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空想夜间飞行

时间:2024-12-27 03:40:2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归属感]

是年七月,我挣脱南方烈阳,在藏地作不知疲惫的行走。

有一日傍晚我在青年旅社小憩,看着窗外阳光静美,最终决定独自出去采风。我花费了一个小时步行至大昭寺。天边浓厚的云彩,像是为黄昏上了一层靓黄的妆,我的视野里恢弘一片。即使与家乡隔着一个小时的时差,我也丝毫没有睡意。来来往往的虔诚的藏民做着循环往复的转经跪拜,此刻我的心如水般寂静,好似世间万物都在各司其职,而我是它们最真挚的观众。我贪恋这一刻的美与孤注一掷,我在梦中又温习了这样的温度,可是再迷人还是要放下,我该明白,有些事情的确离自己很近,却不是触手可及的距离。后来我到了纳木错,海拔约五千米的圣湖。

我惊异于这一派近乎梦境的蓝,于是脱离同伴自己循着湖边反复行走,为这一抹纯粹所感动,久久不愿离去。周遭的人分分合合,我摘下相机,稳稳地坐在湖边。光线直接投入身体,骨头里有丝丝凉意,我闭上眼,希望从此可以销声匿迹。那日我在湖边想了许多事情,云朵儿换着法子从我头顶掠过,携着我的思绪彳亍而行。我想到,我时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种偏执蹊跷的失落感,还有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夸张的哀叹。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命行走里,我始终没有归属到自我,这也是我频繁感受到矛盾的理由。

而彼时站在五千米高的大地上,耳畔是生之呼唤的烈风,我拥着我过去的念头,在残缺的口子上被吹得七零八落,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可悲。过去因心高气傲,我一味贪恋着这个物质奢靡的世界,将年轻当做掩盖的借口,将自我反复把玩,最终换得惶惶不可终日。而今我只觉羞愧,因为接踵而来的是庞大的妥协。最终我意识到,我要的生命是勇敢的,是经得起命运的诘问的。

[电影和福尔马林]

苏菲·玛索很早时候的一部电影,名为《初恋》,里面有一幕是在喧闹的派对上小男孩给小女孩戴上耳麦,听着只属于两个人的音乐,相拥起舞。虽说早已过了感怀青春的年纪,但是在看到这一场景的瞬间,我还是无可避免地“被文艺被清新”了。这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情愫是异常有趣的,就好比在雨天里作画,在潮湿的地下室翻看老相片那样有意思。

还有一部视觉效果甚佳的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面有一个场景出现了樱花,这种颇具特殊韵味的花从始至终贯穿着“物哀”精神。相应桥段是主人公松子出狱后到了理发店,看到曾经想与其度过一生的男人有了妻儿,此刻背后是簌簌飘落的樱花,于是她笑着说:“我回来了。”然后转身离去。朋友看完后深深叹了一口气,我欲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导演拍摄得小心翼翼又妙趣十足,将人物的心理表现得分外传神。我一直都觉得日本人拍电影抓住了一种巧妙的精髓,即完美地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这并不是三言两语能梳理透的本事。他们善用樱花、云朵、叶片等小玩意营造出一个氛围,并且愈演愈烈,突出一些奇特的中心,叫人觉得沉重却心无包袱。这就像一种化学药水福尔马林,功能很强大,生活上对它的依赖程度也相当高,可是人触碰了之后却会造成危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扭曲的心理。我们欣赏一部片子,着重观看的是情,可是在这过程中我们还要饱受剧情的折腾,运气不好遇到一部狗血的片子还得怀着受虐心理去看待,最后怀疑到底是剧情成就了我们还是我们成就了剧情,不得而知。

[路过的人和梦]

在脱离愤青好几年后的某一日我偶然在大街上遇见了曾经走过我生命的人,当初我们都有相当的胆量去反叛,彼此志同道合。不过如今,对方明显平和不少,只是还在做着与斯文形象不符的事:手指套着挂饰环,嘴里念叨着一些乐队的歌词。我盯着她身上那件宽大的短袖,看到它的右下角是一个黑色的法西斯标志,顿时哑然失笑。

我知道时间的洪流早已把我们冲得七零八落,地上还尽落了些乳色的山茶,可我却再不能拾起它,对着昔时旧友说:“有没有再听Lamp或盘古了呢?”生活就是这样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恰似年少时漫山遍野的温柔,来不及典藏,便随着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而碎裂流失。所有那些来不及讲出口的话,我看早已在雨季里腐烂并被肢解了吧。

很多年过去了,我曾熟悉的对方的脸庞,早已失去了棱角,皮肤也不再滑实紧致。这样一个曾在生命中做过短暂停留的人,不用言语,彼此便心知肚明。可以把年轻当做谈资,把梦想踩在脚下,用以垫高奋斗的远景,其实兜一个圈回来,我们还是能以告别的姿态再相遇。

在那一个漫漫雨夜里我们倾谈。对方眉目中满是平和的笑意,蜕去了青春期里不尽如人意的理想主义。她沉郁的眼角上垂着些惺忪的雾气,恰透出了年少时最纯真的模样。语末,她稍稍起立,然后对着吧台的音响操作人员说:“放一首盘古乐队的歌吧。”于是那样局促又自然的音乐响起,我对面的人就着一张派送的纸巾上写上一句歌词——死亡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你们每天这样工作和生活,就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

最后我们默契地对视一眼,继而双双失笑,而后那一曲简约的歌曲成为我们对生活最落拓的凭吊。

可人又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生物,会轻易混淆了生活和理想。到底是生活决定理想,还是理想改变生活?在这样一段不断失去又复得的好笑游戏中,我们的信念也在不断获得和失去,进而使人生的价值观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创伤。可我们不曾想到的是,答案一直都在身边。而这也恰是大多数人的毛病。

[文艺复兴]

到如今我还是弄不清“文艺青年”是个贬义词还是褒义词,但至少我一直把村上春树当做纯文艺青年。比如他那一句“更重要的,是想弄清导致1981年4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在原宿后街擦肩而过这一命运的原委,那里边肯定充满着和平年代的古老机器般的温馨的秘密”,这就是村上君的典型写作风格,将意象和文字的触角点缀得恰到好处,给每一个角色都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灵性,比如洞穿世事的羊人、温婉却神经质的直子、因战争而成为天涯孤客的女人等等,所以也更委婉地揭露了社会的千疮百孔,小说里隐隐绰绰的疏离感更是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村上君最让读者着迷的估计是他对美好事物“心有戚戚”的品质,并且怀有一颗纯净笃定的心。很多时候,生活就需要这样伶俐的人,懂得如何把持生活,张弛有度,但从不将自己全心投入,而是更多带入些思考,给意象玩弄笔墨。但是话又说回来,总是要全面客观地看待村上君的作品,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海边的卡夫卡》。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是完美地使用了主线和副线事件相互结合的手法,形式分外新颖,在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找不到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虽然村上君的主打作品还是要归于成名作《挪威的森林》,而且其中主人公还做了些个人风格较明显的事,比如听美国歌、打零工和泡爵士乐酒吧等等,使我们无不相信村上君当时的思想被微微西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陌生又好奇的生活,标榜了“日式西化”的特殊写意。

但是不可忽略的还是贯穿他作品始终的,对生活默默期许的友好态度。后记:《TheTruthThatYouLeave》,真正把我感动过的纯音乐,它的灵魂是纯寂单薄的,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反复聆听。好多年前我看到这样一句话——路途是一个念念不忘的失去的过程。我铭记并且时刻拿出来默读它,这样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再次转过身,才发现其实真正离开原地的是我。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