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素材:作业焦虑源于价值误解
以前的家长很少有家庭作业焦虑,一是思想意识上,孩子、家长和教师三方都认为作业是孩子和老师的事,家长顶多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已,很少具体指导;二是能力上,大部分家长受教育水平总体不高,客观上无法指导孩子。
今天,家庭作业俨然成为很多家长的梦魇,是学校在推卸责任,还是家长自己爱心泛滥、过分焦虑?学校布置家庭作业就是为了惩罚孩子、拖累家长吗?
家长可能误解作业的设计目的
因为不了解作业的不同类型与目的,家长就会误解学校总是搞“花样”,在“折腾”家长,布置作业就是在搞应试教育与题海战术。其实,准备型、巩固型和拓展型等家庭作业,有着不同的设计目的。
准备型作业,以知识与经验的准备为主。知识的准备通常指预习,即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学习,为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经验的准备是为学习抽象知识进行的相关经验储备,如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收集嫩芽、青草等春天的“信息”,预备“寻找春天”的主题课程。
最常见的巩固型作业以练习当天学习的内容为主,最粗放的方式是全班齐步走,对所有的孩子布置同样的练习。未来,随着智慧课堂的普及,每个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会被计算机记录并上传云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精准任务单,更具有针对性,学习效率也更高。
拓展型作业一般出现在假期,通常为社会实践性或者知识综合性作业。如利用假期拜访某个专业人士、假日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小雏鹰”活动,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与提升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上这些作业的设计没有好坏之分,很多还是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但现实中占据孩子大量时间的是巩固型作业,并且仍然有老师简单粗暴地要求“考不好就罚抄课文100遍”,背离了设计作业的初衷。
家长面对作业有两个误区
家长对作业的理解如果出现偏差,就会出现对作业难度与数量的质疑和抱怨。陪写作业时容易落入保护大于促进、结果重于过程的误区。
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目标都是促进孩子成长,但在出发点上,家庭教育更多采取的是具有母爱特征的“保护取向”,而学校教育则是父爱特征的“促进取向”。家长的作业焦虑主要来自于对家庭作业价值的误解,心态是保护大于促进的。
当孩子遇到挑战与困难时,保护取向使家长选择帮助孩子尽快摆脱困境、让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而教师的促进取向则鼓励学生体验困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累积经验、发展能力、建立信心。
比如,当孩子遇到同桌的干扰,家长会请求老师给孩子调座位,回避困难,保护孩子;而教师则鼓励双方分析情况,反思自己,学会调节自我行为,提升控制力与抗干扰能力。
保护性心理,很容易导致家长重作业结果而非过程,把完成作业看成是对教师的尊重,认为做好作业,孩子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奖励,于是更多选择直接参与甚至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其心理是“你不做好,明天怎么交差?你不想要老师的五角星了?”
基于对孩子学习信心的保护,不少焦虑的家长把家庭作业(特别是一些带有能力拓展的创意手工等作业)看成孩子之间的竞赛,希望孩子能独占鳌头,获得老师的赞扬与同学的羡慕。比如幼儿阶段的手工作业本来含有亲子关系建设的目标,但绝大部分家长接到这样的任务时,更多是自己代劳完成,把孩子这个主角排除在外。“去玩你的吧,明天妈妈给你做一个最好的带到学校去。”
家长之所以代劳,一方面可能认为带着孩子完成作业不如自己动手来得快,另一方面也和很多教师布置作业时的鼓动有关。“大家加油,明天我要看看哪位小朋友的作品最好”,教师的激励带有明显的结果导向,容易把家长的关注点导向对结果的关注,放弃了对陪伴与教育过程的探索。
教师要引导家长关注作业的价值
家庭作业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学”和“学得更好”,是完整学习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是为了惩罚孩子,更不是为了惩罚家长。捷克哲学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的专著《大教学论》中如此论述家庭作业的价值与意义——
“抄写时手的练习可以帮着把所抄的材料铭刻在他们的心灵里。假如抄写变成了一种日常的练习,就可以教他们写得好,写得快,写得正确,这对他们的往后的学习和人事的处理是最有用的。这是一种最可靠的证据,使父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面没有浪费光阴,使他们能够断定孩子究竟有了多少进步。”
从夸美纽斯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作业最早的设计目标有三个:帮助孩子记忆、将学习能力迁移到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在今天,家庭作业的这些目标不仅没有过时,甚至应该重新得到重视。
因此,教师要清晰地向家长说明作业的价值是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强化实践,引导家长调整认知,将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当成孩子成长的一次机会,意识到对作业过程的关注就是对孩子成长的关注。
当然,鼓励家长关注过程,并非要求他们一头扎进具体知识的指导中,而是发挥家庭的时间与空间优势,一对一地关注孩子做作业的态度与效率,如是否完整地完成作业、写字是不是认真、是否容易被干扰、是否效率不高、是否浪费时间等。
无论家长的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专业训练,往往是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教导孩子,而不是根据学习的规律理解和帮助孩子,难免把孩子做作业过程中正常的规律性的表现看成自己孩子独有的问题,从而陷入焦虑,误解甚至打击孩子。
客观上,家长关注孩子的作业是国民受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的表现,也是家长关心孩子成长,支持学校教育的负责任表现。学校应该帮助家长建立有关作业的正确价值取向,避免家长因关注错位产生误解与焦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24日第4版
(互联网分享精神,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