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质实习报告范文_大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所不能逃避的一项课外实践活动,在实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在今后跨入社会,积累经验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一个学生还能够在实习中了解与人沟通的细节和关系,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篇地质专业学生实习报告的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习到经验。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
金秋十月,我们地理班开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实习。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大家都十分兴奋,。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很亲近,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积极地去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依傍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林州地区内各种现象都很奇特,并且出露良好,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家庭教育文章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 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 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 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 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 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 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少年中国说读后感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长线横穿东西,新河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 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国家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林州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完善的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太古界时期,以片麻岩、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广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构造清晰可见,古生界中的灰岩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早奥陶的白云质灰岩,在林州地区分布较广。新生界的砾岩在该区也很具有代表性。
太古界
太古界片麻岩是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中最老的,并且发育较为完善。这类岩层多分布在林州盆地西侧,呈狭长条带状,做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组成太行山的基部。
在八达村出露有一些角闪片岩,它是一种变晶等粒结构,属于片状构造,其上覆岩层为远古界石英岩。这种岩石容易破碎风化,所以其上植被茂盛。其颜色呈暗绿色,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
在白杨凹出露有一些由石英、黑云母等物质组成的花岗片麻岩,颜色呈红色,片麻状构造显著,其结构为等粒变晶结构,在高温高压下易风化,其中也含有长英岩脉,为林州太行中山的基底。在当地还出露有黑云母片岩,含有少量的石英且结晶程度较低
在黄华村西500米处出露有钾长片麻岩,属于片麻结构,期间含有石英岩脉,另外在其右侧1000处也有花岗片麻岩出露。
任村出露了一些钾长、花岗条带状混合片麻岩,其上覆地层是远古界石英岩。在两岩层间有一层砥砺岩。在太行山大峡谷隧道的的东口,在那些陡峭的石壁上,我们能看到其下部植被茂盛,是因为那是片麻岩易风化的岩性所决定的。
远古界
