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分享:作文的真情是这样“练”成的
自古为文,以情为贵。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作者生命意识与思想情感的外现,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线。为人以诚,为文以真。情真意淳不仅是做人的聚焦点,也是好文章的试金石。
感情真挚,就是指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要含有作者自己真切的感受、体验,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感情是文章的命脉所在,唯真情才能动人。但是,纵观历年考场作文,因文造情,无病呻吟之作实在不少。这种虚情假意的文章,读之无味,让人生厌。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反复强调了培养情感的重要性。他说:“要使生活向着求实的道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可谓一语中的,深得作文之道。作文应该摒弃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矫揉造作的陋习,让自己的心灵放歌,“我手写我心”,要多一些天真纯朴,多一些生动活泼,多一些独到见解。一篇文章有真情实感,是因它最直接地表达了人性感受,彰显了人的生命色彩,可以说,真情实感也是一种深度。感情的虚假苍白,必定要影响到作文思想的建树。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大胆表现“真我”
为文以真,言为心声。学生要关注身边的生活,放飞善感的心灵,让情感激荡于心胸,让理性升华。只要选用有表现力的身边人和事,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就有可能写出文通字顺、真实感人的文章。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所以感人至深、令人动容,就因为作者写的是“我”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悟。作者用敏感的笔触记下了十五年来园中景物的变迁和园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抒写了他在横遭劫难后对命运冷静、深沉的思考。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史铁生描写他的母亲,那个每天久久地望着儿子坐着轮椅渐渐消失在视线中的母亲,那个走遍偌大的园子寻找儿子的母亲,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作者笔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场景都刻骨铭心,真切感人。写出了“自我”,才能从心底征服读者。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不竭的清泉,我们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有着善感心灵的人,让生活的清泉在文字间流淌。关注寻常生活,体察人情世态,于平淡处显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教诲、同学的苦乐……都可以通过你的真情感悟,化为优美动人的文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有了深刻的体验、真切的感悟,然后形诸于笔端,文章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细微处见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一部文学作品,要给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深刻印象,常常离不开真实、具体的细节描写。以往许多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干瘪乏味,其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因此,在高考作文中,要善于捕捉细节、运用细节,以小而写大、见微而知著,使自己的文章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
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要求考生必须联系“自己”,数以万计的考生老老实实地写了自己面临的最大“压力”——考试。几乎千篇一律,如清汤寡水,很没味道。那么,怎样才能别开生面,使“大路货”显出一点光彩来呢?一位考生也写“考试”压力,也写挑灯夜读,然而,他机智地增加了一点“味精”——夜读中的“我”,突然发现书桌上的时钟已经快要耗尽电池,那根长长的、瘦弱的秒针,正爬到“45分”那一格,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是,它仍然在顽强地颤动、颤动,企图向上攀升……啊,我就是这根长长的、瘦瘦的、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伟大的秒针啊!
读到这儿,阅卷老师的心弦被打动了,眼眶甚至有点湿润。这就是作文中的“起死回生”,这就是颇有动情力的细节描写,这就是奇妙的写作“味精”,这就是高考作文中的“亮点”。
三、妙用表达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表情达意,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内容要求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该叙述时娓娓道来,该描写时细致生动,该抒情时发自肺腑,该议论时发人深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抒情,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力求用得自然、灵活、巧妙,以拓展文意、升华情感。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记叙和描写,没有精当的议论、抒情,文章就会平淡无力。所谓叙议结合法就是在叙事和描写的文字后面,设置精当的一两句议论,以收点题、扣题、深化主题、升华感情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