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常识:植物的细菌
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普遍存在于陆地、水里和空气中。绝大多数细菌属于腐生类型,但不少寄生性细菌能引起人类、动物及植物发生病害。
植物细菌性病的种类和危害性,都不如真菌性和病毒性病害严重。目前世界上已知植物细菌性病害约有300多种,在我国已发现的约有60~70多种,如水稻白叶桔病、白菜软腐病、蕃茄青桔病等等。
细菌是很小的单细胞微生物,没有结构完整的细胞核,属于原核微生物,细菌一般要在显微镜放大1000倍情况下才能看清楚它的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为害植物的细菌全是杆状的,两端钝圆,菌体一般宽0.5~0.8微米,长 1~3微米。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长有鞭毛,因而能在水中游动。鞭毛生在菌体的一端、两端或四周,一根或多根。
有些细菌能向细胞壁外围分泌粘液状的物质,形成一层胶状的粘液层,固定的粘液层称荚膜。有的细菌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细胞内的原生质浓缩而形成厚壁的芽孢。芽孢能耐高温、干燥等不良环境,当条件适宜时,重新萌发形成活动的细菌。但植物病原菌一般不产出芽孢。
细菌个体很小,形态结构简单,通常观察和鉴别必须经过染色。在细菌染色的方法中,以革兰氏染色法最为重要,其具体方法是细菌经结晶紫染色后,用碘液将紫色固定于细胞内,再用酒精进行脱色后,用碱性品红复染。如果能保留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反应;紫色被酒精洗脱,复染后成红色,则称为革兰氏阴性反应。研究证明,革兰氏染色反应代表着不同细菌在质上的差别,所以,革兰氏染色反应在鉴别细菌种类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细菌没有营养体与繁殖体分化。繁殖形式是简单的裂殖。当一个菌种体长大后,原生质膜自菌体中部两侧向内缢缩,同时开始形成新的细胞壁使母细胞从中间分裂而产生两个新的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20分钟就可繁殖一代,24小时就是72代,其数量可达4万亿个。正因为细菌具有强大的繁殖力,因此当条件适宜时植物细菌病害有时发展蔓延很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面积成灾。
植物细菌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当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繁殖后,则形成人肉眼能看到的千百万细菌集合体,称为菌落。每种细菌的菌落,具有一定的形状和颜色,这也成了判断细菌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表面光滑、湿润,以乳白色和黄色的圆形菌落居多。
细菌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一般是26~30℃,能耐低温,即使在冰冻条件下仍可保持其生活力;但对高温则很敏感,除了产生芽孢的菌种外。一般当温度上升到50℃以上时,即可杀死各种植物病原细菌;在直射阳光下也很易死亡。
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多半是急性坏死,表现出腐烂、斑点、枯萎、肿瘤等病状。如遇到潮湿气候,常从感病部位的水孔、气孔、皮孔伤口外溢出菌脓,这有利于病害的诊断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