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油茶的做法:我爱家乡的油茶

时间:2025-01-14 06:50:4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内容简介:我爱家乡的油茶油茶是家乡的特产,它的材料有:芝麻、花生、炒熟的面、豆腐、花生。下面我就给你们讲一..

本文《武陟油茶的做法:我爱家乡的油茶》由小学生作文大全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我爱家乡的油茶

油茶是家乡的特产,它的材料有:芝麻、花生、炒熟的面、豆腐、花生。

下面我就给你们讲一讲武陟油茶的由来吧!一提起闻名中外的地方特产武陟油茶,人们就会随口说起汉光武帝刘秀,好像历史上早有定论,刘秀就是武陟油茶当之无愧的发明家。其实不然,据多方考证,武陟油茶的发明专利权证书应该归董永所有,而对于汉光武帝刘秀,充其量至多只应该发给他一张“提高与推广者”的大奖状。

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南阳起兵反王莽,屡战屡败,被王莽的新军撵得到处乱窜。就在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这一天下午,刘秀和他的谋士祭遵被新军紧追不舍。二人万般无奈,只好下马,让空马奔去他处,以转移追兵视线。二人仓皇徒步逃到怀县(今武陟县)小董村南面的沁河滩中。沁河滩中长满了半人高的蒿草,刘秀和祭遵爬在蒿草底下,吓得连气也不敢出。王莽新军四面层层包围,步步紧逼,眼看着刘秀就要没命了。恰巧此时,这情景被正在河滩中采药的汉孝子董永看见了。为了搭救刘秀,董永就赶忙主动迎上前去与新军士兵搭话:“诸位将军,到此有何贵干?”一些兵士七嘴八舌咋唬:“捉拿反贼刘秀,刘秀已被铁桶围困在此。你是否看见了刘秀,报告线索者重重有赏!”董永内心痛恨新军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无恶不作,对他们恨之入骨,而对敢于和新军作对的刘秀抱有无比同情,就不慌不忙、郑重其事对新军士兵说:“我太想领赏啦,我现在就报告线索,刘秀带着一个人趟过沁河向南跑了。”一些兵士听了这话立马转头就要向南去追。一个将官喝住兵士不准动,一把抓住董永的领口,用宝剑架在董永的脖子上威胁道:“你这个采药老汉,净说谎话,刘秀明明藏在那边的蒿草底下,我们都看见了,你还敢找死!”董永神色不变,微微一笑说:“将军净给老汉说笑话。你看,那蒿草底下明明是个大窝瓜,怎么会是刘秀呢,刘秀会傻着不动等你捉他吗?他早就往南边跑了。”这时有个士兵认出了面前的五十多岁的白胡子老汉,就是董永,就对领头的将官说:“他就是被大文人刘向写进《孝子传》的大孝子董永,他也是个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想来也不会对官府说谎话,咱们还是赶快向南边追去吧”!将官听了,就放开了董永,抱歉地说:“提供线索者有赏,等我们捉住刘秀后,一定给你赏金。”随后就领着兵马走了。刘秀和祭遵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逃过了这场劫难。

武陟县有句歇后语:“蒿底下藏窝瓜----大不涉意”。大不涉意就是大感意外的意思。这句歇后语就是说想不到藏在蒿草底下的刘秀日后能当上皇帝。这句流传至今的歇后语就是对董永救刘秀这个史实的浓缩记载。

刘秀拜谢过董永的救命之恩,就要急忙逃走,祭遵不愧为谋士,心眼就是多,他劝刘秀道:“主公,天色已晚,你我又饥又渴,不如先到董永老先生家登门拜访,也好日后认门酬报大恩。咱在老先生家歇息片刻,然后乘黑夜它去,不露踪迹,更为万全”。祭遵一番话说得刘秀连连点头:“如此烦劳董老先生”。

刘秀和祭遵随着董永到了董永家里。董永的妻子张七姐清晨起来带着孩子去驾部村干娘家走亲威,今天未归,家中只剩董永一人。董永生怕官府耳目得知刘秀在此,也不敢声张找他人帮忙,自己平时也不很会做饭,只会打“糊涂”(音“忽读”,武陟人对稀饭的方言称呼)。看着刘秀和祭遵饥渴难忍的狼狈相,董永只好自己抱着公鸡下蛋,勉为其难。于是就放上锅,点着火,添了油,将过年节吃剩下的一些小豆腐丁放进锅中翻炒,本想再添点菜,炒菜盛出,再打一锅糊涂。不想思想紧张过度,错把半瓢干面倒了进去炒了起来,等到炒得半糊,才发觉错了。时间紧迫,容不得倒掉重做,于是就将错就错,错打错处来,就又赶紧添了水,放上盐和调料,搅成了大半锅咸糊涂。董永用勺搅了搅,觉得有点稀,不顶饥,灵机一动,就把家中过年时剩下的炒花生米、煮咸豆、芝麻盐、碎粉条等一古脑儿全倒入锅内,搅得稠乎乎的。正在煮熬,饥不择食的刘秀等不及了,拿过勺子尝了一口,连声叫好,不等往碗里盛,就着勺子就喝了起来。董永家里就这一把勺,也不好意思从刘秀手中夺,只好拿碗代勺,给刘秀和祭遵盛了两碗放到桌上。他们二人一见,就象几百年没吃过饭似的,狼吞虎咽地“呼噜”起来,眨眼功夫就把锅里刮得一点不剩。就这样,刘秀还嫌没吃够,把碗和勺也舔了个一干二净。

