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巧借课外阅读资源提升单元习作质量

时间:2025-01-14 22:26: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近年来,习作教学改革似一股股新浪潮铺天盖地涌来,有的提倡写活动作文,有的重视习作讲评,有的以多种奖励方式刺激习作热情,真是百家争鸣,空前热闹。然而,尽管这些浪潮前赴后继,大家必须直面的单元习作却仍是顽疾累累,据笔者分析主要可归为三类:1.选材遇难;2.详略不分;3.语言质量低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习作教学无法完全脱离阅读而单独实施。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将同主题、同题材或同体裁的阅读资源巧妙地植入习作教学中,便能因势利导,使习作指导威力剧增。然而,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虽然与单元习作主题相符,且文质兼美,但学生总觉得题材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难以找到自己喜好的语言,因此亲和力不足。故而,我选择从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寻找资源为习作服务。此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借“事”拓题,解“选材”之急

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技巧,七分选材。可偏偏单元习作的选材总成为学生们的“拦路虎”。这是什么原因呢?细究之下发现,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习作主题往往和单元课文相配套,具有明显的主题性和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可凡事有利必有弊,在严肃的教材主题下,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压抑,再加上没有提供具有学段特色的细化的选材要求,理解能力较弱、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容易走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误区,遭遇选材立意的难题。因此,只有解除思维上的禁锢和迷茫才能将“拦路虎”赶走。这个时候,找一本能打开视野的书,用新鲜的事例去引导,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均为“名人故事”,单元习作要求写身边熟悉的人,对选材的要求为:“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放之“全学段”皆准的习作空间,给三年级的学生选材造成了极大的困惑。

我在批改习作草稿时,发现几十个学生写作题材大同小异,不是写勤劳的父母,就是写学习优秀的同学。如此老生常谈的题材,内容当然枯燥乏味。可见,他们是被本单元的“名人故事”和习作要求中“值得写的事”这两个词眼困住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值得写的事”局限在“高尚”和“严肃”的基调中是不真实的,也是不现实的。想让学生有话可写,就得对这个主题进行“降调”拓展,让他们用自己真实的眼光、自己特有的情趣去打量生活中那些熟悉的人。秉着以上目标,我选择了一本能激活主题的书——《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那天的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读了其中的几个故事,他们一听就迷上了,觉得这本书很好玩,和自己的生活十分贴近。接收到了这个信息,我忙趁热打铁作引导:“其实,这些有趣的故事就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的,生活中的人和事本来就很好玩。我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除了我们看到的‘严厉’和‘辛苦’外,也有一些很‘逗’的事迹!”话音刚落,孩子们马上响应了我的话题,一些不为人知的“家长秘事”在阵阵偷笑中“春光乍现”,这些都是颇具个性的写作题材。当天下午,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习作。令人欣喜的是,烂漫的“风趣”随处可见,习作题材也是花样百出。如:写爸爸的习作,不再只说严厉、辛苦,而是发现了许多“新大陆”——《爸爸是个大画家》《耍赖大王》《大牛人》《体育达人》;写妈妈的也多了些新鲜的角度——《化妆台上的妈妈》《闲不住的大忙人》《我家的女模特》;同学弟妹更是花样百出——《开心果》《大胃王》《鱼王》……二、借“文”取道,晓“细节”之理作文权威专家颜运静老师说:“好题材是文章的‘心脏’,优美的语言则是美丽的面庞。具体形象的描写可让文章读来‘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由此可见细节描写之重要。可是有多少学生真正懂得“细节描写”之理呢?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其写作要求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本单元课文写人的方法主要体现为: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从正面或侧面表现人物特点。纸上谈兵,学生们都会,可真要在生活中找一个人,把他的特点写出来,他们就犯难了,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细节应该体现在哪里?即使从教材课文中学了很多描写的方法,亦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难题,得借助大量典型文集,让学生在多次阅读体验中知晓“细节”之理。即,为什么要课间操有细节描写?什么情况下进行细节描写效果最佳?于是,我找到了一本与单元习作同题材且深受学生喜爱的小说《草房子》。该小说以角色为章节,每个章节写的都是主人公桑桑童年时印象最深的一些人,与本次习作题材不谋而合。其中,曹文轩式的“细节描写”十分出彩,正是解决本次习作核心问题的最佳教材。当天的作文课上,我让每位学生锁定一个目标(某个角色、环境、天气等)阅读,分组、分工将一些特定的描写片段细细列出来。面对大量典型文字,学生猛然领悟:1.原来,小说中许多关于“自然环境”“动物”描写的文字均是侧面烘托了桑桑的心情。2.一些正面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往往定格在关键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虽然只有一瞬间,可只要有细致入微的描述,人物形象就立起来了。知晓了“细节”之理,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不少学生进步明显。如:筱诗写《贪睡老爸》,就抓住了早上闹铃响起的时刻——老爸一脸困乏,不停地打着哈欠。身子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眼皮好似灌了铅,怎么也抬不起来。这懒样,像是十天十夜没有合过眼。我正想拉他一把,谁知他朝闹钟瞥了一眼,来了个180度的猛回头,拉起被子,再次倒头而睡。我又急又恼,使出浑身力气大叫:“起床了——”这声音震耳欲聋,连我自己也害怕三分,可他却纹丝不动,稳若泰山。

