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麦当劳“进军”苏联一波三折
本想借莫斯科奥运会“亮相”
麦当劳一直被当作“美国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曾有美国人在《国家评论》杂志上一本正经地分析苏联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动机:一是报复4年前美国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二是“美国到处是麦当劳,苏联唯恐运动员溜去享受,沾染资本主义坏习气”。很难想象这样一家企业能在红色帝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正因如此,最初麦当劳打的并非苏联本土的主意,而是想先拿下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食品特许供应权,用这种近乎广告赞助的方法,实现“在莫斯科亮相”的意图。麦当劳派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代表团开始和苏联人谈判,他们派出的代表是一个39岁的中年人、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科汉。
苏联改革带来转机
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科汉首次与苏联官员进行了接触。从1976年到1979年,他一次又一次飞往莫斯科,由于常来常往,他每次下榻的莫斯科“都市宾馆”里的侍应生,都能一下叫出他的姓名。
1979年,距奥运会开幕只有一年,他一度得到消息说“有门”,于是兴冲冲地跑到莫斯科,在都市宾馆苦候了17天,得到的答复却是“涅逗(俄语,不)”。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及随后美国人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美帝国主义的象征”麦当劳和“美帝国主义”的奥运代表团一起,未能出现在奥运舞台上。铩羽而归的科汉被同行讥讽为“疯子科汉”,就连麦当劳内部也开始质疑:“美国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出现在苏维埃心脏,这个想法太疯狂了。
然而科汉和麦当劳公司却坚持认为,进军苏联的想法没有错,在科汉看来,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人口过亿,工业化程度相当高,在时尚都市消费方面却一片空白”的,有潜力的市场,他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戏剧性的变化发生在1986年。当时,进行“新思维”改革的苏联对麦当劳的态度有了显著改变,苏联电视台插播了一段对麦当劳的正面描述:冒着热气的汉堡包,柜台后忙成一团的服务生……这一信息迅速被一些敏感人士捕捉到。
开业当天迎3万人
这时候,折腾了10年的科汉也终于找对了门路,就是莫斯科市政府。莫斯科市急于发展商业,科汉努力让后者相信,麦当劳金色标志本身,就是滚滚客流的天然催化剂。1988年4月,麦当劳和莫斯科市政府签署了合资经营的协定,这意味着这个麦当劳餐厅是“一国两制”,股权由麦当劳加拿大公司和莫斯科市政府共同占有。1989年底,科汉终于得到市政府的答复:同意麦当劳开设两家分店。
1990年1月31日,一大早赶到店门口的科汉惊讶地几乎忘记自己是来做什么的——5000多市民排着长队,将普希金广场绕了足足3圈,只为“尝一尝资本主义的味道”。这一天,3万人次顾客拥入,营业额超过1万-5万卢布,创造了麦当劳的历史纪录,直到今天也没能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