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看妥协的智慧

时间:2024-12-26 23:57:4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妥协的智慧历史事例

201012501169



妥协”

一词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

用到,

而且在很多场合是以贬义

的形式出现的。通常人们把其当作软弱可欺、无立场、无原则的代名词。其实,

这是对它的误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将其解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

争执。历史,也有它妥协的智慧:众所周知,英国

1688

年的“光荣革命”是一

场不流血的革命,从那以后英国基本上步入了资本主义的正轨。站在妥协的角

度,光荣革命何尝不是一次妥协,“英伦绅士”用他们的妥协为大英帝国迎来

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从这个结果来看,毫无疑问,英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是

可行的,或者说是成功的,这样的“妥协”,不应该是贬义了吧!

1911

年,在

古老的东方,也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给这个自鸦片战争后就

一蹶不振的古老帝国带来了一丝希望。理性地看整个辛亥革命的过程,不难发

现,

辛亥革命也充满着妥协。

同样是妥协,

为什么我们革命的结果却是失败了?

为什么当我们提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妥协时,心中总会有那么一点鄙夷?

为什么当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总会痛彻我们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因为,历

史可以妥协,但历史,也有它,妥协的智慧。

---

【摘要】

1911



4



27

日旧历辛亥年二月二十九,

革命党人黄兴率敢死队

120

余人

在广州举行起义,其大部分在激战中牺牲。同年五月,湖北、湖南、广东、四

川省掀起保路风潮,反抗清政府丧权辱国的铁路政策。

10



10

日晚,驻武昌新

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举行起义,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首义胜利。不到

三天,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辛亥革命高潮由此掀起,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革命烈火,熊熊燃起。一月之内,国内

13

省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

起义,脱离清政府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瓦解。

1911

年底,独立各省代表于

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



1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改国号

为中华民国,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年

2



12

日,清帝退位。

4



1

日,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以上便是辛亥革命的大致脉络。现在把焦点转向“妥协”。这场伟大而又

不无弱处的革命,在狭义上,不足一年。后人对其成果曾有评语:“只赶走了

一个皇帝,剪掉了一根辫子。”虽不免极端,但从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上

看,便可见其精辟了。为什么呢?一场以无数战士的鲜血造就的革命竟然取得

了这样与其光荣毫不匹配的结果?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妥协”。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昌起义时便已表现出了自身软弱。湖北革命党人起义

后请来的都督竟是原清军协统黎元洪

---

原革命对象。结果,黎元洪与立宪派勾

结,把持了湖北军政大权。其后,在湖南,革命党人夺权后,最初任正副都督

的焦达峰、陈作新,在前清势力发动政变后遭杀害,继任都督竟是立宪派首领

谭延凯。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同立宪派仍维持着旧政权,只不过改换了些头面。

至于

1912

年初孙中山对袁世凯的一再妥协,更不待言。凡此种种,是在向旧官

僚、旧军官妥协,最终导致了革命果实为其窃夺。

1912



3

月,南京临时政府

发布《告各友邦书》,其中竟有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

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的内容。这无疑将导致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的继续维持。以

此为代表的做法,是在向帝国主义妥协。而恰如孙中山先生在回顾辛亥革命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