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教师推荐:常见文言句式

时间:2024-12-26 02:05: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3)“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例如: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讷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对……怎么办、对……怎么样”例如: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6)“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如: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8)“何为、何……为、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例如:

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9)“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0)“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句式和翻译练习答案

1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②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太祖马鞍在仓库中,但却被老鼠咬环。“为……所”表示被动。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悲伤。“见”,表示被动。

2多多益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逮住。这是被动句。“禽”同“擒”。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您不能统率(很多)士兵,但却善于统率将领,这是我韩信被您逮住的原因。

3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我)仍然爱惜他(曾经)有功劳,不惩罚他,只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文言文中,遇到用“不”“未”“无”“弗”“勿”“莫”等词表示否定句时,如果宾语是代词,这宾语往往要提到动词谓语之前,这便是所谓例装句。

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果)他还有人性,得到绢的羞辱比受刑罚还要厉害。

4宋濂正直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入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①馔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卿不朕欺②。”间召问群臣臧否。谦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坐客为谁:在座的宾客是那些人?“为”作判断词“是”用。

②诚然,卿不朕欺:卿,你;朕,我。真是这样,你没欺骗我。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朕”置于动词渭语“欺”之前。

5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都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①!”遂吞之。

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正)希望将灾难转移到我的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这也是一种倒装形式,为了强调宾语“何疾”,故将它提到动词谓语“避”之前,用“之”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6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②后,果不得见③。

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庞葱说):“二个人说集市有虎,大王您相信吗?”在这句话之前,应有“庞葱曰”三字,即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于是(庞葱)向魏王辞行,但攻击庞葱的话(已经)提前到(魏王那里了)。省略了主语和介词结构。

③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后来太子结束抵押任务,(庞葱)果然不能进见(魏王)。省略了主语“庞葱”和宾语“魏王”。

7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⑦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无以”,指“没有用来……”,这是文言中的习惯句式。

②禁之奈何:禁止它怎么样?“奈何”或“奈……何”,是固定句式,表示询问。

③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大凡人有(什么)行动,不是为了求名声,便是为了得利。“非……则……”,即“不是……就是……”,表示选择。

9哀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死。

①身且死,何以货为: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币干什么呢?“何以……为”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解释为“要……干什么呢”。

10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

①献之太常:工之侨将琴献给太常。这里省略主语“工之侨”,又省略介词“于”,应为“工之侨献之于太常”。下文“使国工视之’,省略主语“太常”。

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工之侨把它带回家,跟漆工商量这件事。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工之侨以之归”。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一年以后(工之乔)把琴挖出土,抱着琴而到集市(去卖)。适,到。这里省略宾语“之”,应为“抱之以适市”,并省略主语“工之侨”。

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有地位的人经过那里见到这把琴,用百金购买它,把它献给朝廷。介词结构“以百金”放在动词“易”之后。“献之朝”,省略介词“于”。

⑤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可悲啊!主谓倒装。

⑥岂独一琴哉: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岂独……哉”,表示反问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