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保家卫国的台湾军民抗曰战争
保家卫国的台湾军民抗曰战争
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给日本,激起全国义愤,台湾人民掀起保台运动,纷纷组织义军抗日。
清政府不顾人民反对,命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等官员撤回大陆。五月,日军侵占台湾北部,并在台北成立了以桦山资纪为首的“台湾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台南士绅和民众共同推举帮办台湾军务的刘永福领导抗日斗争。他不顾清政府内渡命令,毅然担起重托,周密部署防务,令所属黑旗军等清军 2万余人据守旗后、台南一带海口要地;义军及清军一部分守太湖口、新竹、苗栗等地,抗击日军南侵。五月下旬,日军 3100余人,分东、西两路进攻太湖口、新竹。义军首领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率部抗击,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后因粮饷缺乏,遂主动撤离新竹。
闰五月十七日夜,义军三路反攻新竹,其计划被敌侦知,遭到伏击,姜绍祖被俘自杀。日军乘势攻克尖笔山、苗栗等地,义军退守大甲溪。大甲溪两岸竹林丛生,山谷险峻,是一道天然屏障,义军与黑旗军设伏于两岸。七月初三,日军渡大甲溪南侵,黑旗军乘其不备,发起猛攻,日军逃往北岸,徐骧率义军乘其半渡截杀,日军溺死无数。初四,日军再次进攻,义军退守彰化。初八,义军 3600余人与日军大战于八卦山,吴汤兴力战牺牲,八卦山失守,日军乘胜连续攻占彰化、云林、大莆林,进逼嘉义。刘永福组织反攻,几经争夺,收复部分失地,进围彰化,遭到日军顽强抵抗,久攻不下。
由于清廷封锁台湾,粮饷缺乏,处境日益艰难。八月中旬,日本援兵抵台,组成“南进军司令部”,共计4万余人,兵分三路南下:海上两路分别从布袋嘴、访索登陆,南北夹击台南;陆路从彰化南下直趋台南。彰化日军又分三股南侵,遭到义军节节抗击。日本近卫旅团长山根信诚少将和师团长北白能久亲王相继被义军击毙。徐骧在曾文溪战斗中壮烈牺牲。二十一日,日军攻陷嘉义。九月下旬,布袋嘴、访察登陆日军夹击台南,城中弹尽粮绝,守军溃散。刘永福见大势已去,遂率随从乘船返回厦门。十月初四,日军攻陷台南,进占全台。此战,历时 5月有余,共毙伤日军 3万余人,表现了台湾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