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王钟的文选

时间:2025-01-15 10:19:3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书痴

  有书店的地方都有一个不爱读书的老板娘,有图书馆的地方都有几位远离文墨的大妈,这些恶性定律为好书者津津乐道,成了他们“书余阅后”的笑谈,也正是如此天下好书才为人共享。

  以书为乐是一境界,以书为业又是一境界,剩下的是什么,经历了前二境界后,第三境界就是书以你乐。有文化的地方一定有书,有书的地方不一定有文化,是所谓文化垃圾也,假文化之名而行垃圾之事,为吾辈唾弃。书痴者,善用猎狗般的鼻子,蜻蜓式的眼睛,野猫一样轻盈而准确的步子搜索目标,寻找能为自己服务的书。 

  书痴犯痴也不是毫无目标,常常是有的放矢,却不幸被人讥为偏执毛病。痴病也。书痴爱上张爱玲,便会遗弃鲁迅,看重莎士比亚,盖又忘掉易卜生,他们有一种敏锐而直觉的排他感,就像害怕青霉素过敏小心翼翼,对于喜爱的作家不惜下血本收罗遍全集,对于了无兴趣的文章连打入冷宫的门也谈不上———毕竟冷宫里的人也是曾经荣耀过的。

  他们执著而细致地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拥有保留的观点和适时的微笑,巧妙地与异类保持距离。但是,正如英语所说,Buryone\'shead into books(把头埋在书堆里)的时候,你永远无法从他们入神且恍若隔世的表情里找到你所要求的答案。他不再理会任何人,麻木,冰冻在玻璃瓶里——

—不,准确地说是被书香包围了。母亲的热咖啡只会是一张过期作废的游园票,爱情的玫瑰在书痴眼中可能不值书签上一束制作粗糙的流苏。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去理会发书痴的人,他们其实在自己的世界中幸福快乐着,再好

的伪装都在书架前主动解除。因此,只有当一卷完毕,书痴欣欣然抬起头

来,拂过散乱了的头发,揉揉微微肿胀的眼睛,问你“几点了”,你才能嗔怪他看书没头没脑。

  有时书痴者无暇读书了,甚至满足于摸一下新购图书的封面然后入睡,难说他在梦里会不会被书压死!周国平在散文里说作家以写作为职业,出于需要偶尔也读读书;学者以读书为职业,为了生存偶尔也写写文章。那么书痴有可能就是为了生存而看书,却懒于应付文字的人,看都不暇何故写作,既无兴致便也作罢,其自在不羁性格为人所恼也为人所爱。他们把看书视为生存的第一需要,三月不识肉味也不必大惊小怪,然而一离开了书就觉得为人空虚无所作为,不知道除此以外还能做什么,像是不捉老鼠的小猫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

书痴而言,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看书划等号的。

  书痴有自己独特的圈子,不妨称为一群书呆子聚到了一个猪圈里。看书不同于其他爱好,爱好其他的人们会甘愿广泛地了解而不会深入干涉因此为友的人们的生活,而因书生缘的人们似乎在彼此之间就能找到一切。他们在这点上很清高,会被外人误解。他们也过于追求理想化,一个标准书痴可能无法忍耐与一个不懂读书的人长时间相处,哪怕对方风度翩翩而且能言善辩,他也宁可与一个只会看书的“低能儿”凑到一块儿。

  也许书痴会十分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印象中人们所谓的“书生意气”。他们喜欢宏观的,长篇大论以至空洞无物是书痴易犯的毛病,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会思考细节的个人的问题。问题在于书痴们习惯把私密事情写在纸上,以一种含蓄的方法收藏,任何一个外表大方开朗的书痴都在自己的王国里保留了一块羞涩的土地,不同于专业写手的文学创作,它害怕阳光而潜意识里期待被动地被人发觉。他们有他们的矛盾,可能是局外人士无法理解的。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书痴大胆而深入地揭发自己,一旦你被一个书痴认定是同类,你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当成一个被倾诉者,一个心理医生,他会像一个未蒙世事的小孩子(也许现实上也是如此)一样滔滔不绝地诉说,天南海北,往往回到书中。他不顾你的听觉疲劳,以及你找不到同类话题的尴尬感,缠住你,在他眼里你刹那间变成了一切,不过记住,他的一切其实只是书,你仅仅充当了书本的耳朵的角色,幸与不幸,就要自己体会去了。