夜已深了,祭遵催着刘秀赶快离去,刘秀舍不得动身,仍不断地吧叽着嘴,上下舔着嘴唇,回味着刚才吃过的那顿永生难忘的美味佳肴。问董永到底做的是什么饭,竟然如此好吃。董永坦诚相告:“我以油锅误炒干面,做了一锅半糊的茶饭,也不知该叫什么名”?祭遵不愧为才高八斗的文豪,眼珠一转,脱口而出“炒之有油,饮之为茶,世上绝品,名曰油茶”。刘秀听了连声称赞:“油茶,油茶,真香,真好。”

因为怀县(今武陟)有象董永这样的成千上万老百姓支持刘秀,于是刘秀就在怀县建立了根据地,扎下了大本营。后来由于有越来越多的怀川老百姓拥护刘秀,刘秀的兵马就越来越强大,刘秀就在怀县建立了战时首都,称为怀都,相当于近代共产党打天下时的延安城。

刘秀喝油茶上了瘾,每天必喝油茶。他有一天对祭遵私下说:“一天不喝心发慌,两天不喝没主张,三天不喝身子晃,不喝油茶没力量”。祭遵深知刘秀心意,就又到董永家细心学习,回去后反复揣摩,多次试验,终于根据刘秀的口味开发出了甘甜解渴、稀而不寡的甜味油茶,营养滋补、味感醇厚的五仁油茶,香气馥郁、浓而不腻的三珍油茶等十几个品种,深得刘秀宠爱。

一天,刘秀在后厨看到了祭遵研制的各种炒好的油茶粉,灵机一动,突发奇想,发现了油茶粉的极其宝贵的军事价值。刘秀心想,过去被撵得几天吃不上饭,若随身带上它,该有多好。那时,刘秀的汉军和王莽的新军打的是运动战。开始时,汉军弱,新军强,王莽撵刘秀;后来是汉军变强,新军变弱,成了刘秀撵王莽。刘秀下令汉军每人缝一个干粮袋,背在身后,都带油茶粉作干粮,紧急时边走边吃,也能保持跑路的体力与速度,歇息时用开水冲泡,食用方便,节省时间;休整时大锅文火细熬,既补充营养又享受美味。吃得汉军个个又强又壮。正因为汉军带上了油茶粉,新军想追汉军追不上,汉军想追新军一追就撵上,在战争中处处占了主动,越战战强,最终消灭了新军,剐了王莽。也可以这样说,油茶粉帮助刘秀打下了江山。刘秀对此深有感触,大表油茶之功,命名油茶为“怀都(今武陟)油茶”。

刘秀攻进洛阳,当了皇帝之后,怀都油茶也随他到了洛阳,进了皇宫。祭遵看到刘秀对油茶如此厚爱,就组织一班文人撰写刘秀如何发明油茶,如何用于军事,如何靠之得了天下的鸿篇大作,为油茶评功摆好,为刘秀歌功颂德。在这些堆满了华丽词藻、洋洋洒洒的诗文歌赋中,真正的发明者董永被简称为“一老汉”而一笔带过,对于狼狈的逃难过程只字不提,集中笔墨大肆渲染刘秀发现油茶,改进提高油茶和天助神佑把油茶用于军士干粮,不断取得战争胜利的丰功伟绩。赞扬油茶是创业之基、胜利之本。歌颂刘秀是英明统帅、至圣君主。这一下拍得刘秀眉开眼笑,喜不胜收,随即下旨将祭遵的画像挂到南宫云台之上,封祭遵为开国功臣二十八宿中的第九位。打那以后,一提怀都油茶,天下人就言必称汉光武帝刘秀了。刘秀心里对董永也感内疚,很过意不去,极想搞点补偿,于是就指使董宣和蔡茂翻寻出董永三十多年前打工顶债的陈年旧事,加工拔高为“卖身葬父”,封其为孝廉,表彰为天下孝子之楷模。总算了却了这桩刘秀无法说出来的心事。

