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高中写作指导:修辞增色造语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重要有效的手段就是善用辞格。如
“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拟物修辞,让人想到人面如花。
“他在那一丛野草中,莫名地看着父亲,泪水哐叽一下涌出来。”
——拟声夸张,给人鲜明突出的流泪印象。
再如一位同学在《关心》一文中,这样描写地球的:
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绿荫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浩瀚无垠的大海,是她美丽的衣裳;交错分布在她周身的江河湖泊,是她日夜奔腾不息的血管。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森林、大海和江河湖泊的美丽可爱,又体现了自己对地球的热爱、对环境的关心。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常用的效果明显的修辞格式有比喻、排比、引用、拟人、仿拟等。
但是也应注意,拟人、比喻等修辞,虽是一种增添文采的手法,但要写出情、理、文采兼具的文字,就远不是仅懂得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做到的。如:
①“如果说岁月是一把刀,那么它最先削去的是你雍容的外表;如果说岁月是一杆秤,那么它最终掂量出你的分量;如果说岁月是一首歌,那么唱在最后,才是真正的韵味,……”
作者在写“诚信”话题文章开头用了一组排比句,语言不可谓不“美”,但这与话题“诚信”有何关联呢?后面的内容又将要表现什么主题呢?
②“当我惊叹于巴尔扎克的执著,莫泊桑的精巧,泰戈尔的智慧,鲁迅的辛辣,朱自清的缜密时,我开始用心灵去感悟,用手去描绘人生。人生啊,你是一张巨大的网,在这个网里,有你,有我,有他……”
这位考生在“诚信”的话题中,使用了比喻和排比,“惊叹”巴尔扎克、莫泊桑、泰戈尔、鲁迅、朱自清,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样又能从这张“网”里“网”住些什么呢?
修辞手法背后须有思想情愫、人文底蕴。如:
①苹果不做作,大大方方的样子让人放心。那种圆头大脑的样子甚至显得有些傻气,但我喜欢它那有点傻乎乎的样子。把太精灵、太会讨巧、太会算计、太时髦新潮的东西作为朋友,总让人心里感到不踏实。苹果却具有真正朋友的品格,它自然、从容、敦厚、朴实……生活中最平实的东西往往是最好的,最让人信赖的。在水果家族中,我偏爱苹果——我知道自己的这个爱好比较平庸。
②旧墙坍塌,原先墙角裂罅处生出的老树犹在。老树虬曲苍凉,似体有残疾的老者。世态浮沉,烽烟弥散,其树龄已90年有余,不惊于战乱,不苦于孤寂,不骄于自己的春华秋实,更不絮絮叨叨于人世间的丰富阅历。面对老树,浮躁浅薄的人们当自叹不如。世俗中人说:这树只是活着罢了。老树缄默不语,只是奉献给人世一点风景,也给人一点在乱世或处在艰危岁月中活下去的启示。
这两段拟人文字可说是寓理于物。在使苹果和老树人格化的过程中,原本枯燥简单的生活哲理得到了形象巧妙的表述,原本平常普通的事物因为被赋予思想内涵而具有新的审美价值。
没有那种对于普通、弱小甚至处于困境中的生命的怜爱和仁慈,没有那种对于存在于世俗之中而又超脱世俗精神的闪光发现,没有那种深沉的感悟和独到的审美趣味,没有那种哲学的眼光和出色的联想,是写不出上面那样两段修辞文字的。
可是,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理性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弊端,导致了某些考生人文的缺失、精神的贫乏和情感的萎缩,于是写出来的文字少情寡趣、干瘪无味,即使有些独到的见解,其表述也显得直露而无魅力可言。
如写《学会放弃》这个题目,不少人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几句话: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如果对什么都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
现在,我们不妨从上面两段写苹果和老树的文句中去获得启示,尝试一下把哲理与形象,议论与修辞亲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要学会放弃的道理,能否这样去写呢?
