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芳草萋萋 情思悠悠

时间:2024-11-10 14:42: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草本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平常的植物,在多情的文人墨客笔下,无情的草木也被染上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冠以“芳草”、“香草”等美名,于是,平常的草木便成为意蕴丰厚的意象。

一、顽强的生命,美好的春天

冬去春来,草长莺飞,小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因此,人们往往借芳草来赞美春天,讴歌生命的美丽与顽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中草色无声地染遍了大地,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严寒将去,早春已至,这美丽的初春“草色”将诗人满心的期待与喜悦和盘托出。春草不仅代表春天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在岁月更替,草木枯荣的轮回中,她还代表着生命的绵延不绝的执著和永恒。

二、卑微的地位,渺小的自身

草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植物,要想铲除它、毁灭它很容易。事物细小被形容为“草芥”,老百姓自称“一介草民”,乡间被称为“草野”。因此,古诗词中常用来隐喻渺小卑微。所以,李白被召入京时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跳出“蓬蒿”,也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诗人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卑微。

三、凄凉的景象,无限的感慨

杂草丛生,常给人以荒凉之感,于是“草”就成了诗人们用于描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衰变化感慨的意象。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草”深写出了因战乱而荒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人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表现出诗人安贫守节,不居高媚时的胸襟,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四、幽雅的环境,宁静的生活

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长处人迹罕至,无人践踏。因此诗人常用“草”来表现环境的幽雅和对宁静的隐居生活的喜爱。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写出了环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五、无尽的愁思,无穷的伤感

自然界的草木会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盛衰荣枯,而社会变化,朝代更替,世事沧桑,人生无常,人事物景自然会联系在一起。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原野、衰草、夕阳,这些象征着衰败的意象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显赫荣贵的王谢家族对比,突出今天荒凉冷落了历史陈迹,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历史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六、连绵的爱情,不尽的相思

芳草成为爱情的寄托对象,最早可上溯到《诗经》。《关雎》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因水而生,生脆可口而可采摘,姑娘已初长成,美貌窈窕可追求。荇菜因此成为《诗经》众多“采摘”诗的代表,和多情的鸟儿一起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之情。苏轼的《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从春日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更表达失恋后强自振奋的精神状态。

芳草萋萋,情思悠悠。芳草可以表达生命之思、哲学之思,芳草可以寄予历史之感、兴亡之感、家国之感,芳草又可以回归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