卓群在写《开心果——烨政》时,就从正面和侧面入手,表现人物特点:记得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开心果”没带水瓶子,就朝我们讨水喝。我毫不犹豫地把水杯递给他,只听“咕咚咕咚”几声,就被他喝了个底朝天。周围有个同学说:“你简直是‘黄牛饮水’。”他听了“扑哧”一笑,索性扮起“黄牛”,横冲直撞地向我们“进攻”,口里直嚷着:“黄牛来也,黄牛来也!”我们像一只只被哄散的麻雀,来回躲闪。他见“逮”不着我们,便放慢了脚步,一改形象——反背小手,踱着鸭子步,慢悠悠地走到我面前,接着一拱手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话音未落,我们已笑得人仰马翻。三、借“句”取味,悟“遣词”之妙关于习作中遣词造句的标准,老师们说法不一,但准确、简明、生动三项原则是公认的。当然,在某些环境下,语言有些特色就更出彩了,那便是佳作中的上乘之作。然而,大部分学生一写作文就词不达意、捉襟见肘,能详略分明地将事情写下来已是不易,再难以求得遣词造句上的突破。现状是如此,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只是学生缺少某些优秀的、有特色的文字的引导。一旦他们对某种类型的文字产生了兴趣,便会产生积极模仿的愿望,语言面貌就会有所改观。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和第七单元教材中均有许多“古典名著”,故而,单元习作的要求中,教材对遣词造句的要求便提高了。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觉得白话文启示不大,文言文距离太远,只可欣赏,难以实践,所以,习作中陈词滥调、迂回重复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为此,我特地挑选了一本在语言上极富魅力的微型小说——《俗世奇人》。冯骥才的小说语言特色是十分明显的,种种名词排列组合中,词汇的丰富、语调的抑扬、语势的夸张,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经评书式的一朗读,更具有一种错落、摇曳、层层递进、步步紧逼的音乐美。我将这些极富特色的句子罗列一番,请学生阅读欣赏,他们一下子就被这样的语言迷住了,还争相在习作中模仿。如:荣尧写《鱼王》,便是模仿《大回》的写法,文章节奏类似,但句句是自己的原创,遣词造句的“简洁”“准确”已然是心领神会了。表哥姓钱,人高马大。脸盘长方,眼似铜铃,皮肤黝黑呈古铜色。因这番长相,便得了个雅号——铜钱。表哥是个能人,专攻“垂钓”。有一回,我和他一起去公园钓鱼。放下行李后,我们便开始装鱼食。这鱼食很脆,鱼钩很难一次性穿过,若是稍稍穿斜了,就一下碎成两截儿。我折腾了半天,只落得满地残屑。但表哥有绝招,他先蘸点水,将鱼食泡了个半湿不干的样子,等它软下来,就捏成一个小球样儿,再将鱼钩往球心一戳,鱼食便乖乖地挂在钩上了。灿栋的《“狐狸”》实乃是“表哥”,这样拟题无疑受到了小说影响。此外,语言组织中也体现了节奏感,读来韵味十足:表哥大名余涛,脸瘦,眼细,耳尖,再加一圈细密的小胡子,活脱脱一个“狐狸”的造型。他不仅外形像狐狸,心眼儿更是狡猾。你听他“嘿嘿”一阵笑,让人感觉一股寒风吹得心里发颤。可老妈却总看不透他,总夸他“懂事机灵,成绩棒”。因此,我没少吃他的冤枉。综上所述,单元习作中的种种顽疾均可以从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找到良方。只要我们能悉心分析问题的成因,用心寻找有效的契合点,便能使源源不断的阅读资源为习作教学所用。长此以往,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淀、视野的拓宽,既有遣词造句之功,又有布局谋篇之劳。具体和抽象

小华在写作文,他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小华心领神会地“刷刷刷”在作文本上写道:“今天早上我起来,看见我具体的妈妈,在烧具体的早饭。我打开具体的窗户,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新鲜空气……”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