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读写结合时的意外收获

时间:2024-09-21 21:44:2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前不久笔者以《游子吟》一诗上了一堂公开课。这一课我上过多次公开课,这一次我想设计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因此,我在备课时设计了一个看课文插图说话、写话的环节,并且想好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灯下对话来表现母子情深。我还在想,假如学生描写的人物语言不到位,我便抛出这样两个问题:“儿子要走了,母亲多么地担心、多么地不舍啊,她有多少话要对儿子说呀。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母亲,你将用怎样的语言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呢?”“同样的,假如你是儿子,你明天就要离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母亲,离开疼你爱你的母亲,你放心得下头发已花白的老母亲,一言不发地走吗?”我颇为自己的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而得意,让学生换位思考,学生虽说不一定会声泪俱下,也定会说出许多感人肺腑的话来。然而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却让我意识到我忽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至真至纯至朴之情。差一点破坏那间小屋内在油灯迷蒙中流溢着的温馨而静谧的美。 

 激情导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诗人及此诗的资料,诵读古诗,初知大意……课按照我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我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想象这位母亲在儿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注意透过画面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并揣摩内心。”  

思考几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说了自己的想象,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说要是能把神态、动作刻画得更细腻些,再写写人物的语言就更好了。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却说从图上可以看出是“夜深人静”,儿子正在灯下“专心致志”地读书,母亲怎会忍心去打扰儿子呢?他这么一说立即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同感。“就是,就是。我晚上做作业,妈妈给我端牛奶或削苹果进来,都是轻手轻脚地放在我旁边就悄悄出去了。”“我学习时也是这样,妈妈总在一旁陪着我,她要么看书,要么织毛衣,一言不发,除非我有问题请教她。”我觉得孩子们说得非常有道理,并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良机,便追问:“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沉思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因为妈妈们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文中的母亲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给儿子缝制衣服,为了不影响儿子看书,甚至不敢弄出一点声响。”  

“说得太精彩了!”我不由得鼓掌道,“此刻,我们来写写这幅图如何?”  

几分钟之后,张秋声情并茂地读道:“寒冷的冬天,夜深人静,四周一片漆黑。可此时一户人家的窗户还透出朦胧的光。尽管屋外寒气逼人,可屋子里却如春天般温暖!孟郊——这位即将出远门的诗人,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专心致志地看书。而她头发花白的母亲还在为他缝补衣服。母亲眼睛不好了,但她仍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光线虽然很暗,但母亲却还是那样细心又耐心地缝着,缝得是那样密。她是担心儿子久久不归,在外衣服破了挨冻啊。多么伟大的母亲!她哪是在缝衣服,她是在用针线缝织母爱的网啊!”一个小学生能写出这样一段话,实在不简单。教室里掌声一片。然而我却发觉坐在第二排右边的陈琰皱着眉头。我说:“陈琰,你似乎有不同意见?”陈琰看了看后边听课的老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鼓励他:“你不用顾忌,就像你平时上课那样大胆说就行。”他说:“老师,我觉得张秋刚才的描写虽然很棒,但却有一个严重的不足!”全班哗然。我问他棒在何处?不足又在何处?他说:“棒在他从图中人物的衣着看出了是冬夜,以及对人物的刻画生动逼真、富有感情。不足的是图中母亲的动作是穿针,而不是缝衣,所以应该添上一段描写穿针的话。”这个陈琰,别看他小小年纪,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我鼓励他帮助张秋添上一段穿针的话。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头发花白的母亲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在思考书中的一个难题。她想:儿子明天就要离开我了,我得赶紧为儿子缝制衣服。可她在针线篓里找针线时,却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她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取出来。可她遇到麻烦了,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去。她一次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一次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一次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处于最佳距离,却一次次失败。但她丝毫不泄气,最后终于成功了。  

课虽然距离现在已有些日子了,然而回想起来,却依然让我既汗颜又感动。教学相长,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从备课到上课我一直忽略了“穿针”这个细节。感谢学生发现了这一点,使我明白了母亲老眼昏花,穿针是件多么困难的事,她只要叫儿子帮一下忙就可以了,然而母亲却生怕因此打扰了儿子读书,这是多么感人的母爱啊!万幸的是我并没有抱着“预设”的教案不放,及时纠正了错误,因势利导,为学生提供了对话的平台,让教学在对话中生成,使学生在生成中感恩,也使我真正明白了该怎样备课、该怎样教学——“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