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童年春节印象
童年春节印象
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过春节。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了。在物质生活还很匮乏的时代,春节不仅有各种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还有新衣服和压岁钱。
做馍
在我的老家,一般腊月十几就陆续开始做馍了,在童年的我看来,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头天晚上提前和好面,大盆小盆的要和好几盆面,因为天气寒冷,农村没有取暖的设施,要把面盆放到厨房里用麦秸铺好的地铺上,再盖上被子,等待面发酵好。
第二天四五点钟,父亲、母亲就悄悄起床,母亲先在大门口撒一道柴草灰,据说是辟邪,而邻居看到谁家门前有一道灰,在这一天就不会来串门儿。撒好灰后,就开始煮豆馅儿(用红薯、豇豆、红枣、红糖等)、准备菜包子馅儿。六七点钟,母亲喊我和哥哥、妹妹起床吃饭。吃完饭后哥哥就出去玩了,一般是燃放各种鞭炮。妹妹也出去玩,她喜欢把胡同里的同龄小伙伴召集起来,让她们坐在小板凳上,她拿着自制的教杆,站在墙边,在墙上写写画画当老师,而现在,她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教师,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但这一天,我总会留在家里,帮母亲干活,母亲总会夸我“懂事、勤快”,其实那时的我并不是真的想干活,一来,我是好奇那一盆盆的面是怎样变成各种美味的馍馍的,二来是怕别家的小孩子吃我家美味的豆馅儿。八点过后,母亲请来帮忙做馍的婶子大娘们陆续都来了,洗洗手,然后到堂屋根据各人擅长,每人负责一个工序,包豆馅儿馍、包菜包子,做圆圆的馒头,被称为“长有”的盘蛇状的馍(寓意粮食老是富余),小燕子馍,嘴里衔一分或二分硬币,屁股上放五分或一毛硬币的屙钱猪,要供奉给老天爷、老灶爷的约十寸左右的圆形“花糕”和“花山”等等。我的工作就是心不在焉的学做各种馍,或者数谁拧的菜包子褶子多,想各种借口向母亲讨要豆馅儿或菜馅儿吃。做馍的过程中说话也很有讲究,比如,面盆里的面用完了,不能说“没有了”,要说“满盆了”,这一点,经常参与做馍的我一向记的很准的。拍马屁的话
各类馍馍做的差不多了,父亲就去烧锅蒸馍,约40分钟后,用劈柴烧出的馍香味飘出来,充满整个小院,格外香。母亲负责“掀馍”,她会舀一瓢水放在灶台上,掀出几个馍就用手沾一下水,防止手被烫伤。掀馍的时候,绝对不可以乱说话,否则,平时很温和的母亲也会严厉斥责的。馍出锅后,要先拿去供奉各路神仙,这个神圣的工作一般是我来完成,我会学着母亲的样子,恭恭敬敬的把品相最好的馍放在各路神仙牌位前,然后眼巴巴的等着神仙们吃完(具体时间由母亲掌握)。等供奉完神仙后,再把其他的馍端到堂屋给帮忙的婶子大娘们吃,基本上头一锅馍就没有了。所有的馍全部蒸熟差不多要到下午三点左右,然后把馍倒在簸架上(用高粱秸做成的席子,放在几个条凳上,专门晾馍用的),隔一会翻动一遍,直至晾凉,然后放起来,一直能吃到二月二。
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我们当地的传统是在二十三日下午把灶爷像揭下来和用高粱秸扎的“马”一起烧掉,让灶爷骑着去天宫,汇报一年来这一家人的情况。记得在祭灶爷的时候,母亲会郑重其事地磕仨头,祷告着:您老人家到天上后好话多说,孬话别学,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因为怕灶爷到天上说不好的事情(貌似也没有什么坏事),要给灶爷吃芝麻糖,粘住他的嘴。这是整个祭灶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点,灶爷“吃”过后,芝麻糖就是我的了。焦酥甜香,没有化学添加的芝麻糖现在再也吃不到了。那时候不懂为什么旧的灶爷像烧掉了,明明新的已经买好了(母亲不让说“买”,得说“请”),却不贴上,母亲说老天爷让各路神仙都上天开会,要连续开一周,到初一五更才能回来呢。我就更迷惑了:那这一周,神仙们都去开会了,谁来保佑我们呢?这个问题,面对一脸虔诚的母亲,我始终没敢问出口。从混血儿到美国总统
坐对子
