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议论文中事实素材运用的位置与技巧
议论文是用来阐明观点的,为了更有效地突出中心,事实论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就是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式运用频率最高。本文要谈的就是议论文中事实材料的运用位置和运用方式。
一.议论文中事实材料运用的位置
在议论文中,事实材料的运用位置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往往将素材用在文章中间。但是,除了文章中间,事实素材还可以用在开头和结尾。素材所放位置的不同,其运用形式也不一样。
第一,用在中间
议论文事实论据一般用在文章中间。因为在许多同学看来,首先有了观点,才能用事实来证明。因此,这无疑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这里的“中间”主要是指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本论部分。丰富的事实材料用在这里,可以使内容充实,形成一个饱满的“猪肚”。
勤俭节约
河北耿雪娇
勤俭节约就如一片鲜嫩的绿叶,落于我们中国人的身上,当然我们为拥有这美好的品质而感到自豪。
明代清官海瑞,常以“俭以养其廉”自勉。他平时着旧袍,鞋修补多次仍穿着,有客来访以蔬菜招待,为母做寿,才买两斤肉。时人称海公清苦,他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在场同僚无不为之痛苦,万民送葬。李嘉诚号称世界华人首富,可生活相当节俭。他说,他的钱一生也花不完,可还是尽本分赚钱,将赚到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他还说当他没有应酬的时候,他的菜和一个普通的打工仔的家常便饭没什么两样。他说:“我不觉得吃大鱼大肉是一种享受。”是呀,吃大鱼大肉是一种享受吗?显然非也,现在我们80、90更应该懂得勤俭节约,当然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在提升,我们的优良传统更应该发扬了。我们会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正是因为它我们中华民族才振兴起来。它永葆青春,它永远鲜绿诱人,它永远伴随我们,扎根于我们的心中。就好像我们身上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它静静卡在我们心上,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洗刷它的每一根羽毛,使之洁白发亮,是它的美丽让我们民族更加辉煌。
勤俭节约就是一片鲜嫩的绿叶,永远有生机活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扎根于心上,用心于生活。这篇文章是一篇普通的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提倡节俭”。本文在开头以比喻的形式提出“勤俭节约”这一中心论点后,在文章本论部分连用了两个事实材料做论据。一是海瑞,一是李嘉诚。这两个材料证明勤俭节约这一观点都很典型,有效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第二,用在开头
众所周知,议论文的开头是提出论点的,因此应以议论为主。不过,有的同学会用一个事实引出议论文的观点,即事实带观点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考场上很少见,但是如果用得好,同样能收到不错的效果。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议论文开头的事实材料可以用,但必须是非常新颖的材料,要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要能一下子抓住读者。比如下面这篇文章:义利之辨
河北一考生
近期全球吹起一股“慈善风”,很多著名富豪都宣布将部分身家捐出作为公益用途。香港首富李嘉诚曾被问及对慈善事业的看法时,他对财富的理念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亦用之有道”,李嘉诚承诺未来10年的捐款,将超过他过去30年的捐款。
这个故事讲的是义与金钱的关系,它们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然而,金钱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被五彩的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正义的指南针,陷入欲念的无穷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正义与金钱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
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唯有明辨义利,方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
这篇文章就是在开头运用事实素材,然后引出中心论点的形式。李嘉诚的材料比较新鲜,慈善事业在近期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因此,本文开头的事实素材的新主要体现在时间性上。接着,作者通过李嘉诚的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亦用之有道”引出了义与利的关系。再纵观全文,义与利的辩证分析贯穿全篇,这也是本文的中心所在。
第三,用在结尾
议论文的结尾是对中心论点的再一次补充。一个好的结尾必须响亮有力。基于此,我们在结尾素材的使用上应该强调一下力度。而排比的修辞则可以增强语言气势,使说理更加有力。在具体运用上,我们可以选择一组概括性的事实素材,以排比的形式,使之鱼贯而出,形成不可阻挡的气势。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是一组素材连用,所以尽量选择大家都熟知的材料。比如下面这篇高考作文:
心无愧怍,心有所乐
江西一考生
