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故事_励志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节约的小故事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与杜勒斯握手之谜
1972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首都机场,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这里。机舱门打开后,随行的其他人员均被挡在飞机内,美国总统尼克松独自出现在舷梯上,当他沿舷梯下行至离地面还有三四梯时,就向站在舷梯旁等候的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伸出了右手。几秒钟后,尼克松和周恩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于是,这短短的一瞬,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后来,尼克松回忆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纠正前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会议上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不礼貌行为。
其后,尼克松和基辛格都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了有关周恩来和杜勒斯握手的事情,其他一些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于是,有关周恩来和杜勒斯握手的因由就有了一段流传甚广的传闻。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两个当事人在生前均对此事缄口不言。周恩来虽然在不少场合曾提到过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下令不准和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的事情,但是直到现在也找不到周恩来直接说到他有没有和杜勒斯握手的记录。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周、杜“握手”的误传
事情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1954年。
1954年2月,苏联政府提议,为了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召开一次由苏、美、英、法、中五大国为主的国际会议——这就是两个月后召开的日内瓦会议。这个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中国政府派出了以总理兼外长的周恩来为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期间,周恩来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为使世界人民认识新中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流传出了周恩来希望和杜勒斯握手而遭其拒绝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刚结束,中美之间还处于敌对状况。美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代表团团长是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他在美国国内是以坚决反共著称的,对新中国极端仇视。开始,他坚决反对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因为他认为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会实际上就是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如果中国政府不参加日内瓦会议,解决朝圆珠笔英语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就是一句空话。反对未果,他便下令严禁美国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国代表团的代表握手。杜勒斯的态度是极其傲慢和僵硬的,不准和中国代表团握手,实际上是拒绝和新中国接触。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两国的代表几乎没有接触,这与杜勒斯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当时对华政策的体现。
针对美国代表团的态度,中国代表团也定了两条规定:第一。我们不主动和美国人握手;第二,如果他们主动来,我们不要拒绝,总之要不卑不亢。因为在此之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美国驻丹麦武官在一俱乐部喝酒,他主动过来要和我们的武官握手,当场遭拒绝,弄得美国人非常尴尬。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后曾专门指示,以后在外交场合,我们的工作人员不要这样生硬。
不过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上,两个敌对国家出席同一会议,总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据当时担任代表团秘书长的王炳南回忆,出席日内瓦会议时,代表团的坐席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来安排的,由于中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英文的第一个字母分别是“C”和“U”,所以位子相距较远。而在进出会场前,双方对所经过的路线都有仔细选定,工作人员还要在前面引路,以避免不期而遇造成尴尬。因而,周恩来和杜勒斯几乎没有面对面直接相遇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便有可能相遇,作为代表团的工作人员也会想方设法加以避免。所以在会议期间,周恩来和杜勒斯就没有面对面相遇过,更谈不上周恩来主动去和杜勒斯握手而遭拒绝这样的事情。王炳南在《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一书中给未来的自己一封信肯定地说:在整个会议期间,我始终在周总理左右,“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不过,从这件事情上却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当时的对立是非常厉害的。
史密斯的间接“握手”
虽然杜勒斯顽固地拒绝与新中国的接触,但美国还是有不少人对其政府敌视新中国的僵硬态度不满,并总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
会议进行到5月初时,杜勒斯回国。由副国务卿史密斯接任美国代表团团长,而史密斯就不像杜勒斯那样僵硬。当周恩来在会上发表全面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六点方案后,史密斯即席发言道,周先生的建议包含着可供讨论的内容。美国代表团的这种态度是从来没有过的。有一天,部分中国代表团成员在酒吧喝茶,史密斯端着酒杯主动来找周恩来的翻译聊天,他赞扬翻译的英语讲得很地道,赞扬中国古老的文化,这对当时两个敌对国家来讲是罕见的。周恩来知道后说,既然史密斯愿意而且敢于同我们接触,那我明天端午节作文300字左右找他谈谈。
第二天,当会议休息时,工作人员看见史密斯一个人在吧台喝咖啡,就瞅准机会把周恩来引到那里。史密斯左手夹着雪茄,看见周恩来向他走来,就急忙用右手去端咖啡,这样就无法握手了。但是,他依然笑容可掬地和周恩来打招呼,客气地聊了好一会儿。会议的最后一天,在同一个地点,周恩来正和几个人闲聊,史密斯走了过来。主动和周恩来交谈。他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和你认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能恢复和平。说完,他抓住周恩来的胳膊摇飞梦晃了几下,然后笑眯眯地走了。史密斯遵守了杜勒斯不准和中国代表团握手的纪律,但是又非常聪明地用摇胳膊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周恩来的钦佩。
日内瓦会议18年以后,美国政府终于改变了不“握手”政策。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国领导人开始握手。基辛格在其回忆录《白宫岁月》中描述:“7月9日下午4点,周恩来来到,我在宾馆门口迎接他,特意把手伸出去,周恩来即微笑和我握手。这是把旧日嫌隙抛到脑后的第一步。”
半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在和尼克松第一次会谈时就这样说道:“你刚才不是在毛主席那里已经分享 作文说了吗,我们握手了。杜勒斯就不敢这样做。”尼克松说:“总理也不一定愿意同他握手。”周恩来肯定地说:“不见得。如果他愿意的话,我也会跟他握手的。”尼克松说:“那好,我们再握一次手吧。”于是两位领导人的双手又握在了一起。
现在,历史进入了21世纪,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握手”越来越频繁,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也更加密切,但愿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和平、友好下去。
周恩来的故事:周总理妙回美国记者提问
周总理妙回美国记者提问: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在与周总理谈话时,看到周总理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的“派克”钢笔,他用带有讥讽的口吻向周总理发问:
“请问总理阁下,您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
周总理听了,风趣地笑着说:“谈起这支笔来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这是美军在朝鲜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我觉得这支笔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记者无言以对,脸一直红到耳朵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