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红楼梦》阅读推广之路上的困境

时间:2024-09-21 01:46: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在阅读推广上遭遇的问题,恐怕加起来都没有《红楼梦》的数量之多与问题程度之复杂,这也导致了人们在对《红楼梦》的理解上,出现了非常严重以至于根深蒂固的偏差,这对推广《红楼梦》的真正内涵与理解曹公本人思想都有极大负面作用。于是我想就内容与思想主旨两方面,对《红楼梦》在阅读推广之路上的困境进行探讨。在内容方面,《红楼梦》可谓遭受了巨大冲击,这首先便体现在在阅读推广方面承担重要作用的“青少本”上。众所周知,一般的章回体小说在回前或回后都有诗句作衬,而在编订“青少本”时为压缩内容,往往将其删去。这种诗一般来说只是对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本回之立意所在,删减与否并不造成太多影响。但是《红楼梦》在这一点上,却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在这部小说中,诗及其变体(谜语,戏曲,酒令)才是精华之所在:诗推动了内容的发展(“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为后文预设了伏线(第五回全篇及元宵灯谜),反映了人物的性格(《葬花吟》与宝钗咏絮词),还反映了一部大书之主旨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切情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倘若失掉了这些东西,《红楼梦》之精华便已失去了大半。遗憾的是,近几年流行的青少本《红楼梦》对诗文不加重视,为节省篇幅对关键诗文大段删改,而诸如《芙蓉女儿诛》之类既长篇又晦涩的文章则干脆删去。而颇具讽刺的是,由于后四十回几乎不涉及任何诗文,被修改的反而最少,又间接地增强了影响读者理解《红楼梦》的负面效果。窃以为,即使是推广阅读版本,也要将这些关键诗文一并附上,配以详细注释,若实在要删,至少也应概括出诗文所蕴主旨来,这样才有助于读者的深刻了解。内容方面的问题同时又体现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区分问题。这一问题,又集中表现为对是否需要为后四十回加上“附录”二字以示区分的问题。若加“附录”二字,对小说的整体性便造成了破坏;不加这二字,又无法将两部分加以严格分别。这个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却对理解《红楼梦》有着重大影响:由于收束全书的关键之处全在后四十回,因此,若不加以区分,读者在梳理全书情节的时候,就容易将“凤姐贾母施掉包计,使宝玉与宝钗成婚,黛玉郁郁而终”作为及其重要的环节,对首次接触《红楼梦》的年龄较小的阅读者来说,有极其不利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无论是在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及风格、情感思想上均有差异,且现行的推广阅读本《红楼梦》又不给出脂砚斋诸多评语助读者理解,若再不添“附录”进行区别,在青少本中,它被大幅删减过的原书与后四十回的差异将大大缩小,加大了读者将其混为一谈的可能性。因此我觉得将二者加以区分是很有必要的。而关于区分的问题,又引出更为关键点,即在思想主旨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影响读者对《红楼梦》理解的最根本因素。客观上讲,无论续书的内容品质如何,都会对原著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曹、高二人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体会不同,下笔自然也有差异。而就算与曹雪芹亲密无间、感情甚笃的脂砚斋,也只是作出批注,并未作大幅度的修补。可见续书的艰难程度如同登天,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而人的差异,便会引发作品的差异,进而到理解的差异。许多人一提《红楼梦》,首先便想到续书所写的“钗黛争婚”结局,却丝毫不考虑这种思想差异。而从考证的角度来说,也有确凿之证据证明二者的差异。《红楼梦》历来有诸多纷繁的版本,其中在几十年前流行的,便是程伟元、高鹗刊行印发的程甲本与程乙本。这两个版本有着极大的缺陷:其一,将脂批悉数删去,而脂批是理解《红楼梦》与曹公思想精神的重要途径;其二,经红学家考证,程乙本对前八十回的关键情节有大量的修改(如第一回),修改后的内容较前相比有很大出入。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红楼梦》与续书之间存在着差异巨大的,甚至趋于对立的观念,不然,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张爱玲在她有关《红楼梦》的著作之中,将程、高所续的后四十回比作是“附骨之疽”,还提出了“《红楼梦》被庸俗化了”的论调。前一条观点也许过于偏激,但后一观点的确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以上所谈到的种种现象,都足以将《红楼梦》的推广化变为庸俗化,这对中国古典文化来说,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只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红楼梦》,才能真正理解这本书的精神所在,体会曹公的悲悯情怀,而不是以轻蔑和戏谑的态度去面对,用自己的一知半解全面地否定《红楼梦》,最终落得“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巨大文化悲剧。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