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刘邦的故事
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
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30多岁才当了泗水亭长。秦二世二年九月,继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个月,刘邦与萧何、曹参等也杀死沛县县令,举行起义。先投靠项梁、项羽起义军,推翻秦王朝后,又与项羽“争权天下”,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军。
刘邦由一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小官,何以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妙策无他,就在于会用人。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请大家说说,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失天下?”大臣中有人答道:“陛下平时待人有点粗暴无礼,似不如项王宽仁。但派人攻城略地,有封有赏,能与天下人同其利。项王忌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掉了天下。”刘邦听了,笑道:“尔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楚汉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说起。运筹策划,预见长远,朕不如张良,主持政务,保证供应,朕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取攻守,朕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今豪杰,朕能依靠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群臣听了,都表示敬服。
刘邦所言,基本符合实际。五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屡遭挫败。他本人曾12次受重伤,几次被活捉,但他依靠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屡败屡起,终于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统观之,刘邦用人,通常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从他对韩信的态度和使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一是势力薄弱时,卑躬屈膝。韩信初到汉营时,还属无名小卒,刘邦看他不起。但他听萧何说韩信是一个大将之才,可以帮助他打天下时,马上放下了汉王的架子,筑了一个高台,举行隆重典礼,毕恭毕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并向全军宣布说;“凡我汉军将士,今后俱由大将军节制,如有藐视大将军,违令不从者,尽可按军法从事,先斩后奏。”那种谦恭卑顺的样子,令全军上下莫名其妙。
二是当形势不利时,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这时刘邦在成皋战场作战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正巧派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道:“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这时正在身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刘邦恍然大悟,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
三是功成名就后,心狠手辣。刘邦称帝后,大封自己的同姓子弟为王,同时总认为那些在战争年代封的异姓王们,居功自傲,藐视皇帝。于是决定先拿韩信开刀,除掉异姓王。于遂,刘邦在高祖六年,宣称巡游云梦泽,约定在陈地会晤诸侯。当韩信奉命来到时,刘邦以有人告他谋反为由,令武士将其拿下。当韩信申辩时,刘邦厉声说:“有人告你谋反,你敢抵赖吗?”把韩信押回洛阳后,因查无实据,便把他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吕后洞晓刘邦的心意,在一次刘邦出京乎叛时,把韩信诱到长乐宫杀掉了。
刘邦用人策略,既有坦诚恩惠,也有诡诈刁滑,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这些策略的交替使用,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描写雪的好句好段 杜牧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