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础:写作基础:围绕中心 严格选材
知识要点:
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考试说明:
中考时,学生怎样根据命题要求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呢?这是在确定中心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针对这个意思说的。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2001年中考作文来看,考生在确定表达的内容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
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揭露***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患心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强烈声讨***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2001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3、着眼当代改革
当代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2001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新的》。有位考生把课程改革引进选材的视野,以《新的课程》为题,描写同学们对电脑等新课程的热切呼唤,事真情深,现实意义强烈。而河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笔,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尾处写道:“中国的莘莘学子,何时才能搬掉书岳题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呢?这位考生拟题《中国的教育家,你难道还没有发现吗》,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情振聋发聩。文章以对教育现状的全新审视作为题材,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意识,那直陈时弊勇于改革的锐气,新人耳目。
4、着眼当代科技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考作文如能写及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或是就“记忆移植”这类双刃剑发表看法,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武汉一考生写的题为《“我”为我服务》的科幻故事就是范例。题中带引号的“我”是“克隆学生公司”同过“我”的细胞复制出来的克隆人。克隆人“我”代替原“我”读书、作文、考试,原“我”却“躲在游戏机室,尽享美好人生。”一年后,克隆人“我”帮原“我”考入重点高中后便离去,此时原来的“我”大脑竟像“生了锈的轮子”不会思维,腿部肌肉也严重萎缩,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务!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对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克隆人明确地表示否定态度,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时代感,别巨匠心。
5、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例证或者叙写需要旁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江苏淮安市2001年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题作文“在机遇面前”。有位考生以香港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先生和美国微软之父比尔?盖茨为例,论证“把握机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论点,材料鲜活典型。阅读时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四川省2001年所考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渴望》。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渴望做一回自我》,选材涉及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韩寒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生硬地模仿韩寒、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6、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发生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人们的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新理念构建的选材视角,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导思:我们对柳树并不陌生,上小学时就背诵过贺知章的《咏柳》,十分赞赏其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出的想象力;上初中后又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写脱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要尽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内容,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说这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你属于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导思: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