——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
——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品格的赞美。
——池中的荷花不懂得要在严寒来临之前放弃漂亮的衣裙,才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由盛转衰。
——池中的鱼儿往往因为不知道放弃那些特别有诱惑力的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他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这几句话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并把它人格化,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把道理说得亲切有味。
修辞手法是古老的,但又是现代的。下面两个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大概最能反映现代人直面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而对自身进行的沉重反思:
①滔滔洪水倾泻奔腾,巨浪激流中屋毁宇败,墙倾壁摧,只剩一棵棵树屹立于汪洋泽国之中,你们非但自己不屈服于暴虐,还向危难之中的男女老幼、向精疲力竭的官兵伸出了援助之手,以自己坚韧的躯体和手臂留住了无数生命。可是我们曾经对你们滥施斧钺,横加砍伐,可是你们却不计前嫌,以德报怨,这是多么高贵的品德。
②也许是羚羊曾经践踏过我们的庄稼,也许是獾曾经偷吃过我们的西瓜,也许是喜鹊在早晨吵醒了我们甜蜜的梦,也许是狼没有像狗一样对我们表示臣服,也许什么过错也没有,我们只是出于嫉妒才把你们囚禁在城市的动物园里,让你们也闻闻汽车排出的尾气,喝喝有漂白粉气味的自来水,听听机器的轰鸣和人群的喧闹,看看烟尘笼罩的天空……
在读过的以环保为主旨的文字中,这两段可谓别具一格。它们有着深刻的反思和真诚的忏悔。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从它的身上确能反映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诸如目光短浅、惟我独尊、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等等。上面的第①段文字不仅歌颂了树木造福人类,在危急时刻助人一臂之力的高尚品德,还反思了人类对于树木家族的滥砍滥伐的行为,两者联系在一起,立意也就更见深度了。第②段很有幽默情味,世上的动物皆因有了我们人类而遭了罪,终于在动物园里看到那些被囚禁的动物时有了一种良心发现。当我们学着和自然进行沟通和对话时,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便会油然而生。
有些考生作文老成严肃有余,活泼情趣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多用修辞手法不失为有效一途;也由这两段可以看出,将修辞手法与现代意识结合,可写出主旨深刻、庄谐交融、耐人寻味的文字。
青山一道同风雨
“轻轻地握着你的手,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5月19日整个曾奔忙飞跑的中国,在尖利的防空警报中停顿三分钟。七天前的同一时刻,一场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神州上下,共此国殇。
然而国殇里是一场悲剧,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
很久之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中这么写道:“青山一路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无法阻隔我们同舟风雨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了团结的民族头上那一轮共同的月。
一个人,一丝希望,一颗坚定的心。当救援队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下救出已被困的百余小时的乐刘会,在场的人激动地哭了,而她却没有哭。“我相信有人会来救我的,一定会,我相信你们!”弱女子哭了,紧紧接着救援员的手,一双手和十几双手紧紧地交握,这是一个灾民和她的救命恩人最质朴也最真诚的团聚。
五千米的高空有多高?问起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会告诉你,5千米是我们能否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不顾乌云,快速跳在这里,这是一地乡民与国家间最动人的团聚。
海洋曾把世界割裂成对立的区域,而今天的海洋不再阻断世界的爱心汇聚在一起。这爱心来自东邻日本每个便利店前的捐款箱,来自大洋彼岸美国遍及全州的慈善机构,来自大陆两岸那些并不富裕的亚非国家一笔笔友谊的捐款。中国和世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分歧在灾难面前湮没成沙,随着飞机和航船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的中国而来,这是全世界和各个国家的人心最盛大的团聚。
怆然的灾难,古来有之。然而历史由古而今谁可曾见过这般振奋人心,撼天动地的团结?《史记》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在今天,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何愁家不安,何愁国不兴?
青山一道,我们同历风雨,团聚一处。而将五洲四海的人们集汇在一起的纽带,也许,是这样的期望:
为天下立心,为生民命,为往圣读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章符合题意,选典型的事例,层层深入论证。材料新鲜丰富,构思新巧,见解新颖,语言流畅。融现代歌词、古代诗文、现实场景于一炉,富有文采,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书写美,视野开阔,意境高远,思想深刻。评60分。
古井
有一类人,像古井。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都不会多看它一眼。
歌星,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异地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的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的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大愚,更是难上加难。
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拥有的抖出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的,说他有两分;有二分的呢,说他有三分……
“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令人发噱的“天方夜谈”;“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正因为如此,一旦发现了古井,便好似掘到了金山银库,有难以置信的惊喜——以它平而浅,实则它深又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知无不言。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每回掏出来的话语,却闪着智慧的亮光,你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你对人生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这口古井不肯、也不会居功,它静静伫立,看你变化、看你成长。你若有成就,它乐在其中而不形之于外。
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
此文不仅用比喻修辞增添语言色彩,更以比喻修辞构思全文;以井喻人,形象准确地阐明了主旨;同时,又采用对比手法,尖锐讽刺了那种“醉心名利,夸大不实”的社会现象。全文含蓄隽永,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