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依阶而上,走出作文困局

时间:2024-12-27 06:31:3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熟悉我们杂志的读者,对“于溟慧”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这个署名下的文章,文字读起来总是那样的清新与轻松,思想总是那样新颖而富有见地,内容又总是那样厚重而具有操作性。于老师的文章,在读者那里获得强烈共鸣的同时,又能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最近,凝聚着于溟慧老师十多年作文教学研究心血的《三阶作文》一书出版了。《三阶作文》,是我目前见过的最成体系、最有突破的作文教学成果之一。

作文难,难作文。作文,是让语文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头疼的“老大难”。对于作文难的原因,于溟慧老师在书的开首就进行了全面而精准的概括:一无“源”;二无“言”;三无“法”;四无“趣”;五无“量”。

正因为这五“无”,导致了作文课上教师没内容可教,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无章与无法,学生写作过程的无趣与无量,最终导致了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尽管进入21世纪后,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也作了相关的设置,但是由于课程标准宏观、纲领的特性,仍是“目标不明,序列不清”,这就导致老师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要想解决师生对于作文难的问题,要想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度,确定明确的目标,构建合理的练习序列就成了小学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阶作文》这本书,正是通过“词语意识”“细节意识”“独我意识”三个阶梯,解决了作文时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于老师按照小学低、中、高三段的特点,将作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和划分,为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都提供了充实而便于操作的内容。

如果将作文比作一座大厦的话,建筑这座大厦最基本的材料就是沙子和砖石。在低年级,于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词语意识”,正是要解决建筑作文大厦时所需的基础与最基本的原料问题。当学生积累了写小学阶段各类作文时可能需要的、足够的词汇后,到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时,就不会有“无米下锅”的尴尬。说到作文中的“无米下锅”,人们习惯上指的是写作者没有内容可写。其实,想表达时,找不到或没有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也属于“无米下锅”的表现;没有将思想、情感转化成书面文字的能力,同样属于“无米下锅”的表现。

在“细节意识”这个环节上,于老师着眼于解决作文中“生动与具体”的问题。让作文能达到生动与具体,就必然涉及到一个“量”的问题,而这个“量”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篇幅的问题,另一是由思想转化成文字这一行为次数的多寡与熟练程度。不足百字的“文章”,是没有生动、具体可言的;没有经历相当数量把思想转化为文字表达的练习、没有写出大量书面文字的过程,文章本身也是难以达到生动具体的。无论是习作还是作文,和创作是密不可分的,而“创”就是在经历无数次实践打磨之后达到或临近于炉火纯青时的自由状态。文章的技法,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几乎成为语文老师不敢碰及的内容,而在“细节意识”这一环节,于老师却渗透了各种各样的作文技法。传统作文教学,对作文技法的内容,一般只是生硬、枯燥地介绍一番,这种为教而教的讲解,往往缺乏针对性,至于学生在作文中是否会用、能否用得上,是没有相关跟进和监控措施的,因而造成“讲”和“用”两张皮的现象。在于老师的《三阶作文》中,是将“讲”和“用”结合起来,讲这方面的技法,就让学生练习这个“点”上的技法,看学生在写作时能否运用这种技法、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因为教学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作文的评价就有了着眼点,评价的过程就不再是无的之矢的“中心明确、结构完整”的笼统。“讲”和“用”的情况得到了跟进和反馈,教者就可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有效的监控、补充、提升。在作文教学中,不进行有效地渗透相关的作文技法,只能让作文教学沦为一种学习者靠禀赋自悟自得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作文教学上就有了“学生会写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论调。“独我意识”,是于老师在解决“生动具体”这个问题之后,来解决写作中的“个性”问题。它追求一个“创”,实现一个“新”。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一种精神创造,一个“创”宣示其不可复制的主权特性。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是复制出来的,生活的经历、思想的认识、情感的变化等等,造就了一个个情感世界独特各异的人,而文章就是这种情感世界的文字化,因此必然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纯共性的文字表达是没有思想价值可言的,而纯个性的文字是不会引起读者共鸣的。只有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流传于世。

就是借助这三个“阶梯”,于老师科学而合理地解决了作文教学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在各阶段都有所学,让老师在各阶段都有所教,更有所关注,不仅解决了作文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作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让教者做到了心中“有本有纲”,教学过程才能运筹帷幄,使学者学有所循、学有所依。

看到像《三阶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用书出版,幸甚、欣甚!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