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素材:《可持续发展排名》:中西部资源大省面临挑战
《可持续评价》报告显示,2016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位居前10名,其中,只有重庆、陕西、湖北来自中西部,其余的均来自东部地区。
报告称,中西部省份生态较为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更需要加强保护资源环境的力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部副研究员张焕波表示,当人均GDP超过5万元,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压力更加紧迫,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更加明显。
目前东部省份大多跨越了人均GDP5万元的关口,而中西部即将迈向这个目标。这也意味着,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面临生态治理、资源消耗加大的挑战,探索绿色发展方式非常迫切。
东部省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记得在初中背政治时,经常听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没想到多年以后,又看到了这个熟悉的词。
12月19日,《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省级与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排名》在京发布。
该项研究成果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历时近三年联合完成。
上述《可持续评价》报告指出,2016年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重庆、陕西、广东、湖北、福建位居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前10位。宁夏、甘肃、新疆排名靠后,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
从排名看出,东部的三个直辖市居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前三位,中部地区湖北高,西部地区重庆高,陕西也靠前,为全国第七位。
《可持续评价》报告指出,在环境治理方面,2016年环境治理水平表现优良的多个经济较发达省份,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多,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粗放,环境治理较弱。
不过,东部发达地区也面临较大环境压力。
《可持续评价》报告也指出,从资源环境来看,人口密度高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在资源环境条件方面表现相对落后。江苏的水消耗在全国位居第二位。
据了解,上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使用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环境治理5个2级指标,其中“消耗排行”的权重大,为33.5%。
这5个二级指标,再细分为更多的三级指标。其中权重超过5%的三级指标有,研发强度为5.72%,公路密度占10.02%,人均绿地面积占17.77%,单位GDP二氧化硫占8.42%,万元GDP水耗占6.84%。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占5.91%,单位GDP氨氮排放占5.56%。而GDP增速只占0.94%的权重。
中西部资源大省面临挑战
张焕波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强化环境治理。当人均GDP低于5万元,可持续发展指数随人均GDP增加而快速提升,超过这水平,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放慢。此时单纯依靠GDP的增加,难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
目前,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的人均GDP即将达到5万元关口。《可持续评价》报告指出,相比较而言,依靠资源密集型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西部地区,面临较高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这可能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带来一定的压力,进而影响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评价》报告指出,东部地区财政收入高,可以拿出较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的投入和产出效果相对比较好一些。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资金薄弱,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从而在节能降耗和环保投入方面难以与较发达地区匹敌。
因而,对于很多中西部的资源能源大省而言,需要找到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即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显得迫在眉睫。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政策部主任张慧勇指出,
关键的是做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行动,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方面可以进行探索。
比如生态资本是有价格的,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促进环境好转。“比如研究显示,不少消费者愿意购买比传统产品价格高30%的绿色产品,但如何落实还需要有制度。”张慧勇说。
《可持续评价》报告建议,下一步要彻底抛弃以追求经济总量与速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实施有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导向的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实施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恶化生态修复制度。建立清洁低碳的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闾海琪认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难度很大,大的挑战是理念,这方面政绩观唯GDP仍存在巨大的市场。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马国霞也认为,过去发展以GDP考核为主,导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等问题,因而政绩考核需要尽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