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在林海音小说中的运用――以“蜡烛”意象为例-读书笔记-好范文网

时间:2024-12-25 15:04:3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象征手法片段300字蜡烛

象征手法在林海音小说中的运用

――以“蜡烛”意象为例

关键词:林海音小说 蜡烛 意象

林海音是台湾文坛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有着密切联系,林海音擅长运用象征的手法创作小说,这是她的小说创作特色之一。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在林海音的作品中,“蜡烛”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既承载了小说的情感,又赋予作品一种美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灯烛作为一个典型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作为一种古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各种节庆中的传统文化的集合,也可以是文人墨客表情达意的寄托。蜡烛的意象有多重象征意义,炽热的灯烛象征希望与光明,如“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孤灯残烛则象征着感伤与凄凉,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作为一个古典意象,尤其是以残烛孤灯的形式,被运用在了林海音小说中,以古典意象表现现代悲剧,象征小说中人物的身世命运、情感遭遇等。小说《烛》中描绘了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启福太太,她的大半生都是瘫在床上,用一根小蜡烛照亮属于她的床头的这个角落,沉思着她生命里的岁月和人物。

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蜡烛,第一次是孙子鑫鑫拿来的一个小同蜡烛台,“上面插着一根烧得剩下一小截的蜡烛头”,这根蜡烛是她命运的象征。蜡烛烧剩下一个头,象征着她的人生将也在摇曳的烛火中走向尾声。同时,这根蜡烛还是她生活的陪伴者与见证者,只有蜡烛才能照亮床头,只有蜡烛才能看到她的“白夏布的蚊帐是有很长的时间没换洗了,变成了黑炭的颜色”,她的床上尽是各种污渍。通过一根短短的蜡烛和那微弱的烛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瘫痪老人,一个缺乏关心和照料的可怜人。

文中又一次出现蜡烛是在季康父子不在家时,启福太太会点起她的一小截蜡烛,“捏着烧软的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中,沉思着在她生命中的那些年月,那些人物。”此时的蜡烛是她在黑暗与孤独中唯一能抓住的慰藉,蜡烛是她唯一的听众。她在烛光中回忆导致她命运悲剧的那些人和事,对着烛光诉说她作为一个大家小姐为丈夫纳妾而不应该有的恨,蜡烛成了她病榻岁月里沉默的听众。当启福太太回忆往昔时,文中写到“她紧捏着烧软的蜡烛,蜡油被挤得溢出来了,滴到她的手背上,烫了一下,她这样被烧惯了,也不觉得疼”,可见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蜡烛是她不幸生活的象征。不仅如此,“她把凝在手背上的小油饼,又放回烛芯里,再去熔化,再捏紧。”这种压抑的生活状态让她变得近乎疯狂,她的精神是空虚的,她的内心痛苦到麻木,她用蜡烛油滴在手上的刺痛感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但这似乎并不起效,她仍然常常喊着“我晕――我晕哪!”蜡烛象征封建传统中女性角色的悲剧性,无论是像启福夫人这样的正妻,还是秋姑娘这样的小妾,都如同蜡烛一般任人点燃或吹熄,做不得半点自己人生的主。

最后一次出现蜡烛这个意象是在小说的结尾“床头的小蜡烛台已经烧完了”,人死如灯灭,这烧完的蜡烛象征了启福太太痛苦压抑的一生即将结束,“她已不需要光亮”代表了人心里的蜡烛也灭了,在无尽的孤独与痛苦中,启福太太丧失了生活最后一点光,她自己“捻灭了灯”,选择走向了永远的死亡。

小说《烛》中的蜡烛作为一个意象,那一小截摇曳这的微弱灯光,象征着人物精神恍惚、心灵压抑的生命状态。“蜡烛”意象的孤独凄苦的意味和小说人物的命运相契合,注入了作者对启福太太所代表的这一类女性的命运的同情。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