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何以给钱就发表_论文发表
在中国的学术界,有偿发表论文绝非罕事,而是公开的秘密。不仅投稿人对论文发表“占用版面引起的费用”表示理解,期刊方面也几乎不会将有偿发表论文的行为视为学术不端。那么核心期刊何以给钱就发表呢?一起来看看吧。
发论文,“没听说谁不花钱”
红奶羊读后感 在北京某理工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小魏看来,发论文需要交版面费是一个常识。“不同级别的期刊价位不一样。博士们发论文,一般都要发表在核心期刊才行。像我们硕士,就可以‘水’一点,但是至少也要1000元。不过,费用我真的没太在意过,因为实验室都给报销。”
“身边不少同事、师兄弟都发过论文,没听说谁不花钱的。”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执业的赵医师告诉《经济》记者,同事、同学们的论文大多投向“中华牌”和“SCI”,其他期刊在医学领域的含金量较低,无益于职称评定。但是,论文能否发表不仅仅取决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如果不花钱,再好的论文也难以见刊。
“发论文肯定要给杂志社交版面费。费用少的几千元,多的上万元。但是,在发表后,这笔钱往往能够由单位报销。”赵医师说。
《经济》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所谓“中华牌”,是指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截至2017年1月,共有31类、133家期刊被纳入该系列。而SCI,则是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来源期刊囊括了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出版的3700多种核心期刊,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领域。
发核心,需求旺盛
据了解,SCI主要通过对论文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目前,SCI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2000年,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问世,填补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除了南大核心之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遴选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是目前我国学术影响力较高的的核心期刊平价体系。
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内现有学术期刊5000多种,每年刊发的论文约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学位授予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约为480万篇。
在庞大的需求面前,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供给妈妈不应求。“现在核心期刊出现一种怪现象,即核校运会作文心期刊的副刊──专门刊登硕士论文,每篇文章登多少字需要多少钱,都是规规矩矩明码实价。”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说。
僧多粥少,中介横行
僧多粥少的现实环境也催生了大量代发论文的中介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研究员和他的学生胡泽文曾经对论文代写代发现象进行研究。他告诉《经济》记者,2017年12月,他们曾对国内40家代写代发中介网站的类型、价格及承诺的完成周期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如果发在质量要求比较低的所谓“合作期刊”,每篇是800-1000元,代发周期是1-3周;发在优秀省级或国家专业期刊,每篇是1500-3600元,代发周期是2-4个月;发在核心遴选期刊,每篇是4000-6000元,秋天散文代发周期是2-5个月。“这还是2017年的价格,而且都是国内的期刊。我相信要是发表在SCI收录杂志上,价格会更高。”
《经济》记者在百度上输入“论文代发”,搜索到1000多万条目,其中不乏专门的论文代发网站。
记者随机点开一家名为“中国58论文网”的网站,首页就明确标出“1-7天快速审稿”、“1-3月见刊”、“1000家杂志社长期合作”等字样,还在显眼位置展示了自身的工商注册信息、ICP备案信息等。同时,该网站还特别列出了医学、教育、经济、农业等诸多领域数十家核心期刊的名称和级别,声称能够帮助推荐发稿。
为了进一步摸清论文发表的费用,记者与网站客服取得了联系。在了解了记者的刊发需求和领域之后,客服人员表示“北大核心就可以”,并推荐了《商业经济研究》。“5000字左右、摘抄率10%以内的论文,费用24500元。明年年初刊发。”
当记者提出价格偏高,难以接受时,客服表示:“核心期刊的版面费,基本都是2万元左右。”记者表示,既然价格差不多,能否发在《经济研究》等更加知名的期刊上,客服表示:“论文发在哪里,主要看您的需求,不是期刊名气越大就越好。而且,我们和他们合作少,推荐发表的费用更高。”
为了进一步确定发表论文所需费用,记者联系了另外一家论文代发中介。该中介直接向《经济》记者展示了一份论文代发价目表。记者查询到,同样一篇5000字左右的文章,通过这家中介发表在《商业经济研究》上,价格仅为9000元。
被问及价格为何相差悬殊时,他表示,因为他和期刊编辑的关系较好,所以能够拿到一级代理价格。他还向记者透露,论文作者所在单位级别越高、本人学位、职称越高,发表论文所需的费用就越低。
诈骗高发,规则隐患重重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并非所有核心期刊都会向投稿人收取版面费,但由于有偿发表论文的“常识”,不需费用的学术期刊反而成为了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
北京某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小李就向《经济》记者抱怨,他曾经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投稿,但论文进入二审后,对方表示需要缴纳100元评审费,并且无法保证一定能够见刊。考虑到“二审后还可能有三审,三审以后还要交版面费”,小李转而选择了其他期刊。
