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中如何运用“文革”时期连环画优秀成果的研究_研究生论文
摘要:“文革”时期的连环画具有强烈的时代的印记,研究其艺术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当时的某种特殊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能对以后的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怎样把其优秀成果融入本科教学中。
关键词:“文革”时期 线描 视觉符号 连环画
线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表现方式,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线描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大学本科国画教学质量的高低。遵义师范学院线描课设置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融入红色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为学生打下稳固的、富有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基础。
遵义将相和的三个故事师范院校的线描课教学需要继承传统艺术技法结合传承遵义红色文化发展的内涵导向来进行,红色文化包括红色人文精神和红色经典艺术,使教和学都更具有遵义师范学院特色。为适应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特点,本着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线描教学过程中,注重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形式多样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利用连环画线描艺术优秀的传统艺术氛围吸引和影响学生的思想,以高度提炼的笔墨既传统形式又现代的连环画的故事性和连续性影响、熏陶学生,使学生达到既有兴趣学又有增强创造能力用于线描创作的目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阐述遵义师范学院线描教学改进中的相关因素。
一、把连环画经典的构图形式融入中国画线描的主题性创作
首先,说说连环画的基本构图,连环画的构图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式构图,一种是焦点式构图。所谓传统式构图就是沿袭了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的构图形式即“散点式构图”。而焦点式构图则依托于焦点透视的原理,在一个画面上只有一条视平线和一个透视点,它是连环画创作中常用的构图形式。从连环画绘画艺术史上看,焦点式构图主要出现在抗战后期。而“散点式构图”植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中,始终贯穿在连环画艺术中。大部分连环画的构图是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既借鉴于西方透视学的科学原理又不失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此外,构图中还有一个值得引入教学的点是受西方绘画表现方式的影响,在连环画构图中还出现了类似电视中的“特写镜头”。这种“特写镜头”的表现主要是产生于“文革”时期的连环画,用来表现毛主席和英雄人物的时候出现的。在塑造英雄伟岸形象时,通常利用透视中的仰视原理,将人物置于比视平线高的位置,使读者在阅览时,从视觉上对所塑造的人物心生崇敬之感,比如连环画《海港》,把遵义师范学院倡导的红色文化继承融入本科社会实践范文中国画的线描教学创作中,红色主题的创作,这种构图的使用更能凸显主人公的高大英雄的气质,无疑这是构图赋予画面的情感魅力。
二、通过经典连环画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表现
中国画重视线描的创造和发展,线描技法丰富多彩,传统的“十八描”是我国历代人物画家对衣纹的表现技法的总和。“十八描”虽然名目比较多,但基本可以归为三种类型:以高古游丝描为代表的工笔型,如铁线描、曹衣出水描、琴弦描等这类线描均为中锋用笔,行笔比较慢,用力均匀,线条圆润,没有粗细变化。以柳叶描为代表的半工写型,如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等,这类线描同样中锋用笔,但行笔速度较快,用力有轻有重。线型有粗细变化,线条飘逸流畅。以减笔描为代表的写意型,如竹叶描、折芦描、枯柴描等这类线描粗放简练,线型变化莫测而有气势。线条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变幻莫测,富于抒情。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虚实浓淡表现人物动态、衣纹结构的韵律节奏等变化,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造型目的,同时充分发挥画家的情思和对美的不懈追求。线条有雄健凝重、枯涩老辣、刚劲粗狂、轻快流畅、纤细飘逸、圆润柔和等变化,不同的线条就会产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我们这代人心中不可磨取的印记,伴随着我们童年的成长,从亲切的故事入手学习其中优秀的线描艺术,这比枯燥的教科书更能让学生接受和产生共鸣,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连环画里线描表现突出的一部作品,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书,是根据我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关章回改变,描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除灭吃人妖魔排骨精的故事。