  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属不属于书痴这一角色了,自己乐意承担书痴这一名字并打算时不时发发痴病,当然与标准书痴还有一定距离。至于你,说是这篇文章是写给你的,我却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你不会喜欢本文作风,且不论观点切实与否,如果看到一半就看结尾或者连结尾都不看了,只能说明真与“书痴”进了一步。也罢,就此搁笔,把你当书痴了,虽然不希望此文被“打入冷宫”。

历史

  说起历史最自豪的当属我们中国人有至少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述说,而洋洋得意与老美他们的历史还不及咱们的一个零头。做学生的悲哀也莫过于此。中国历史可以让高考命题专家像嚼口香糖一样百嚼不厌,上溯秦时明月汉时关,

下至明代的窑子(我指的是烧瓷器的,非北京八大胡同那里)、清代的文字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所谓也。老美们为胡萝卜和大棒的年代争论得上纲上线时,我们中国的专家们抚了抚鬓角白发,为了学理的孩子弄错夏商周的次序一声叹息。

  偏偏要提鲁迅,这位出了校园就被遗忘的先生,他那句“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作稳了奴隶的时代”成为许多同学的“紧箍咒”,反复背诵而难以掌握。鲁迅若长命百岁或更多,一定不高兴自己的文章成为嚼不烂的茴香豆,也不会乐意自己在某些时候反成为土谷祠里的神像无人问津,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大概也坐了轻轨吧!这里我撇开不谈,就事论事而言我们的“奴隶历史”。估计我们的第一本历史“教科书”都是《三国演义》,有些男生可能是街机游戏“三国”一类的。西谚“哪里有条河,哪里有座城(Where there\'sariver,thereisacity.)”说得好,孩提年代的中国史常常与扬子江边上的一座军事要塞,现在军事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还是方志学家谁都搞不清楚的地方划等号。我清楚地记得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沧桑,也不会忘记半醉的苏东坡在现在看来颇有讽刺味道地与周公瑾神交的画面,不知东方之既白啊。更有些同龄孩子收集当年十分流行的“干脆面”内附卡片,里面是“红脸的关公”和“白脸的曹操”,想必还有几个能记起偷偷把小卖部出售的面包装袋撕开,装作绅士样离开的故事吧!现在正好,几位“文化明星”正把一部三国史讲得像刚煎热的油条,个中滋味,就该去听听“正说”啦。

  我认识一位同学,很荣幸初中高中都同班过。初一时忆其初识拿破仑,双手高举一本《拿破仑传》,很不成熟地追着教历史的老师大呼小叫,“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老师正匪夷所思,印象中我们初中不教世界史的,他好像友好地抚摸此君的头,极有风度地问:“哦,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们中国什么朝代呀?”便顺其自然地过渡了。到了高中,终于教到了《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一节,课后测验,我问他考了几分,他哭丧着脸说:“红的。”

  现在教我历史课的是个湖南小伙,未婚,自称土家族,待考,学士还是硕士尚不清楚。他有拿破仑的身材和伏尔泰的大脑,两者搭配甚当。最有印象的是他在课堂上唱过的《松花江上》,大概在讲到抗美援朝的时候经不住怂恿了,豪气勃发……

古诗古韵古燕鸣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常常浮上我的脑际,记得七岁时初读这首绝句时,幼年的我还不甚了解“乌衣巷”是个什么地方,对“朱雀桥”的典故也是一知半解。但是初读这首诗时,给我以深刻印象的是飞舞在马头墙边的黑色燕子———它们的叫声永远在耳边回响。

  我记不得是在哪家博物馆里看到老式的留声机了,虽然没有听过一台真正的上世纪初的“话匣子”,但是我坚持认为:如果能找到《后庭花》的遗曲,用留声机来播放一定最有那种悠扬的韵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千古绝唱没有选入教材始终是一大遗憾。有些古老的声音,如果放弃了可能就永远消失了,他们在浩茫宇宙中激起的回音也会没人响应而归于平静。