远古界岩层主要是一套覆盖于太古界片麻岩之上的棕红色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于下伏的片麻岩之间呈角度不整合,在石英岩的底部可见到砥砾岩。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缘,厚约200米,构成太行山山体的悬崖陡壁。在石英岩及石英砂岩的层面上,可以见到波痕、干裂等层面构造,有些岩层有明显的交错层理。在石英岩层,节理构造发育,经侵蚀后常有崩离现象,造成石英岩峭壁。
在合涧与石板沟之间的柿子凹出露有石英岩,X型节理发育,颜色呈白色或紫红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有正长石和云母,石英集结程度好,成块状,另外在此处出现石英岩中含黑色线条的现象是早期海洋生物的遗体形成的有机质,岩石致密,经侵蚀后崩离形成了悬崖峭壁。
古生界
Ⅰ.古生界寒武系底层为灰岩和页岩,覆盖在远古界石英岩、石英砂岩或硅质灰岩之上,寒武系地层与远古界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寒武系在本区可分为上、中、下三统。
下寒武系为红色页岩间以薄层灰岩,厚约百余米,性软,易风化,在地貌上长构成缓坡。在茶饭庄—石板沟见出露有典型的页岩,呈红色、浅灰色,叶理构造,能找到三叶虫化石,可推知其形成环境为浅海或滨海,比较平静。此处的页岩互成灰岩和泥灰岩。下伏地层为远古界石英岩,上覆地层为中寒武系的鲕状灰岩。
中寒武系为后层状鲕状灰岩,厚约300余米,质地比页岩坚硬风化后构成高峻的绝壁,但绝壁的顶部浑圆,在三道河桥东800米处发现有鲕状灰岩剖面,属于张夏组鲕粒大小在1-2mm左右。这种灰岩的形成条件一般认为是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钙呈过饱和状态,沉积环境为潮汐和波浪作用的浅海,并且海水中富含泥沙等陆源碎屑、内碎屑、生物碎屑,且比较混浊。如图1所示
上寒武系为薄层灰岩间以竹叶状灰岩,在本区出露不佳,厚度较薄。三道河桥东有出露,其形成过程大致为以前海洋环境恶化、动荡,与原来的灰岩磨蚀形成竹叶状,这种岩石也叫风暴岩。
Ⅱ.奥陶系地层的主要岩石为石灰岩,覆盖于寒武系之上,与上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下部为页岩本区未见出露;上部为厚层状深色石灰岩,厚达800余米,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南丘陵区域。林州市区东部的蜜蜂山以及合涧西北小丘中的奥陶系灰岩中,发现有珠角石化石。盆地东侧的奥陶系灰岩,常有闪长岩的侵入体穿插。侵入体周围的灰岩,在侵入体热力和化学流体的作用下,围岩有明显破碎现象,岩层紊乱。
Ⅲ.二叠系地层覆盖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并与奥陶系灰岩成假整合接触。全系地层共厚300余米。下部为海成的石灰岩层建议陆相岩及煤层,上部全为陆相沉积。上覆地层为二叠系红色砂岩、黄绿色页岩。东冶水库西北的磁铁矿区有二叠系时期形成的砂岩,呈灰绿色,属于他色,接触变质结构。
新生界
Ⅰ.第三系主要为一套砾岩,其组成成分多为石英岩砾石,表面较为圆滑,颗粒大小不一。其胶结物质为红色粘土及红色砂质粘土,胶结疏松。因为红色粘土易被冲刷,故常常在地表留下成堆的砾石,在山谷和河谷阶地多有此种出露。
在合涧桥北有第三纪上新世砾岩出露,胶结良好,其中碎屑以灰岩为主。胶结物以钙质为主。主要为碳酸钙,磨圆度好,下伏地层为马家沟灰岩,与之呈角度不整合。
在柿子凹,河流凹谷旁阶地有砾岩出露,是第三纪沉积河漫滩,在第四纪以来被河流下切形成阶地,砾岩开始出露,其碎屑大部分为石英岩,钙质胶结物较多,砾石下粗上细,有些粒径宽达9米,平均10—20厘米,分选性差,磨圆度不好。在桃园村也有砾石出露,碎屑物为石英岩、石灰岩及页岩。属于钙质胶结,分选性差,磨圆度一般。
Ⅱ.第四系在本区主要是 红色土以及黄土。黄土中常见有浑圆状砾石夹层,黄土呈柱状节理发育,具有石灰性反应,属地表径流堆积而成。
在小寨村桥西出露有黄土剖面,颜色上浅下深,可以辨别出其上部为马兰黄土,下部为离石黄土。其中离石黄土无层理、节理发育,质密,若遇盐酸会剧烈起泡。
三、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
据调查,林州断层西侧出露太古界结晶片岩及震旦系变质石英岩、砂质岩,后因地壳抬升形成太行山的主体。断层东侧是由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所构成的基岩。反映在山地与盆地高差方面,反差很大,太行山海拔1000—1600米,而盆地则仅海拔300余米。
在断层带内部,断层碎屑物达数十、近百米宽,形成了明显的断层破碎带,且有晚、近期的断裂活动,其证据就是新的活动使部分方解石晶脉或晶簇被错断。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自然界的褶皱千姿百态、复杂多样。褶皱规模也变化极大,小至手标本或显微镜下的微观褶皱,大至卫星相片上的区域性或地壳规模褶皱。褶皱的研究对于揭示一个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许多矿产,包括金属、非金属、煤、石油、地下水等都受褶皱构造的影响和控制。因此,褶皱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图2
在蜜蜂山人工采石厂附近出露有中生代挤压形成的褶皱,具体原因是燕山运动。其褶皱如图3所示。
