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一:
侗族风俗
婚姻
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但其中务必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进行时,首先于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资买糕点糖果,打包成封,由几位青年挑到寨中桥庆等候,其余大多数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声疾呼,催促女方到场。是时,对方身着盛装,列队出寨,与男方登山“采桑”,借此为乐。直到太阳偏西才归至桥头,挑着礼品,鸣放鞭炮同往女家。在女家先吃甜酒后设便宴招待。桌上摆满鱼肉,细鱼是席中的主要标志,必不可少。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席间众女拥至,举杯敬酒,吟歌盘问“采桑”根源,由男方答对,一向玩到天晓才散。隔两三天,男方复又鸣炮到女家,退回装礼品的箩筐,对方设“夜宴”款待,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才依依而别。女方则赠与布匹、花带表示答谢。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黄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尝。名曰“吃黄瓜”。七月,择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谓之“吃梨”。这两次活动,基本上与“采桑”情节相同,只但是是不上山和规模略小而已。且由年轻人从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参加,时刻不定,男方筹资买一头花黄牛,还有炮竹、糖果,汇聚桥头,邀约女方上山采
集葛藤,同到水边将藤洗净,再牵牛、鸣炮,一齐到女家。先是大家围牛而歌,怀念“采桑”鼻祖,随后杀牛。用牛的内脏作“夜宵”菜肴,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男方去退箩筐时,对方则送男方的主要人员,每人一套衣料,给陪者一张头帕。这叫做“栋太”[dongldaip。煮葛]。十月,复择一日,男方前往女家,与女方同漂葛藤,谓之“漂白”。其情节与前者大同小异。至是全部活动宣告结束。立秋祝福短信
丧葬
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男的削发,即使长发结辫,或是当今的短发光头,也不例外,有的还用纸或布将之包好,待入棺时,放在死者的右肩旁边殉葬;女的则卸梳挽髻,无特殊处理。两者都着普通装束,衣被大都是自纺自织的家机布,个别富裕者才用丝绸缎子,且以奇数为度,服色外层青里层白。年达成人,牙齿齐全,须打落门牙一颗,部位不定,留在口中。死者口含碎银,有的还含以几粒白米和几片茶叶。严忌铜铁器物随葬,那怕是一针一扣也不许随身附体。有备制棺习俗,但有的也临时制作。以独木合棺为佳,忌用铁钉铁箍扣合,一般都不加髹漆。大都在家里入棺停柩,个别地方才停柩于鼓楼中,或以棺安于墓穴,抬死尸到墓地入棺。汉丧期间,同族晚辈包白戴孝,忌晕吃素,但在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许多地方,孝子孝孙均可吃鱼。有的老人年及六旬,便贮备“腌鱼”以待,等到去世,用来招待亲友。至于北部侗乡,由于受汉文化影响,其葬俗、礼仪,多与附近汉族相类。当今侗区,普通实行土葬,讲究“风水龙脉”,择吉日吉时,入殓、出殡、入土。少数村寨,诸如从江县的往洞、占里,过去盛
行停柩待葬。死者入棺以后,移至郊外,陈在木架上方,用杉皮或草帘盖好。据说,待与死者同庚同辈的人死尽,或寨内某老人死逢吉日,现各自择地葬。对于横死暴死者,无论男女,均须火化,再入棺入土,或入棺以后,置于荒野,停放三年五载,另择期焚尸、捡骨,重新入殓,择地安埋。
参考资料二:激励文章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爱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群众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感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定情,约为夫妻。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一样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的习俗。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吃新节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好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一样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参考资料三:
侗族的民族饮食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刻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超多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的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加入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齐欢歌、交流。
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由于人们的爱好不一样各个村寨的活动资料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之后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这天的“群众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