淡淡风,沁着花朵的芬芳记忆;溶溶月,透着夜晚的恬静美好。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呼唤,它向我耳语着一个快乐的秘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那是孟子的呼唤,却也是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座右铭。他们正是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气魄,才将一身浩然正气立于天地,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孔子对财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态度使他即便在贫困中也自娱自乐。即使只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可对于他而言,乐亦在其中矣。这种快乐的境界是那些不义而富且贵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因为浑身沾染了铜臭味的他们不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他们只能享受那些肤浅而庸俗的快乐。
王国维对学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态度使他在国学的博大精深中享受快乐。他是溥仪的老师却被北京大学的众多精英所尊重,他留着象征封建落后的辫子却走在了学术思想的前沿,他沉湖颐和园却体会到从容地走向生命末端的平和之乐。一切只因为他对学术的执著,他对学术的热爱与钻研。林徽茵对爱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理性态度使她享受着人间四月天的美好与快乐。这位集才、情、貌于一身的优雅女子是徐志摩一生的灵魂伴侣。哲学泰斗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可她始终对爱情抱着理性而负责任的态度,目光紧紧锁定在陪伴她同甘共苦的梁思成身上。她的诚意与坦诚使她与徐志摩、金岳霖的友谊诚挚如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一种精神境界。陶渊明采着东篱的菊花而神游其中;文天祥行走在零丁洋畔而长啸此乐;屈原披着散发,纵身一跳之时也顿然进入此种精神境界的圣殿。心无愧怍地活着,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心无愧怍地走向死亡,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心无愧怍,方能有所乐;心有所乐,亦是人生的幸福所在。这个作文围绕“乐”字展开内容,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了三个具体材料,分别是孔子、王国维和林徽茵。在结尾部分,作者又连用了陶渊明、文天祥和屈原三个大家都熟知的材料,以概括、排比的形式组成一段,形成最后的气势,使本文的论点也更加鲜明有力。
二、议论文事实素材运用的技巧
写议论文要用到事实做论据,而对事实的再现就是叙述。可见,议论文是兼有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不过,议论文与记叙文不同,其中的叙述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议论文中的记叙要少而精。
议论文是用来阐明中心论点的,因此应以说理为主,说理即分析。议论文的常见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分析问题是文章的主体,而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就是议论。当需要事实做论据时,就有必要用记叙来再现事实。因为在议论文中,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它不是文章的主体,所以记叙不能太多,否则会喧宾夺主。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大胆尝试,勇于开拓
窦亚娟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轻者升为天,重者降为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虽然车痕已经黯然,但有一种东西却不随时光的流逝、空间的旷远而消失,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开拓精神。
生命充满活力,奋斗永不止息。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不是在经年累月的奋斗中拼杀?马克思整个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呕心沥血。充满他生命的唯有奋斗,这些努力只为能让自己的理论迈得更远,走得更快一些。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也曾留下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也正是由于他拥有了这高远的志向,我们才能够品读领略到他的沉郁顿挫。“奋斗永不止息,有一天,我们也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记得我上小学的一年夏天,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天空碧蓝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路边的小树也没精打采的,所有的叶子都向下垂着。风婆婆这时也不知跑到哪里找阴凉去了。这样一个蒸笼似的夏日,对有的人来说是一段难熬时期。然而,对于我们上学的孩子来说,这也许是我们一年中少有的欢乐时光。因为每到夏日,我们学校的男孩子便背着老师,偷偷地跑到村外的池塘里去游泳。我当时还小,见大一点的孩子们都去游泳了,我也就跟着去了。起初,我怕水深,自己又不会游泳,不敢下去,只是站在岸上看热闹。后来看大孩子下水了,于是,我就把衣服脱了,试着一只脚迈入水里。水很凉,但凉得痛快,毕竟天气太热了。接着,我开始往水塘的中心移动。池塘的边上水不算深,我的本意也就是在边上洗洗,凉快凉快就上岸。然而,水下的世界对于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一不小心,我被滑到了一个深坑里。幸运的是,我又挣扎着上了岸。通过这次大胆尝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也像水塘一样,深不可测,只有自己大胆尝试了,才会明白更多的东西。
孙中山先生的大胆尝试,才使得腐败的清王朝彻底崩溃;毛泽东的大胆尝试,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身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邓小平的大胆尝试,才使得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如此富裕。
《劝学》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只要我们也像蚯蚓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勇于开拓,永不止息,成功最终也会属于我们!