断裂构造
1.断层
断层指发生相对移动岩块之间的不连续面状构造,岩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平行于断层面。这种狭义断层属于地壳浅层岩石脆性变形的产物。许多相互平行或多条断层分割的条带状岩块区,称为断层带。断层在地壳中分布非常广泛,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具有全球规模,小者可见于手标本上。断层切割地壳的深度也有很大不同,小规模断层仅切穿地壳浅层,而那一抹色彩作文一些深大断层可以延伸到下地壳乃至上地幔。断层与褶皱是密切伴生的地质构造,一些具有区域性规模的断层不仅控制着区域地质构造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常常控制着区域成矿作用。特别是某些中型、小型断层,经常控制矿体的形态及分布,对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运移和积聚也有重要的影响。现代活动断层则直接影响着工程建筑和控制地震活动。
合涧桥头出露有一个小断层剖面,可以看出断层面上有擦痕和一些断层角砾岩,这也就是此断层存在的证据。此断层中岩石的岩性为马家沟灰岩并杂有土黄色泥灰岩。断层如图2所示。
另外在八达村附近我们发现有角闪片岩与马家沟灰岩处于同一水平面之上,可以明显分析出有断层的存在,同时这就有力的证明了林州大断裂的存在。断层分析如4图所示。
2.节理
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实际意义:1)矿液、石油、天然气运移通道、储集场所,控制矿体形态。2)地下水、石油渗透性,含油性,含水性与节理发育的密度,开启性有关。3)影响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性和岩体的稳定性。理论意义:节理与褶皱断裂和区域性构造密切相关,它的研究对认识和阐明区域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区多见有石英岩,我们都知道石英岩具有节理发育的特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林州东南一带山地中多间有许多高耸的绝壁,看上去蔚为壮观。
四、地貌形态
主要的地貌类型
1.西部陡峻的太行中山
林州盆地的西部属山地地形,太行山中山大致呈南北长条状分布,一般海拔100-1600米,主峰林虑山海拔1619米。山体的基部由片麻岩所组成,山体为石英岩、页岩和石灰岩所组成。山体陡峭,壁立的陡崖连绵不断。
岩性对山地地形的影响很大,组成石英岩的山体由于石英岩岩性坚硬,其中节理发育,石英岩崩落之后形成悬崖峭壁和峡谷;石英岩之上的寒武系红色页岩,岩性较软,容易风化,形成陡崖之上的缓坡;缓坡之上位于山脊部位的中寒武系的鲕状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但收降水的化学侵蚀,则组成坡面比较浑圆的陡崖;石英岩之下,位于山体基部的太古界片麻岩容易风化,形成山麓的缓坡。在寒武系石灰岩中,还可以见到由于崩落作用的岩柱和溶蚀作用生成的溶洞等。
西部的太行山中山大致以淅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为太行山段块中山,南段为太行山褶皱中山。
2.浑圆的中部丘陵
自盆地东望,丘陵起伏,累累环列,其山顶多成浑圆状,奇峰险崖,极为少见,平均高出地面约有200米左右,一般山岭坡度较缓,在各丘陵之间有许多小型不规则的盆地,及平缓的宽谷,河流迂回期间,形成了东部丘陵地区的交通要塞。
3.黄土覆盖下的林州盆地
林州盆地西依巍峨高峻的太行山,东、北、南三面接着山顶浑圆的丘陵区。整个盆地形式是西高东低。盆地形状完整,中心地形较平,略有土岗起伏,偶见有奥陶纪灰岩所组成的缓丘。盆地底部以砾石为基,上部覆盖着第四纪黄土和近代冲积土。
4.充分发育的河谷地貌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河流破坏作用大,洪水期能将巨大的石块从山坡上进行搬运,使山地形成陡峻的深谷,多瀑布激流。
在柿子凹的最深处岩石被流水冲刷,两岸形成陡峭的山谷。被冲刷走的物质堆积在河谷或山前地区,成为石河、石滩等。在合涧元村桥头的河中,我们发现有大量的砾石被埋藏,此时的河滩已经成为浅滩,究其原因大致为流水能力减弱,纵横比很小,流速慢。但经过挖掘我们发现一直到据河面有20米的地下仍有从上游冲刷过来的砾石。这些砾石位于一级阶地之上,分选性较差,磨圆度较好。根据观察,我们大致把埋藏中的砾岩分为4层。第一层大致为泥沙,第二层中粗砂比例增加,约占50%,而第三层增大部分是比较大的砾石,到了第四层砾石又逐渐变小、变少。具体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在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中最明显的当属阶地。指由于地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阶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与新河床间有很明显的陡坎。
在柿子凹,由于河流下切较深,地壳抬升,形成了明显的二级阶地。我们在那里就发现有许多小村落就坐落在二级阶地之上。
