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文章:灰姑娘只是童话,门当户对最幸福
初恋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那是十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无忧无虑的象牙塔时代。海默是我们系的学生会主席,又是篮球队的队长,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
那时候,海默是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当然,那些女生里,也包括我。记得那时候为了吸引他的注意,我利用所有机会打听他的爱好,知道他喜欢蓝色后,我的衣服几乎全是蓝色的。
不可否认,我也是漂亮的,优秀的,我是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是校园十大歌手之一,加上自己的用心,海默注意到我也是很自然的事。我们的第一次“约会”是他提出来的,他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天有我的篮球赛,你会准时出现吗?”
那天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出现在球场上时,我没有像往日那样大呼小叫,看着为海默加油的女生,我不禁骄傲地想:哼,他是我的了!
海默的家庭条件非常好,他的父亲是他们当地的干部,妈妈做生意,家里可以说既有钱又有权。而我,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和海默走到一起后,我相信了灰姑娘的故事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我爱的人给了我一双幸福的水晶鞋。
那时候很幸福,校园里的爱情单纯而美好,我和海默的感情就像璀璨透明的水晶,美丽而没有瑕疵。
在毕业工作这个问题上,海默的态度很明确,他是一定要回家的。我家在济南,爸妈不希望我离开,但为了爱情,我还是在毕业后跟随海默去了他们那里。
在见海默爸妈之前我就很忐忑,担心他们看不上我,后来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是正确的。他们希望海默找个各方面都般配的人,而不是我这样一无所有的女孩。
那时候,爱情还是有力量的,为了我,海默和他爸妈闹翻了,他从家里搬了出来,也没去他爸爸安排的单位上班。我们租了一套小房子,开始了一种艰辛但幸福的生活。
我和海默虽然都找到了工作,收入却不高,除了房租,刚够生活。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未来还充满希望,可生活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坚持而绽开笑脸。
后来,海默开始不愿面对熟悉的人,他开始嫌弃自己,也嫌弃我。我知道,他很想成功,想证明给爸妈看,但我们太年轻了,那个城市也没有什么适合我们发展的机会。
再后来,我们开始吵架,海默经常喝醉酒,生活的希望就像要燃烧尽了的木炭,火光越来越小。
后来我知道,海默经常瞒着我回家,他开始慢慢接受爸妈铺好的路。周末的时候他说加班,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去见他爸妈介绍的女孩子……我跟他要说法,他很烦躁地说,他一直在努力,我得给他时间。
我不知道怎么办,在那个城市,我只有海默一个亲人,除了相信他,我没有别的路可走。可是,时间我给他了,他给我的结果不是花好月圆,而是劳燕分飞。
海默说,如果他和我在一起,他爸妈将对他不管不问,我们就会过一辈子平淡无奇的生活。可如果和我分开,他爸妈将带他走上的是一条前程似锦的阳光大道。
心痛,却不怪他,一个年轻的男孩,他的选择不能说是错。
于是,我带着满身伤痕回到了济南。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我到了现在这家单位上班。工作不错,收入也可以,当然,和海默的前途相比,我的日子不值一提,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我要的只是一份平凡怡然的烟火日子。
有过一段时间的颓废,我不相信任何人,更不相信感情。我和爸妈住在一起,每天上班下班,对那些要给我介绍对象的热心人,一概没有任何答复。
世界很小,茫茫人海那么多人,偏偏我和海默相遇;世界很大,曾经深爱的两个人,分手后却再没消息。也没有怎么想念他,只是觉得心里很空,有时候空得疼痛难忍。
去年春天,我认识了李牧,他是个公务员,每天都很忙碌,却看不到有飞黄腾达的机遇,他的家庭和我差不多,爸妈都是老实本分的小市民。
后来渐渐和他成了朋友,交往一段时间后,他向我表示了爱慕之情。我好像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很自然地就答应了他,并且,开始想象两个人以后的生活,甚至想到了,以后我们生个孩子,会像他多一点,还是像我多一点。
李牧老实得几乎有点木讷,他不会说任何甜言蜜语,也不大会体贴人,但我知道他爱我,珍惜我,会一辈子守在我身边。我们也许不会多么恩爱,但我们互相依靠,是不可分割的左右手。
也许,这就是平常人的生活,水晶鞋的故事不过是美好的童话。
可是,就在我和李牧谈婚论嫁的时候,海默出现了。不知他从哪里得到我的手机号码,给我打电话,哭了。我从未见过他哭,他一直都是自信而骄傲的。“丽丽,经历过很多人和事才知道,还是你最好,我对现在的生活很厌倦,只要你点头,我立刻就奔你而去。”在说了无数个“对不起”之后,海默这样对我说。
我不知道说什么,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依然和李牧计划着婚事,不接海默的电话,不回他的信息。后来,他来济南找我,说要和李牧竞争,只要我一天没嫁人,他就有一天的机会。我觉得滑稽,这算哪一套?可是又有些心痛,伤口还在。
有时候会想起和海默在一起的时光,那份短暂的幸福能让我想很久很久。然而,我却没有想过要和他复合,尽管他也许真的明白了爱情。于是,我常常在微微的心痛中告诉自己:时间会冲淡一切,水晶鞋早已远去,我是布鞋公主……
(来自:发展论坛 五月的冰豆)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9-06/23/content_11581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