“后来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一审就给我明确消息,让我给他们留着,而且不用交版面费。后来还给我发了900块钱稿费。”小李说。
记者联系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时,对方表示,从未向作者收取过任何费用,更不会以此牟利。“所谓的评审费和版面费,是社会不良人员利用期刊名义,设立虚假网站,通过虚假的编辑部邮箱告知作者交纳的。我们已向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了虚假网站,建议已汇款的作者向公安机关报案。”
低质量论文频现
除了诈骗高发以外,有偿发表论文的机制也影响了我国论文发表的质量。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的SCI论文数量已达26.35万篇,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但在显示论文影响力的指标——被引用次数上,我国排位第四。在篇均引用次数方面,我国论文仅为8.14次/篇,虽然比上个统计年度的7.57次/篇有所提高,但仍然未能达到世界平均值的11.29次/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认为,这意味着我国科技论文发表后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论文所占比例甚高。
不少学者认为,正是有偿发表论文这一机制,使得大量没有价值的论文充斥在核心期刊的版面上。但是,一位在某国家级学术期刊工作的编辑却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他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版面费,很多的SCI杂志都是收费的。“期刊明码标价和论文质量低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关键在于杂志社的质量控制。不要老拿版面费说事,让所有人都以为国内的学术杂志全是垃圾。”
清华大学热能系博士生小杨也告诉《经济》记者:“一般来讲,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是不收费的,但是下载论文需要交费。如果学校没有买数据库,下载一篇论文就要花30美元左右。但是,对于开源国际期刊,发表是收费的,下载是免费的。”
同时,小杨强调,他们专业领域的大部分国际期刊,特别是好一些的期刊,都是不收费的。“我们有规定,在收费期刊发表的论文,在毕业的时候是不算的,所以大家也都不怎么投收费期刊。”
“在国外学术界,版面费制度并没有造成学术论文质量下降。”熊丙奇举例说,《科学》杂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在世界上所有同行评议的综合性科学期刊中拥有最大的付费读者群,全球的读者总数估计为100万。在投稿时,《科学》杂志虽然不收版面费,却会对彩色图表收取图表费。“如果一篇文章有4张彩色图表,作者将交费1800美元,即1万元人民币以上。”
学术评价体系亟待改革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熊丙奇看来,核心期刊论文质量差得根源或许不在版面费。“职称评审也好,学位授予也好,实际上我们看重的都不是论文,而是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
熊丙奇分析,如果重视论文,应该看论文本身是否有价值,会在答辩时,向作者提有关论文创新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大多只看论文是否发表,以及发表的期刊。有的评审委员会,只要提交论文发表的期刊封面、目录复印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善镇说,陈景润在十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而且其最重要的论文也是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中国科学》的英文版上。按照目前的评价标准,陈景润难以当上教授。但陈景润却是赫赫有名的教授、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日前,被舆论广泛关注的河北科技大学“三无”副教授韩春雨也是如此。10年来,韩春雨“无项目、无经费、无科研成果”,但10年后,他却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的文章,举世瞩目。
“在博士毕业论文发表后的十年里,我没有发表任何重要论文。如果是在某些院校,可能没几年就被扫地出门了。河北科技大学给了我相当宽松的科研环境,给了我极大的学术自由度。”韩春雨说。
倘若不是河北科技大学用才有方,韩春雨会不会如自己所言,因十年无论文业绩,在“唯核心”与“唯数量”的学术考核中被扫地出门?当“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与“质量高”被想当然地画上等号、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时,核心期刊兖州兴隆文化园门票的种种弊病也就不难解释了。
曾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质疑过我国这种学术评价体系,并介绍他们在评价学者贡献时,会看论文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首先看发表在哪一刊物上。国外评价一名学者的学术能力和贡献,也会看论文,可是不会以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哪一档次的期刊作为标准,而会阅读论文本身。
“这需要评审者花更多时间,并给出公正的学术评价,可以让学术评审摆脱‘以发表数量和期刊档次论英雄’的怪圈。”熊丙奇说。
长期关注论文代发现象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也建议,“职称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根据不同职业群体的特长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那些研究能力强的群体,应制定一套侧重学术创造能力、学术影响力、同行评议情况和学术交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对于那些研究能力弱,但工作能力或教学能力强的群体,应制定一套侧重工作或教学业绩及效果、公共服务能力和态度、综合素质、下属同行或学生评价情况等的评价指标体系。职称申请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