后来,怀都被改称为武陟,怀都油茶也随之被改称为武陟油茶。天下人一提起武陟油茶,仍普遍认为刘秀是油茶的大发明家,对董永的发明专利毫不知情。但武陟县的老百姓深知内幕,仍坚持尊董永为发明油茶之祖。两千年来,每到正月十三日这天下午,武陟县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依照董永在当时炒面的过程,每家都要炒制二、三斤油茶粉,一直喝到正月十五晚上,庆贺三天,以表示纪念董永的伟大发明。为了防止有人破坏这个民俗,就流传了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唯有正月十三下午炒制的油茶粉特别好吃,风味独特。换换时间炒制的都比它不上。”另一种说法是“炒三不炒四,炒四秃儿子。”意思是说十三这天炒的油茶最好,迟一天炒就对后代不利。如此一来,这个民俗就没人敢违犯了。

时间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带领83万人马南征进行赤壁之战。当时孙、刘联军只不过两、三万人马,本来曹操是以石磙砸鸡蛋,是稳操胜券的事。不料在大冬天,一天夜里反常地刮起了东南风,曹军被联军火烧了战船,几乎全军覆没。后世人提出很多疑问,曹操收降刘表的水军不过几万人,就算全部被消灭,还有在岸上、陆地上驻扎的70多万嫡系部队,难道还打不过两三万敌军。答案是这样的,曹军多为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整天拉肚子,拉得提不起裤来,少气无力,连路都走不动,根本就没有任何战斗力。所以曹军基本上被消灭殆尽,只剩下司马懿率领的怀、温等县的怀川兵跑得飞快,逃得了性命。原因很简单,怀川籍士兵整天吃的是炒制的油茶粉,不泻肚。油茶粉真是救命仙丹啊!后来,这些被曹操当成军队宝贵种子的没死掉的怀川兵理所当然地都成了曹军的中下级军官,形成了曹军的骨干力量。

后来,司马懿带着这支骨干力量与诸葛亮对峙。司马懿谋不及诸葛,勇不及赵云,论拼打绝对不是蜀军的对手,无论诸葛亮如何搞激将法,甚至给司马懿送女人衣裳,但他领的怀川兵只记住了一条:“纵有诸葛千条计,不如我有老主意。”怀川兵死守不出战,必要时虚晃几枪,和蜀军玩个“捉迷藏”,把蜀军拖得精疲力竭,粮草不济,吃喝困难。直弄得诸葛亮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开。蜀军远离后方,蜀道崎岖,运输艰难,供应不上,只利于速战,而怀川兵却靠着吃油茶粉休养胖了,营养壮了,和诸葛亮泡起了“蘑菇”。结果弄得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于蜀,命丧五丈原。蜀军没有取得魏国一寸土地。反倒后来被魏军带着油茶粉作为长途行军的干粮,偷渡阴平,取了成都,灭了蜀国。在这里,不能不说油茶粉的功劳不大。

后来,司马懿把此秘法传给了孙子,他的孙子也用油茶粉作为军队干粮,所向披靡,灭了吴国,统一了天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当上了皇帝,也不能不表油茶之功。

清朝雍正年间,清世宗微服亲临武陟御坝视察,在河堤上小吃摊喝到了武陟油茶。他感到清香可口,胜过山珍海味,随口吟道:“武陟油茶美胜酥,京城繁华寻却无,奈何小哉肉布袋,难装足意一大壶。”世宗临回京前,对知县下令:“县里可设油茶馆,以飨往来百官。”知县吴世禄遵旨而行,在县城设了多处油茶馆,接待往来百官,每年还特做油茶粉向皇上进贡。武陟油茶因雍正皇帝赞誉而成了全国官场的时尚饮品,从此名扬天下。

咱不光讲古代,就是说近代,油茶粉也充分显示出了它的卓越的军事价值和深远的政治意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武陟县小董村三街的孙文立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因为他擅长炒制油茶粉,所以做出的正宗武陟油茶特别好喝。谁只要喝过一次就会终生难忘,因而特别受到干部和战士的欢迎,就连军首长甚至总部首长也慕名而来,到部队视察也都久慕盛名,点名要喝孙文立所做的正宗武陟油茶。孙文立因此由炊事员、炊事班长、连司务长,一直升为团部后勤参谋。当时美国飞机封锁很严,对我军的后勤运输线狂轰滥炸,弄得前线的战士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有时一个排轮流咬一个苹果,一个连伙吃一个白萝卜,生活处境极为艰难。孙文立组织团后勤部门炒制大量油茶粉,冒着敌人的炮火,乘黑夜送到前沿阵地。前沿战士一口油茶粉一口雪,才算吃饱了肚子,保持了旺盛的体力,终于坚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孙文立因此被评为一等功,全军通报表扬,晋升为师副参谋长。军报记者据此写出了长篇战地通讯,高度赞扬了志愿军“一口炒面(即油茶粉)一口雪”的顽强精神。虽说孙文立不久后在组织炒制油茶粉的过程中被敌机突袭轰炸而光荣牺牲,但他的这种作法被迅速推广至全军,大量的油茶粉被迅速送到前线,为保障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旧社会的灾荒年景,武陟人以卖油茶作为谋生之道。他们身挎油茶铜壶,走南闯北,在北京、天津,西安、宝鸡、三原、铜川、兰州等地沿街叫卖。武陟油茶以其充饥解渴、营养丰富和味美价廉的特色,不仅成为广大劳苦大众的饮食,而且也成为上层人士的美味。在外地卖油茶的武陟未婚男青年在回故乡时往往腰包鼓了起来,有的甚至还带回了外地口音的侉媳妇。曾有人好奇地私下询问这些侉媳妇:“你们是大地方人,咋心甘情愿来武陟县这个小地方?”有的媳妇羞答答地回答说:“还不是我(音俄)喝武陟油茶上了瘾,想一辈子都能喝上武陟油茶么”。

