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与人文”讲座的若干问答

时间:2025-01-14 05:23: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有关科技与人文的演讲稿

原标题:关于“科技与人文”讲座的若干问答

(封面画原创作者:林个)

----本期快速导读-----

这个时代,我们正走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一直欣赏并认同乔布斯所指出的这一现实真相。为此,在与浙江传媒学院的同学们进行交流的第一课便以此为题,也引发了大家对此的一些讨论、疑问乃至于争论。今天的讲过便有点偷懒,摘录一些如下:

-----以下正文详情-----

其实就《走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这个题目,在过去的一年左右,我已经在很多地方作过演讲与交流。但是在接受母校新闻学院的邀请之后,想着会面对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师弟师妹们的审听,最终还是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尤其是增加了这大半年来的新思考。

讲座后我说会把与同学们的问答放到今天的【刚刚讲过】里,当然也没想到大家的响应会很热烈,整理了一些印象深的如下:

问:那么在新媒体的发展中,科技与人文,到底谁更重要?

答:诚如所言,科技是一种技能的掌握,是一种理性的总结,是基本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整合不断被优化以更好利用的,而且其成本是不断趋小的。但人文的东西却是一种积淀、一种孕育,除了需要时间,甚至还需要天赋与运气等非理性的成份。所以,在今天反复强调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同时,我更看重人文的得分,或者说这是最终结果拉开差距的地方。

问:当媒体功能发展越来越强大后,公众与真相的距离是越远还是越近?

答:我明白这位同学所担心是时下的一些现状,人们获知的信息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庞杂,大量涌入的信息中鱼龙混杂。朋友圈中各种流言、谣言以及谬误似乎将事实真相进一步掩盖。但是,我想指出的是,这种现象只是对于之前很长时间的信息闭塞的一种反弹。要相信“信息进一步开放”的结果,必然是“民智大开”。信息庞杂的同时就会催生民众对于“信息匹配”的需求,而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应用,应“需求”而生这是新媒体的本质,这也将会是接下来新媒体的主要创业方向。

问:BAT如此强大,无法战胜与替代他们怎么办?

答:我们对于现状的所有评估标准和依据,都是出自于对以往经历的体会。除了极少数卓越异常的人(如爱因斯坦),很难超越这种“常识”的认知。所以,认为百度、阿里以及腾讯的强大而不可战胜,这同样是基于你们对其现有认知的局限。事实证明,客观环境在变、社会基础在变、民众需求也在变,没有常青不倒的企业,也没有江山永固的模式。对于BAT来说,它们内部也在不断谋变,以求长久,而对于后来的竞争者来说,谋定而后动,对于前者的超越则是必然。

如果就算是从常识出发,在十年前认为新浪搜狐是可以战胜吗?放二十年前认为央视可以替代吗?事实证明,他们的地位都被后来者取代了。

问:知识更新如此快,大学里学的东西很快就没有用了,怎么办?

答:前半句说对了,后半句未必。什么样的东西会过时?就是浮在表面上的“技”,但是沉在底下的“术”却永远不会过时。我今天的讲座里讲了很多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包括一些新的手法。但是你们仔细体会一下,发现都是出自于非常传统的知识点,都是根植于基础的知识面。新媒体很多报道不太讲究“5W”了,不是因为5W理论过时了,而是对于单条新闻是否要展现全的一种理念的更新,事实上是在更纵深的地方发展这一理论的表现。在大学的学习中同,不但“要知其然”,还得要“知其所以然”,这是保证自己所学永远不会过时的重要保证。

问:你所说的“一千年前后信息数量其实没有大有变化”有根据吗?是否需要考虑例如科技发展指数增长带来的信息量变化?

答:感谢这位同学在其后的公众号里专门留言。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阐述一下。其实信息的本质是海量的甚至于无限的,而且具有向微观世界无限延伸的特点。虽然一千年前,地球上只有3.3亿人,如今已有60亿,不过3.3与60分别乘以无限依旧不会有变化。比如一个远古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体温、血压、血脂、胆红素以及至细胞内的各种指标,但信息却永恒存在并发展至今。所谓的变化与增长,不是信息的增长,而是发现数量与范围的增长。其实在今天,你们大家应该能感觉到,没有人会缺乏信息,唯一可以选择的是,你愿意接受多少信息?这个时代,专注变得更为重要。

暂先整理这几个,有些话题,我们今后另找机会专题讲讲。

————————————

有什么能比陪伴儿子成长更重要

有什么能比父子同做一件事更有意义

刚刚讲过,更是个个画过

微信公众号:刚刚讲过

搜狐自媒体订阅:请点击下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