在三孝桥附近,我们认真的观察了洹河的上游,在此地这条安阳的“母亲河”左右摆动向东南流去,到横水镇后它将转而流向南方,过后再向东进发,并在善应镇附近成为地上河。目前,由于降水量减少,这里的流量较少。在河漫滩上,已经被当地的人民开发为田地。
5.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较缺乏,但地下水系却比较发达。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广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中国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四川九寨沟、贵州黄果树、济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马河等都已成为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
我们知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为:1) 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2)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3)流水的动力作用。林州地区属于降水较少的北方地区,所以喀斯特地貌的出露处并不多见,仅在五龙洞一处有些简单的出露。
6.峡谷地貌
峡谷出现在构造高原、台地或方山之间,沿构造裂隙发育,两坡由崖壁组成。林州境内峡谷众多,主要有太行大峡谷、桃源谷、黄华谷等。峡谷多成嶂谷状,两岸岩石壁立,沟谷幽深,地势险要。在此处,我们主要说一下太行大峡谷。太行大峡谷沿水平方向上的“X”节理发育,经地势抬升,河流下切而形成。峡谷受节理的影响直角急转,整个峡谷呈“之”字型走向。峡谷两侧直立着由石英岩形成的陡崖,峡谷下切强烈形成深潭、跌水等。沿谷山清水秀,犹如画廊。
岩性与地貌的关系
1.角闪片岩: 角闪片岩容易破碎风化,其上植被茂盛。
2.石英岩: 石英岩很是节理发育,经侵蚀后常伴有崩离现象产生,造成石英岩峭壁。
3.页岩: 页岩容易风化,在地貌上常形成缓坡。
4灰岩: 灰岩质地较为坚硬,风化后构成高峻的绝壁,在有些山顶上,灰岩常被侵蚀,形成了各种形状。
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1. 褶皱: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所以常形成山地和谷地,有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一说,但有时由于背斜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正好相反成为了山地。在林州地区,也多有此种情形出现。
2. 断层:断层指发生相对移动岩块之间的不连续面状构造,岩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平行于断层面。由于林州存在一个林州大断裂,就可以明显看出断层对林州所起的重大的作用。
3. 节理:节理是指岩石有规律的、综合交错的裂隙。在林州,此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石英岩层之上,使其形成了陡峻的峭壁,构成了林州山区独特的风景线。
五、区域地质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历史
1.元古代
根据在柿子凹处元古震旦系石英岩及石英岩层面上的波痕、泥裂等钱塘湖春行原文构造分布可以分析得到在元古代震旦纪时,本区为滨海、浅海环境,海水时进时退。有根据在太行山大峡谷处有太古界片麻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有大量的砥砺岩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与元古代之间本区曾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
2.古生代
根据在茶饭庄—石板沟公路上发现的页岩,可知当时本区时浅海或滨海,海水较为平静,根据在三道河桥东800米处发现的中寒武纪的鲕状灰岩可推知当时本区为潮汐和波浪作用强烈的浅海,并且海水中富含泥沙等陆源碎屑,比较浑浊。有根据在其不远处发想的竹叶状灰岩表明当时本区海洋环境恶化、动荡。
在蜜蜂山人工采石场发现有中生代挤压形成的褶皱破碎,可分析出当时存在一个大型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在八达村附近发现有片麻岩和灰岩出露于同一水平面上可知当时发生了一个大的断层,即我们后来所熟知的林州大断裂。
实习感谢
为期5天的实习结束了,但它对我的影响却深深烙在我们心中。这次实习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更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懂的知识还很少,让我们更加努力地投身到学习中去。
今天的文章推荐就到这里,更多内容请访问爱写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