  燕子依旧在飞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听古人对燕子的感叹呢?是不是太迂腐封建了呢?可能不少同学会塞着耳机,拿着“随身听”或MP3反诘我的论断。那么飞去的燕子真能飞回来吗?飞在摩天大楼里的、关在动物园里的、卖在市场里给人吃的燕子早已不能引发千古绝唱。试问“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三叠》能再次谱写吗?和着琵琶、古琴的民族灵魂正在逐渐流失。我们听着流行音乐的吉他与鼓点

时遗忘了古诗古韵,李白在《赠汪伦》中描写的“踏歌声”已成文物了。甚

至赵翼说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过时了吧。如果真是

那样,我们还有多少民族的声音呢?提起唐诗、宋词、元曲,那些人类最

经典的杰作又有谁能放歌长鸣呢?

  燕子是国人最尊敬的一种飞禽了,它们现在正呻吟着,斜阳西下,

古韵悠悠,声音必定是从老式的留声机里传来的罢。

  寻常百姓家里可千万少不得燕鸣,那种真真切切的经典,声音依旧清澈得像泉水一样。

下雪与雪地里的萌芽

蜻蜓飞吧

荒芜的园子里

容纳不下你的春天

我要握住灯光的尾巴

像儿时郊野的藤蔓

缠绕十二月风雪

赤脚行进在卵石中间

衬托青草的鲜血喔

你要知道

夕阳的西面不是温暖

我一个人画出的冬天

  ———半年以后,写这首“诗”的时候,重新翻阅下面文字,虽然稍显稚嫩,经过简单修润,以此纪念一条过往的彷徨路。2006年的冬天不是一个多雪的季节,也注定不是一个浪漫得给人想象的季节,除了几次零星的雪花,便只剩下昨天那场不期而遇的雪了。

  地面总还是湿漉漉的,因此没能积雪,漫天飞舞的雪花就碰到了尴尬的局面,仿佛下不出蛋的母鸡还喔喔直叫。教室的玻璃窗上蒙盖了一层水气,茫茫然然的,加上本就昏沉沉的头脑,好像觉得身处仙境———比某某仙洞的感觉更逼真,还有“菩萨”在讲坛上布道。雪花在视野中不免成为鸡肋,隐约若无,甚至几乎是楼下小餐馆卖的汤里的“肉末”,或许化学老师的讲课声才更鲜美。教学楼被裹在冰淇淋中,如漫漫雪国中一座孤独的堡垒,充当守望者的角色,边望边许愿,俨然莎剧里的小哈姆雷特,希望现实能为童话做出一点让步,就像希望雪花落地的声音能盖过老师洪亮的嗓门。尽管如此,前景还是吊人胃口,屋檐上依稀能觅到白色的痕迹。最可怜的当属屋檐底下的麻雀,它们熬过了大半个冬天,为新春踌躇满志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意外的打击,颤抖着,像旧巴黎小市民为买不到新鲜面包而哀叹,应和着墙外守株待兔的三轮车夫敲打螺母的声音。不多时,当我重新把游离的目光飘向窗外,黑色顶棚的三轮车已开始移动,“咯噔咯噔———”,车子必定是骑过好几年了,居然车底机件的摩擦声传了那么远……几天来的心境总像油锅里的冰棍,翻来覆去,说不出个所以然。选择了自己认为的理想道路,忽然感到寂寞了。野草终究不免于死,

萌芽又在地底下生根,我的胡思乱想从这里开始。但愿荒芜的院子不过是短时沉睡,还有春天到来的时刻,不对,这是必定的。我不奢望红杏出墙,这个成语后来的引申含义过于轻浮。与人交界的场合,我总是表现愚钝,乐得只要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哪怕孤芳自赏亦足我意。学校里没种梅花,避免了众人围观,或者反成为校园爱情的温床,“踏雪赏梅”,好一个浪漫的名词,然而浪漫难免染上泛滥的嫌疑,阳春白雪的佳句早已沦为下里巴人。在吃一盘炸第二遍的回锅鱼时,三杯浊酒罢,穷诗人一定想不到自己呕心沥血的诗文被后人信手拈来吧。X城曾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所谓几朝古都的称呼吧。那边的雪是与城墙热恋的爱人,正如X城的名字是与历史课本难以分割的亲家。