本文的中心是关于“拼搏奋斗”的。文章第一段就从大处落笔,导出自己的论点。第二段运用一些素材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读到这里,人们会对本文的文体选择下一个结论:议论文。然而,本文从第三段开始,文体特征就发生了变化。充斥三、四段的是大量描写和叙述。只看这两段,本文完全可以说是一篇记叙文。这就完全违背了“议论文中的记叙少而精”的要求。其实仔细分析,本文大篇幅的记叙原来相当于一个例证。作者记叙自己的一段经历,是想证明大胆尝试这个中心,作者记叙的部分太长了。这样一来,本文就会给人一种文体不明之感,属于明显的文体杂糅。这种不协调的文章给人的感觉也是十分别扭的。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如果想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那就必须弄清楚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以议论为主,记叙为铺。第二,议论文中的记叙要为议论服务。
议论文是用来讲道理的,而议论文中的论据也同样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也就是说,我们叙述论据材料的目的就是为议论服务的。在写议论文时,当论据材料记叙完之后,紧跟着的就是对论据材料的分析。记叙和议论不能分开。没有分析的论据太单调,无法明确指向中心;而没有论据的单纯分析也同样没有说理力度。二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可分割。这就好比一个人,只有灵魂与血肉相连才是一个“完”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既要有详细的分析,又要有典型的论据,而且论据与分析要紧密相连,不能脱离,不能只是材料的堆砌,而游离了中心;也不能只是干瘪的议论而没有必要的材料支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篇“完”文。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叙述和议论的关系有以下几种:
1.一篇议论文由论点、论据、结论三部分组成,每一个分论也可以由这三方面组成,即提观点+摆事实+做结论。如下面这个片段:“尽其才而添之香。(提观点)‘诸葛孔明,神人也。’一句赞叹与三顾茅庐的坚持,刘备请出了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诸葛孔明。在一场场战斗中,他用智慧与计谋为刘备开拓出了能够三分天下的势力。而后,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种种佳话随时间而流传于世人之口。如果他没有出世,还在草庐的话,最终也只是好为《梁父吟》的隐者,何谈那些流传于世的佳话。(摆事实)诸葛孔明,在尽其特有的军事才华后而使天下三分,不觉由衷感叹在尽其才之后可以添之香。(做结论)”
考生先提出论点“尽其才而添之香”,列举诸葛孔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是分析问题,做出结论,运用“提观点+摆事实+做结论”的模式将事例与论据有机结合在一起。
2.也可以只有提观点和摆事实两部分,而没有做结论的部分,如下面这个片段:“和谐之美是一种沟通。(提观点)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和谐让人心向往之。俞伯牙高山流水独一无二的音乐带来了摄人心魄的唏嘘感动,千百年来在人间广为流传。白居易深入人间,诗人的良心与百姓的悲苦和谐统一,诗人的佳作与百姓的话语如出一辙,诗人的才情与百姓的悲苦融于一炉,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一曲《梁祝》使得多少代人潸然泪下,是什么给了它经久不衰的力量?情感与音符完美交融显出它的光芒,千年的进步在这里融为了瞬间的歌声。(摆事实)”这一段先提出观点“和谐之美是一种沟通”,然后列举俞伯牙与钟子期、白居易、《梁祝》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虽没有做结论,但不减其论证效果。
3.还可以只有摆事实和做结论两个部分,在做结论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提出观点的过程。比如下面这个片段:“在钱钟书去世后不久,曾有人撰文纪念他‘寂寞’‘勤于钻研’的一生。的确,钱钟书先生可谓是脚踏实地的典范,终生专注于学术研究,从不以口舌争名求利,从不为交游虚掷光阴,览古籍,做学问,写专著,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将他对学问的苛求付诸实践,刻苦、勤奋,造就了这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摆事实)试想,若没有脚踏实地的孜孜以求,钱钟书又如何能成为玩转中西文化的大师?(做结论)”这一段先列举钱钟书脚踏实地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事例,然后用反问的方式做结论。在行文过程中,提论点、摆事实和作结论这三部分可以同在一个自然段;也可以分开成段,可以是三段,也可以是两段。要根据具体行文的需要安排。只要掌握了上边的三种方法,就能把论据和论点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议论文有理有据,论证合理而又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