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题:无人监督的时候

时间:2024-12-26 15:59:0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人是需要监督的作文800横纵式

原标题:2017年高考作文题:无人监督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无人监督的时候”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要写成诗歌 。

持守

智者说“一花一世界。”佛家云:“一叶一菩提。”人生本来是个奇迹,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太需要有心的宁静,去持守一种道德的高尚、精神的富有。

都市繁华,浮生若梦,灯红酒绿,此刻,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屏弃浮生的嘈杂,淡远逐利的喧嚣。或许没有人会给你特别的束缚,而我们应当有自觉的谨慎和人格的守候,生活并不从此就自由放任。

古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时候,“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会妨碍我们在社会中正确的辨识。在无人监督的时候,罔顾王法,伸出手去,拿自己不该拿,得自己不当得,古今中外,子孙不绝,大有人在。虽说伸手之时,的确没有人知,但心灵的尺度失去把持,道德的堤防已经坍塌。

东汉人杨震往东莱郡赴任,路经昌邑县,遇先前己所推荐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拒所赠十斤重金。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面对利益的诱惑,杨震算是持守了高岸的人格,他做了千古慎独的榜样。

生活中,赠金的事,并非总在发生。但这样那样的让我们有所迷失的事儿,是无所不遇。少了父母师长的监管,我们会耐不住寂寞,去打开电脑,在网上作百无聊赖的神聊;我们会守不住清素,去牟取小利,哪怕是不择手段……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藏了录音机,老师领着100多名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后,老师返回,打开录音,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当然不是说孩子品德有多坏,但至少说明同学们缺乏心灵的持守。

人的故事都是自己来写,这就像掌纹,故事虽然曲折,可终究一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随处随时都看重名节,做了一个很能掌握自己的人。我们都有离开父母的那一天,谨慎不苟便是我们人生的标竿。树立人生的标竿,我们才能无时无处不持守。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做人的标准或尺度并不是全由别人来限制你的。它其实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自我鞭策。无论尘世喧嚣、也无论人生孤寂,我们都不妨谛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大圣者,但毕竟,可以无悔,此生!

这样,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的,不是欺于暗室的不择手段,也不是乐于苟且的一味钻营;而是一份开朗豁达,一种宁静致远。做定慎独的人生,无怨无悔!

【点评】 本文从“持守”切入话题来谈“慎独”,是一个聪敏的行文构思。文章虽另作题目,却始终能守住原话题,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议论“做定慎独的人生”。行文不乏征引,顺手拈来诸多素材,有名言,有典例,古往今来真是无所不包。显示了作者一定的积累工夫和人文素养。

【延伸阅读】

没有关注,也要自我成长

李晓露

2016年高考,年仅13岁的广东考生刘天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深造,然而在记者询问他的学习动力时,他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从小学开始,我的成绩就很好,基本都是班里第一、二名。而保持好的成绩,只是为了引起母亲对我的关注,考得好,她会夸我。这样我们才会多聊一会儿天。”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其原动力,因此,对于一个从小到大只见过父亲一面,而母亲也两三年难得一见的孩子来说,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去博取母亲的沟通与交流,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没有人关注的情况下,还要不要用功读书吗?还要不要努力工作?还要不要成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现实的情况往往与此相反。有些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成绩平平,老师没有关注到他,就放任自流,因而天天向下;有些老师性格内向,或为人清高,人脉疏淡,领导不待见,同事不结交,就得过且过,上完课,改完作业,就打发了一天,没有进取心,没有自我成长的理念,最终走向平庸;有些职员,由于天性戆直,不善阿谀奉承,又没有什么出色的才华,求官无门,求财无方,觉得做好做差一个样,因此朝九晚上,过一天算一天,从不想如何去充实自己,专攻“术业”,最终沦为朝不保夕的底层……古往今来,因为无人关注而缺少进取之心,放任自我,自生自灭的人何其多也!

人才成长管理中有一个“蘑菇效应”: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蘑菇效应”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一个人要想别人关注,就要表现突出,这就像女人怀孕了,肚子凸了,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二是一个人要表现突出,就要像蘑菇那样,默默地吮吸水和肥,让自己不断长大,即无人关注,也要成长,这是该效应最重要的质点。

在文坛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台湾女作家琼瑶,天生才女,读高中时就发表了200多篇文章,成为家庭主妇后仍不断地写作,步入了职业作家的行列,但就是不红不死,但她坚持不懈,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直至1963年自传式长篇小说《窗外》出版,才一举成名,大红大紫。今天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琼瑶是现代言情小说的鼻祖?可是那一段“蘑菇”岁月呢?她,不是放弃,不是沉沦,而是默默地努力,用“水肥”来滋养自己,最终迎接了关注的“阳光”。与此相反的是美国作家约翰·肯尼迪·图尔,他写的唯一的长篇小说《傻子的同盟》频频被退稿,他绝望至极,饮弹自尽了,年仅32岁。他的母亲相信自己儿子的才华,没有放弃他的稿件,四处奔波,曾经被十几家出版社拒绝过。她束手无策后,就赖在出版社不走,被出版社的员工抬了出去。后来,在好心的编辑指点下,她找了一位知名评论家推荐,终于使这部作品得以问世,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相当于中国的茅盾文学奖),可是作者已经离开人世10年了。如果约翰·肯尼迪·图尔不执着于这本小说是否被人关注,以他的才华,继续努力,定会写出更多高质量的小说,总有一天会红起来的,可是他就这样一个人,没人关注,就不成长,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据说,蝉为了能够换来一个夏天的鸣叫,要在黑暗的地下做四五年甚至十六七年的苦工;依米花为了两天的怒放,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积蓄养分;毛竹为了一夜的“冒尖”,要花费五年时间将根系伸展到数百平方米,储备营养。它们的成长,它们的成功,他们的成材,何曾需要别人的“关注”?而我们的成长,为什么又要别人的关注呢?

记住: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没人关注,一样要成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