  Y君是X城城墙下的一个小伙子,长我一岁,个子不高,就有些少年发福的迹象。因为某个笔会,他与我有一面之缘,文人相轻自然还提不上,常常通过一条网线与我联系。

  “哎呀呀,下雪如同吃白米饭,嚼不出半点味道的,无非天气冷些,警察忙些,街上的乞丐少些。”

  Y君家道殷实,若在几百年前还可以被唤做某衙内某公子,即使如今其父摇身一变成为“人民公仆”,大致是把汤蒸干换上新鲜的水重新煮沸。

  “但是我们这儿老不下雪呀,所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然不得见了,一有点寒意报社的记者就倾巢出动。”“南方自是如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根本不必懊丧。你们不是鱼米之乡嘛,经济发达呀!”

  “X城的文化根基还是悠久深厚,不是说掘地三尺必见秦砖汉瓦?大街小巷人们议论纷纷的总是哪里找到了一个王陵侯墓。不像南方即便几幢民国时期的民居也要大加修缮,广为宣传,辟为景点。”不知不觉,我们交换各自应该防守的战线,彼此夸誉起对方的家乡,仿佛两只横行天下忘却方向的螃蟹。

  “呵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都毕竟已成过去时,我们要建设好西部开发的堡垒呀,文化的东西嘛,当局者迷,见仁见智,谁也说不清楚。”Y君的话颇有为政家庭的气概,有板有眼里还透着文学味道,我想象得到他敲击键盘也掷地有声的样子。

  我于是又感到无端的寂寞了,它像一条长蛇缠住我的思绪,非但丝毫没有冯至先生所说的那么美丽,反而是被人当面拳击的痛楚。但是,我没至于轻易倒下,谈到希望,是不能抹杀的,西伯利亚的松树在大雪覆压下不依旧生存吗?事实上热衷文化的人真的少了。不过话说回来,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经济常识,政治课上早有定论。如果象牙塔真的倒了,必有人重新修建的,怀念过去是我们的一项本能,不是雷峰夕照的胜景也重新展现在游客眼前吗?

  下雪会增加重建的难度,使我庆幸家乡雪不多了,增强了自己的决心——

—即使是一场雪也足以使这场浩大的工程半途而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走在山谷中,体会到进退两难,徒劳地用树枝武装。然而我是不得不向前走的。这是一个不能等待的时代,世人大都抛弃欣赏夕阳西下的闲暇,追逐疾驰过的汽车,不顾它吐出的黑烟。“老师,我想还是到文科班吧,是否可以?”开学前几天,临时改变主意。

  “嗯,这自是取决于你自己了,但是,你的理科也不弱。”

  “……也许我还是适文的。”我不免摇晃了一下,这种摇晃是久久负重后初释的不知所措,树梢上的雪终因太重而落下来,负担却减轻了。

●麦坚留言

  读王钟的的文章,总给人一种错落的美感。仿佛幽径旁的篱笆,看似不经意的点缀,却又别出心裁,与周遭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不能不说,这些的写作反而更需要较高的修养和功底,尤其需要耐心与毅力。由此,在各类时尚写作泛滥的今天,王钟的能给我们带来如此古朴、雅致的文字,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也许很多人认为,华丽的文字,加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修辞,打乱句与句、词与词原有的结构和章法,让人读起来犹如探险般刺激,给人尽量多的阅读快感,这样的文字才是高水平的、“深入人心”的作品。不可否认,这样的文字确有优秀作品存在,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文字创作者苦于心计的刻意经营,刁钻讨巧地进行对读者的迎合,以及偏向功利心理的模式化写作。如此得来的作品,也不过只是在读者心灵的表面跳着花样不断翻新的舞蹈,又何时真正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所以,我们在得到阅读快感的同时,也需要这种近乎返璞归真的文字。让文字褪去层层包装下的铅华,更真实、本质地反映作者内在的精神状态。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应,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样的文字是漂浮的云,什么样的文字是根植于心。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