶发的随笔。有的文章尽管写得不错,但给人一种随意、活泼有余,严肃、严谨不够的感觉,譬如《道德教育支招与解读》《成功孕育成功》《电视:好朋友?坏朋友?》《紧握情感的钥匙》《语文,一块永具魅力的磁石》《让孩子从小和书交朋友》等等。只要看题目,就觉得缺乏论文应有的理性和思辨性。初学者这样写写也无大碍,但要提醒自己早日超越这一阶段。
其次是语体。应以较为公允、“端庄”、流畅而有逻辑性的议论语言为主,努力追求典雅的风格;如要叙述,尽量用间接的、概括的陈述性语言,不必大段大段出现课堂实录;要恰当处理好文学青城山老君阁性语言问题,我以为,少用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更不要用反语、讽刺,要与杂文式语言保持距离。前面举到的《让思想自由飞翔》一文就有这样的言语表达倾向。语言美是用讲究场合或情境的,语体色彩不恰当,最终会影响思想表达的得体,以及深刻。
最后是格式,我提倡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总论点及分论点。有的论文太过繁琐,如一篇文章分四部分,每部分又有几个小部分,小部分里又有两个案例,框中有套,套中有框,让人感觉到好像进入了迷宫,正像毛泽东同志早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所批评的开药铺店式的文风:“甲乙两丁、一二三四……”。
简单总结
两句话。第一句是韩愈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要积理论之气,广加阅读。朱熹《读书偶得》:“昨天江边春水生,艨艟巨帆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二句是我说的:“在写中学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