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进校园,最后一公里卡在哪儿?

时间:2024-12-27 01:13:3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书香燕京的意思

这真的是一个校园阅读活动吗?小学生关心时事,学习抗疫精神,这当然没错,但这与书香进校园有什么直接关系呢?阅读指导活动的成果,就是满满一墙孩子们自写自画的致敬抗疫英雄的手抄报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亲近了哪些书籍呢?谁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进行了指导呢?谁对校园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示范和督促呢?

“活动形式(小学组),可以抒发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珍视,面对疫情、面对灾难的思考,以及对医务工作者和抗击疫情的各界人士的致敬,居家学习的感悟等等,自创手抄报,图文并茂,形式多样……”

前两天,猴叔偶然在网上看到某区开展的一个名为“书香燕京——中小学阅读指导活动”的通知,活动的名称挺吸引人:书香、阅读指导。但通知中关于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和成果收集,却让我感觉有点奇怪:

前几期,我们讨论了如何在家庭中营造阅读环境,让孩子爱上阅读,也提到了在校园打造阅读环境,形成阅读社交圈的重要性与便利性这个问题。每位家长自己都了解,您家孩子所在的小学校,阅读类活动开展的数量与质量。猴叔感觉,总体而言是四个字——参差不齐。

猴叔发现,很多小学校对于阅读活动的开展,往往存在着几个认识和形式上的小偏差,但就是这一点点小小的偏差,使得用于在阅读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达到让孩子们爱上书籍的效果;投在阅读环境打造上的资金和资源,没有转化成为孩子们读书的喜悦和收获。对于这点小偏差,猴叔简单概括为三个不等式,大家看看,你们身边的小学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

1.阅读老师≠语文老师

很多教育工作者们至今仍将校园阅读活动归于语文教学的范畴,认为阅读是为了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因此他们相信,阅读类活动的开展,理所当然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如果你也还有这种观念,不妨读一读儿童阅读类的理论书籍,或是看看猴叔之前的五百多篇帖子。阅读或许与语文教学的关联性比较明显,但阅读的意义绝对不是在短期的语文考试成绩上受益,也不止于提升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阅读是通向一切知识、学科、艺术和人类思想文化财富的门径。

在小学校园里,阅读环境的打造,最关键的角色是校长。校长对于儿童阅读意义的认识,对于儿童学习规律的理解,对于投入的重视,是书香能否飘满这个校园的关键。接下来就是对于教学活动安排有一定自主权的老师们,比如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而不是仅限于教语文的班主任。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资源,投入热情和精力,可以让书香飘进年级的走廊,飘进班级的教室。再之后是所有的教师,甚至是体育、美术、自然这类所谓副科的教师。

老师是孩子们心目中的权威,甚至是偶像,一些优秀书籍的推荐,老师貌似不经意之间的一句话就可以做到。比如美术课上给孩子们看一些经典绘本中的插画,体育课打篮球时给孩子们介绍一本《鞋子里的盐》,很可能会让一部分孩子动心,主动去找来读读,或许就此打开了通向书籍的一扇大门。这么做的前提是,每个学科的老师都要喜欢读书,特别是要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优秀童书。

2.阅览室+书籍≠校园阅读环境

请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位教育局的领导,走进一所你治下的小学,校长带你参观校园,旁听标杆课程,和教师代表们座谈,再到教工食堂体验一下。你突然提出来去看看学校的阅览室,此时校长会是什么反应?

情况一:你的突然袭击让校长很紧张,赶紧打电话找后勤人员,取来钥匙,打开阅览室门上的大锁。阅览室宽敞明亮,有崭新的桌椅,一排排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各类书籍。书籍保管得很好,几乎和新书一样新,有的还没撕开塑封,有的套装书还没打开过包装盒。书籍没有编号,没有借阅登记表……

情况二:校长不好意思地承认,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学生阅览室,但每一层的走廊里都有开放式的书架,书架上的书摆放凌乱,被翻看得十分破旧……不过你见到一些孩子课间到书架上取还书籍……

你觉得哪个学校的书香进校园做的更好呢?当然啦,都不够好,但第一个更遗憾,钱花了,硬件配齐了,但只是应付领导检查的形象工程,好书到不了孩子们的手上。

我们都能理解,书香进校园,打造硬件环境其实是最容易的。只要校领导打个报告,申请一笔预算,立个项目,建阅览室、图书馆,布置走廊书架、班级书架,然后搜几个分级阅读的权威书单,一股脑地把书买进来,这事儿貌似就完成了。很多学校的阅读环境打造,也都到此为止了。

孩子们是否能自由地进入阅览室?——即使大门不上锁,孩子们也未必愿意进去。是否有各种活动吸引孩子们走进阅览室,借阅图书?——很多好书,在没有大人介绍和推荐之前,孩子们是很难主动去翻阅的。如何让校园藏书在孩子们之间流动起来?——好书不怕被翻烂,就怕躺在架子上晒太阳,但完善的借阅制度只能保证孩子们有借有还,并不能调动孩子们借阅的主动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智慧的校长和老师们,在新书摆上书架之后,系统地思考,拿出行动方案,长期坚持,不断优化迭代。

3.小报+PPT≠爱上阅读

老师们都希望各种教学活动能沉淀下来一些成果,最好是花花绿绿地挂满墙,或是留下影像资料。老师们也都希望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锻炼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甚至制作PPT的能力。于是我们经常见到,阅读活动进课堂的呈现形式是让孩子们做读书心得的小报,让孩子们做有PPT的读书心得演讲。不得不说,这种形式已经比简单地布置读书笔记任务高级多了,但有时候却不一定能达到促进孩子读书的效果。为什么呢?

总结读书的心得体会,调动了孩子的内省智能,自己动手画小报,运用了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做一个主题小演讲,需要孩子的语言智能。从多元智能教学的角度,这种形式都很好,但是别忘了,如果是作为硬性任务加给孩子,那么无论多么丰富生动的形式,在孩子眼里都会归结为一个词——作业,他只能被动地完成(暂且不提家长出马带孩子做小报或PPT)。如果是不喜欢画画的孩子,或不想演讲发言的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读书原本带来的愉悦感也被作业带来的压力消解了。不但没有促进阅读,激励孩子,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没有选择余地的任务,就是作业。要让孩子没有压力,那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孩子们读书,成果的呈现和同学间的交流形式可以因人而异。喜欢写作的可以写读后感,喜欢画画的可以画出书中的人物和场景,喜欢演讲的给孩子提供机会,喜欢表演的也可以角色扮演,不愿登台的孩子还可以创造场景小组内交流,甚至和老师单独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聊了小学校开展阅读活动的几个认识上的小误区,有机会我们聊聊,如何利用内外部资源,开展有趣的阅读类活动,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