作品主要使用白描艺术形式来表现,孙悟空疾恶如仇的人物性格,画家选用了“钉头鼠尾描”,何为“钉头鼠尾”?就是落笔的时候如钉子头,行笔收笔的时候如同老鼠尾巴,这种线条节奏感很强,使用这种线条的衣纹组织,给人一种轻盈、灵活的感觉,正和孙悟空人物性格的表现相吻合。再比如孙悟空被唐僧误解回到花果山的一次亮相,画面正中偏右一点的大圣的形象,头上的翎羽和衣服的刻画,画家使用了“柳叶描”,线条飘逸,富有韵律变化,线条疏密错落有致,大疏之间表现宽大衣袍的随风摇摆,大密之间体现衣饰的精致华美,人物后面大量横向的、变化不强的卷云纹的使用,更衬托出大圣迎风站立的飒爽英姿。另一位杰出的连环画画家高云,在之后举办的全国性的连环画美展中,作品《长生殿》获得绘画二等奖,以及第三届《罗伦赶考》获得了一等奖。高云在作品中常使用“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这两种线描的使用把其表现力推向了新的高度,将运笔的贯气、行笔的力度、个性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代佳作。学生通过看连环画的故事,就可以学习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的画法,这种学习更形象生动,易于激发兴趣。
三、“文革”连环画视觉符号的再利用
“文革”时期的连环画作为视觉宣传传播的一种方式和当时的一系列宣传品所表现的视觉符号是一致的,今天我们把这些具有共同特点的元素称为“文革视觉识别系统”中的“文革视觉符号”。张磊在《文革视觉文化与文革风格视觉设计》一文中提出:“‘文革视觉识别系统’是事后归纳总结出来的视觉集合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意识形态视觉系统,缺乏整体上精确的控制和规划,利用视觉识别系统的模式来整理和分析‘文革’视觉文化,有助于用系统观点来审视‘文革’中传统绘画和大众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文革”视觉文化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视觉心理和艺术趋向。一方面,在思想意识领域里,我们可以把这种回味,看做是对过往种种的怀旧或叛逆,它容易获得视觉形式的认同感和装饰趣味上的另类感。另一方面,在视觉领域里,它曾经是通俗易懂、最受欢迎的艺术传播形式,占领着主要的销售市场,面对现代时代的多元化,它的偏执风格将与现代视觉艺术形成很大的反差,这就使现代受众容易在视觉上产生巨大的冲击效应。对于“文革”的体验是其他国家和民族不能具有的,除去政治因素,对“文革”风格视觉文化符号进行解析、重组等表现手段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将是当代视觉艺术发展的思路之一。
在利用“文革”视觉符号方面,中国有波普新潮的出现,锻炼在《21世纪末的艺术反思》一文中认为:“文革宣传画是地道的波普,其中国特色在于政治上的极端实用性。”他们抛开政治外衣,使其富有商业味,虽然他们的作品有嫌疑模仿欧洲波普且缺乏艺术价值,但毕竟也是对文革视觉文化的承传。另外,画家王广义是利用“文革”图形进行前卫艺术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波普”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大批判”系列,就是将“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形象等“文革”视觉符号与西方经典商业品牌的标志组合在一起。1988年他创作了5幅同样大小的油画作品《毛泽东》,三幅黑格,两幅红格。《毛泽东》是王广义理性主义的显现,他以百倍的人文热情赋予《毛泽东》更多的人文内涵,加之纯粹的方格,渗透着理性对人文精神的强迫节约性压制。
总之,“文革”视觉元素涉入当代视觉领域,它迎合了猎奇,怀旧,反叛等多种复杂的审美情绪,恰当地利用其元素特征,采用重组、分割、解构、挪用等表现手法,诠释创作者内心的真实体验,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力。也就是说作品要实实在在地有文化沉淀和思想时,它才是有价值的,简单而直白地搬抄或空洞地寻求新的视觉体验,将是无意义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于思想里劈劈啪啪,从想和情感的消融里才产生高度的艺术性。”在进行艺术创作培养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再创造。
中国的连环画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社会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家和作品,其辉煌的成就影响了几代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对“文革”连环画进行批判和分析,把它的某些有用因素融入教学实践中,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连环画论丛.连环画论丛―[M].人民美术出版帮助别人社,1981.
[2]王明贤,严善淳.新中国美术图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韦映.连环画鉴赏与收藏[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