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鲁迅对报刊材料的应用
鲁迅很重视报刊材料的应用。在他写的数百篇杂文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运用报刊上的新闻、通讯、专文甚至广告和标题作材料写成的。有的是将报刊材料稍加排比,使之脉络分明,再略作说明,即成一篇战斗性很强的文字;有的是照登原文,缀以前言或后语,着墨不多,而含义深远。有的只在附录别人的文章上加一句话,就一语中的,击中要害。鲁迅对报刊材料的应用,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鲁迅运用材料作文的方法有哪些?)
鲁迅曾经设想编辑出版一种刊物,像清代的《选报》那样,专选各种报刊上有价值的论说和其他材料。他说:“每省须有访员数人,专收该地报上奇特的社论,记事,文艺,广告等等,汇刊成册,公之于世,则其显示各种‘社会相’,也一定比游记之类要深切得多。”(《三闲集·某笔两篇》)(大胆的设想,突出其重要性)
鲁迅曾从香港《循环日报》上录载了绑匪、骗子、流氓的文字,写成《匪笔三篇》一文。他认为这三篇文字的价值不在文人学者的名文之下,在学术上也是有用的。他希望广泛收集土匪、骗子、犯人、疯子等等的创作,但经文人润色,拟作赝作者不收。他认为把这类作品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陈涉帛书”、“米巫题字”、义和团传单相类比,从中可以看出思想、手法的不同。一九三三年,瞿秋白编译了肖伯纳在上海停留期间,上海的中国报和英系报、日系报、白俄系报对于肖的记载和评论,出版了《肖伯纳在上海》一书。其用意是把它“当作一面平面的镜子,在这里,可以看看真的肖伯纳和各种人物自己的原形”。(《写在前面》)鲁迅十分赞赏这一工作,因为它保存了这方面的重要资料。(作用:给读者客观的报道)
一九三二年,鲁迅在《三闲集·序言》中说,想另外搜集也是“杂感”一流的作品,编成一本《围剿集》,以便和《三闲集》对照,不但可以增加读者的趣味,也可以看出敌人阴谋手段的五花八门。可惜这本书没有编成,未能集中保存这方面的重要资料。(作为武器使用)
也许是觉察到编这样一本专集的不易吧,鲁迅在此后的杂文中更注意录载对手或有关的文字。在写《伪自由书》和《准风月谈》的后记时,他就趁各种刊物还在手头,大量收集了有关材料,以免这些材料与如驶的流光一同消逝。《伪自由书》的《后记》收录了反映当时文艺界斗争,文化“围剿”和反“围剿”的材料二十六篇,《准风月谈》的《后记》收录了在此书写作期间各报刊发表的讨伐文章十八篇。鲁迅用各色人等自己的文字,照出他们各自的嘴脸。(实际行动)鲁迅运用报刊材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下面所讲的“三个方面”和前文所讲的几种方法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