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人物:于谦

时间:2024-12-27 14:54:4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指挥京师保卫战的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明朝名将于谦 17岁时所作,既反映了他青年时的抱负,也是他清白忠烈一生的写照。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年任御史。三年,巡按江西,平反昭雪冤案数百起,严惩贪官污吏,有很好的政绩。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在任 19年,轻骑简从,遍历各州县,延访父老,兴利除弊,修水利,赈灾民,被百姓称为于青天。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权,各地方官为保乌纱帽或求升官,都要给王振送厚礼。于谦进京时却什么也不送。别人劝他说:“你不送金银财宝,不妨带一点土特产。”他哈哈一笑说:“带有清风。”并写诗一首:“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阎话短长。”因此,他得罪了王振,正统十一年被抓进监狱。三个月后获释,降为大理少卿。后因山西、河南吏民一千余人上书,加之得到两名王爷的保举,复任山西、河南巡抚。十三年,被召入京,任兵部左侍郎。十四年秋,蒙古族瓦刺部太师也先率军分四路南下,进攻大同、宣府。老家在蔚州的王振怕他在家乡的财产遭损失,怂恿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企图侥幸取胜。于谦等竭力劝阻。英宗不听,命其弟?王祁钰留守北京,让于谦处理兵部事务,八月初一,率王振和文武百官及 50万大军仓促西征。至大同,因连日下雨,粮运不济,又慌忙撤兵,十三日至四面环山的土木堡。也先闻讯,跟踪追击。十五日,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一片惊慌。?王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有大臣认为京师的部队只有 10万老弱,已不能抵挡瓦刺,建议迁都南方。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当斩。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就大势去矣。难道没有见到宋朝南渡的先例吗?”他建议迅速征调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之师,来参加守卫京都。皇太后和?王赞同他的主张。八月十八,?王监国,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指挥军民守城。九月,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王为帝,迅速征调北京周围各地的部队和粮食入京,起用被免职但能打仗的石亨指挥作战,赶造战车兵器,做好作战的准备,京师部队迅速增至 22万人。人心趋于稳定。十月初,瓦刺兵分两路南下,东路 2万人进古北口,西路主力 10万人由也先率领并挟持英宗经紫荆关东进,直逼北京城下,叫嚷让大臣去迎驾,并索要大量金帛。于谦置之不理。此时有人建议将部队全调入城,关门固守。于谦不同意,他决定以一部守城,以一部开至城外迎战,并宣布战场纪律:“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十月十五,也先窥视德胜门。来到前线的于谦命令石亨设伏,用火炮击敌,也先之弟李罗等中炮死。瓦刺军转攻西直门,石亨派兵来援,又将其击退。也先攻了五天,见议和不成,攻城又攻不动,怕外地勤王的部队断了归路,便挟持英宗由良乡西去。明军乘胜追击至固安、霸州,杀伤瓦刺军万余人,夺回大量被掳走的人口和牲畜。于谦因功授少保,总管军务。他增派部队加强真、保 、涿、易等州的防御,并派大臣镇守山西防止瓦刺再度南侵。景泰元年,也先见无缝可钻,要求送还英宗,同明廷议和。于谦建议应允,并建议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回来后,朝廷和瓦刺关系似有改善,但于谦认为不能丧失警惕,上书提出安定边疆三策,建议在大同、宣府、水平、山海、辽东增修防御设备。改革军制,将以往京师的部队互不统属改为团营制,选精锐 15万人,分为 10营集中训练,使兵将相识,号令划一,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八年正月,石亨等人乘景帝有病,发动政变,迎英宗复辟,捕于谦和王文,以谋逆罪将于谦、王文处死。一年后于谦的女婿将其遗骸归葬杭州西湖边三台山下,与在西湖北岸栖霞岭下的岳飞墓南北相望。明未抗清义军领袖张苍水凭吊两墓后写道:“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姜维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