年三十(没有三十就是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贴春联。在我的老家,不能说“贴春联”,要说“坐对子”,母亲说,那不仅仅是一副对联,那是门神的衣服,门神是要坐在门口的,所以不能叫“贴”,要说“坐”。那时候很少有人买春联,基本都是写的。附近的人都是找父亲帮忙写春联,父亲把家里的方桌搬到院子里,准备好笔墨,还有一本对联书供参考。赶上谁家的红纸准备少了,还得搭上我家的红纸。
吃过早饭,就开始贴春联了,哥哥妹妹都不愿帮忙,我却很乐意,因为我觉得这是一项很有学问的工作,我会用心的记下来,至今还能记起灶爷像上常用的几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案先净手,下厨莫多言”等。而且在贴春联的时候,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总会露出难得的笑容。我端着母亲自制的浆糊,按照父亲的指示把分好的春联挨门贴好,连厕所门口都有。一时间,小院换上了散发着墨香的红装,年来了。
包饺子
年三十那天得包饺子,饺子馅一般有三种:韭菜鸡蛋、萝卜粉条、白菜大肉。一般家庭会选择萝卜粉条和白菜大肉两种,少数家庭会包韭菜鸡蛋馅,因为过年时的韭菜很贵,还得搭配鸡蛋,而萝卜和白菜自家都会种,不用花钱买。由于年三十那天总有很多人来找父亲写春联,我和哥哥、妹妹也帮不上什么忙,母亲一个人包的太慢,那些等待写春联的人就会洗洗手,帮着包起来。由于“人多手杂”,包出的饺子大小形态不一,因为着急,母亲擀的饺子皮总是稍大,以至于我们家的饺子总比别人家的大。包好的饺子放在用高粱秸穿成的锅盖上,再用报纸盖上,等到年初一五更吃。那时候不知道报纸上有铅,父亲应该是知道的,估计是觉得没什么妨碍,那时也没听说过谁家孩子铅超标什么的,一个个浑身都有使不完的捣蛋劲儿。
穿新衣
往往在腊月十几,母亲就已经给我们买好了过年穿的新衣服,但是只在买回来的那天让看看,就放起来了,要等到年三十包完饺子才让穿,以免弄脏,因为过完年还要穿着新衣服走亲戚呢。等包完饺子,迫不及待地穿上期待已久的新衣服,就立刻跑到街上去找小伙伴炫耀,大家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评论谁的新衣服更漂亮。如果地上有融化的积雪,走路就要格外小心了,万一弄脏了新衣服会很伤心的。要是没有新衣服穿,整个春节都会很烦恼,所以即便家里很困难,年年春节母亲都忘不了给我们买新衣服,但却老是忘了给自己买。
到晚上临睡前,母亲会给发压岁钱,记得开始只有几毛钱,我还收过一沓一分的纸币呢。母亲让我们把钱装到新衣服的口袋里,说是“压腰钱”,再穷都得给,要不会穷一年。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穿新衣服的一个重要原因,好像只有新衣服才能配得上这意义重大的“压腰钱”。
我印象当中春节的高潮是从除夕夜开始。三十晚上,天刚擦黑,大家都各自找各自的朋友聚餐。今年你家,明年我家,轮到谁家,谁家准备菜和酒(其实是甜甜的葡萄酒),其他参加的人员则每人端着一盘子菜,这样晚餐就更丰富了。基本上每年我端着的菜都是很少下厨的父亲为我准备的醋溜白菜帮,简单,却很受欢迎。而这天晚上,母亲会很忙,要把提前准备好的芝麻杆撒在院子里,称为“撒岁”。再把一根选好的大约成人胳膊粗细的木棍横放在门口,叫“挡钱棍”,防止钱财外流。然后把肉和丸子等菜品装到碗里,放在桌子上备用。直到把初一五更要用的所有东西都准备好,母亲才出去串门儿。
初一早上五点多父亲和母亲就起床了,平时一向节约的母亲会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还要在堂屋八仙桌上点上两根红蜡烛,给各路神仙摆上供品,烧上香。快下饺子的时候再喊我们起床。等到饺子要下锅的一刻,父亲就去点鞭炮,一定要在饺子下锅的同时点燃鞭炮,估计是防止夕兽来抢饺子吃。这一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因为各路神仙都回下界来了,吃荤是对神仙不敬。饺子煮好后,要先盛出一碗来在各路神仙像前泼一点汤,再盛一碗给爷爷奶奶送去,最后才让我们吃。
吃完饭,约上小伙伴一块去拜年,穿着新衣服,打闹着穿梭在鞭炮燃放后的烟雾里,爷爷奶奶婶子大娘家挨个拜一遍。
热热闹闹的一上午过后是一顿丰盛的午饭,这一天,父亲会很好脾气,不会因为我们的放肆训斥我们。
母亲说过完正月十五春节才算结束,而我印象中的春节在初一下午母亲把院子里的芝麻杆打扫干净,把“挡钱棍”收起来就结束了。晚上,疯了一天,累极的我躺在床上开始憧憬着走亲戚的明天早点到来。
时光荏苒,现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但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