武陟油茶的做法很有讲究。主料是:精面粉5千克,花生米1.5千克,核桃仁、杏仁500克,玉米淀粉1千克,黑芝麻1千克,盐500克。配料是:怀参、糯米、松子仁、葵花仁、黄豆和香料粉(大小茴香、花椒、丁香、良姜、肉桂、草果、陈皮、砂仁共100克),上等芝麻油600克,花生油150克。

制作和食用方法:1、将面粉、玉米粉上笼蒸约40分钟,摊开晾凉,把结块的疙瘩捏散过筛;将芝麻过筛后炒成深黄色,再碾碎;将花生米用花生油炸焦,捞出晾凉去皮,压成形如黄豆粒的粒子;将核桃仁、杏仁碾成形如绿豆的小粒。2、将锅放火上,倒入面粉用小火炒出香味,再分三次加入芝麻油炒上色后,将花生米、芝麻、核桃仁、杏仁、盐、香料粉一起加入,继续炒拌几分钟后出锅,即可成为可食用的油茶面。3、食时可分冲食、煮食。冲食时,须先将油茶面用少量温开水搅拌成糊,再用滚开水冲入,顺着一个方向搅成稀糊,即可食用,一般50克油茶面可对热水400克。煮食时,先将油茶面用少量凉水搅成糊,再将糊搅入适量的开水内煮一滚即成。煮食时要讲究火候,火过大,就会滚成稀汤,这里面很有诀窍。将油茶灌入包着棉被的铜壶之前,必须用滚开水灌入空壶,反复冲涮,将空壶内的温度预热到和油茶同样的温度,这样装入油茶才能保持品质。挎着铜壶走动时,要讲究步法,不能让铜壶乱晃动,否则壶内油茶就会泻成稀水。做油茶和卖油茶是一个专门职业,有其独特的工艺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武陟油茶这一传统食品十分重视,大力扶持个体商贩在全县开设近百家油茶摊点,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县饮食服务公司油茶作坊的基础上,于1980年建立了武陟油茶厂,研制出了精致方便的袋装油茶粉,以其配方独特,做工精细,味道纯正,清香爽口,油而不腻,浓郁芬芳,色、香、味俱佳而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在油茶行业中独树一帜。二十多年来,油茶厂不断创新,陆续开发出了高中低档品种俱全的营养油茶、三珍油茶、黑芝麻油茶、五仁油茶、中老年油茶、儿童油茶、女士美容养颜油茶等一系列产品。年产量也从1980年的200吨增长到现在的上千吨,武陟油茶已走出国门,饮誉世界。武陟油茶越来越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袋装武陟油茶以其营养、美味、食用快捷而进一步受到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青睐。

现在,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到各大、中城市里的星级宾馆,从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到街头巷尾的饮食摊点,总会有武陟油茶的香味在回旋飘荡。朋友,当你在品尝正宗武陟油茶的绝世奇香时,请不要忘记,它的伟大发明家就是汉代大孝子董永老先生。

制作方法

1.将面粉、玉米粉上笼蒸约40分钟,摊开晾凉,把结块的疙瘩捏散过筛;将芝麻过筛后炒成深黄色,再碾碎;将花生米用花生油炸焦,捞出晾凉去皮,压成形如黄豆粒的粒子;将核桃仁碾成形如绿豆的小粒。

2.将锅放火上,倒入面粉用小火炒出香味,再分三次加入麻油炒上色后,将花生米、芝麻、核桃仁、盐、香料粉一起加入,继续炒拌几分钟后出锅,即成为可食用的油茶面。

3.食时可分冲食、煮食、冲食时,须先将油茶面用少量温开水搅拌成糊,再用100℃的开水冲入,顺着一个方向搅成稀糊,即可对热水食用。一般50克油茶面可对热水400克。煮食时,先将油茶面用少量凉水搅成糊,再将糊搅入适量的开水内煮一滚即成。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油茶!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