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科学用例,提升效果

时间:2024-12-26 03:38:4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大凡议论文,总要进行论证;大凡进行论证,又常要使用事例。而使用事例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论点的论证力,影响到文章的说服力。因此,要想提升论证效果,就必须讲究科学用例。那么,如何科学用例呢?

一、要吻合分论

科学用例的第一要点,是要吻合小论点。也就是说,所选事例必须能证明小论点。最起码,事例的核心应与小论点是同一大类;或者,事例的某一部分应与小论点非常吻合。如果事例与小论点风马牛不相及,那用例就是不正确的;如果事例与小论点牛头不对马嘴,那用例就是不科学的。比如,要证明小论点“什么是先忧”,选用彭德怀的事例:1958年,当许多人被“浮夸风”刮晕了头,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彭德怀同志却紧锁眉头,满面愁容,发觉了四伏的危机,看到了潜在的弊端。为了国家,他忧心忡忡,食不甘味,日日挂心,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可能被置于脑后;为了人民,他愁心如焚,宿不成寐,夜夜担心社会主义的家业有可能被毀于一旦。自然,此例紧扣先忧的内涵,与小论点完全吻合。

二、要概括叙述

议论文有别于记叙文,不是以情动人,而是以理服人;不是通过叙事让人感动,而是经过说理让人信服。所以,用例必须删除一切描写,进行高度概括;去除一切铺陈,进行简洁概述;从而,有利于议论,有助于说理。譬如,要论证小论点“先忧者并不是天生先知者”,仍选用彭德怀的事例:他能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忧得早一些,不是天生先知,而是因为他能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分析。为了弄清事情真相,他不辞辛劳,走访了那么多的乡村和工厂,进行了那么多的调查与研究;方才确信自己不是无病呻吟,杞人忧天,而是有理有据,非忧不可。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人称上,采用转述,不用“我”“你”,而用“他”。方式上,采用浓缩,不用铺陈,而用删减。叙事上,采用概述,不用描写,而用概括。概言之,概括不描写,概述不铺陈。

三、要有所侧重

同一事例往往有多种角度,有多个侧面。而角度不同,就可证明不同的观点;侧面有别,就可论证不同的中心。因而,要想用例贴切,就必须紧扣论点,有所侧重;侧重越是明显,就越能证明观点。例如,证明小论点“先忧者必须是先行者”,再次选用彭德怀的事例,但侧重于他的先行:他不光有见识,有胆略,更有为民之请命,为国之献身——他不是闭门忧思,斯人独憔悴,而是舍身取义,以额叩关,冲破世俗偏见,顶住各种压力;他不是袖手叹息,举杯来消愁,而是不怕罢官,挺身而出,呈上《万言书》,用行动鸣响警钟。因为他深切地知道:心忧而没有行动,无助于变忧;先忧而没有先行,无益于天下。稍稍品味,就会觉得:概括事例,侧重于心忧先行,使用例更为贴切;叙述例子,强调了先忧先行,使论证更加有力。

四、要深入分析

应该说,能直接证明观点的例子,实在是太少太少;大凡在举例之后,总要进行深入分析。因为深入分析,可使例子更扣论点,更靠阐述;可让论证更加缜密,更为有力。但如果举例之后没有分析,那就会变成观点+例子:不能呼应论点,回扣阐述;不能增强严密性,增加论证性。自然,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得分就会大大降低。比方说,论证“先忧者应当后乐”的小论点,还举彭德怀的例子:他没有自恃有功,认为有先见之明,就该先得利;他没有居功自傲,觉得有先行之苦,就应先享受。在举例之后,进行深入分析:作为共产党人,先忧应该,不能满足先忧;先乐可耻,不能自行先乐。再者,眼前之乐实为小乐,比起共产主义的前景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还有,忧转乐后,又会酝酿着新忧,怎么能乐而忘忧呢?显然,深入分析之后,论证更有深度,更为深刻;效果更是鲜明,更加突出。

五、要小结推论

一般说来,分析之后,总要进行小结,或者进行推论。因为小结,可使论点提升内涵,获得深化;使论证得到升华,增强战斗力。推论,可使论点扩大外延,获得拓展;使论证得到加强,增强说服力。进而,使论证上一台阶,形成一次质变;使效果跨一档次,产生一种飞跃。比如说,分析了先忧例后,进行小结:人们痛定思痛,越发感到先忧精神的可贵。很明显,小结揭示了先忧的意义,深化了先忧的观点。又如分析不能先知例后,进行总结:先忧者不是天生先知,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此种总结,揭出了先忧的原因,找到了先知的根源。再如,分析后乐例后,得出结论:所以,正确的态度是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永远当一个后乐者。略加体会,结论点出了正确态度,升格了论证高度。总之是小结提升了论证层次,推论增强了论证效果。

就整篇文章而言,要想用例科学,还必须做到少而精。而要做到少而精,就必须使用切割法和典例法。前者是将一例切割成几块,分别论证不同的小论点;后者是运用典型事例,科学证明不同的小观点。如此,就可优化用例,使论证更为有力;就可强化效果,使文章更具力量。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