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心结:父母误成爱的负担

时间:2024-12-27 01:55: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与三毛相处的一个下午作文

三毛的心结:父母误成爱的负担

文/高英





台湾作家三毛小时候接受的是沉闷的旧式教育,那时,学校老师既可以骂人,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这使得天性热爱自由的三毛倍感压抑,终于休学在家。

原以为三毛一生的心理阴影,主要源自于童年时期经历的学校不当教育,直到看了三毛的散文《尘缘》,才发现她还有另外一个感情死结,那就是把父母之爱误化成了精神负担。

在《尘缘》一文中,三毛直言,“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芥草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她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因此,三毛出了书自己不会再看,也“不存,不管”,因为“书,本来是为父母出的,既然说那是高兴的事,那么请他们全权分享这份喜悦吧”。

天性活泼的三毛,长大后一度过着天马行空般的生活,貌似洒脱不羁,骨子里却总是为情所困——这其中一种情,就是与父母之间的骨肉亲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先看看三毛所回忆的自己当年休学在家的情形:

父母眼见孩子自暴自弃,前途全毁,骂是舍不得骂,那两颗心,可是碎成片片……那一阵,母亲的泪没干过,父亲下班回来,见了我就长叹,我自己呢,觉得成了家庭的耻辱,社会的罪人,几度硬闯天堂,要先进去坐在上帝的右手。少年的我,是这样的倔强刚烈,自己不好受不说,整个家庭都因为这个出轨的孩子,弄得愁云惨雾。

为逃避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教育,三毛退缩在家,不料在家的日子,却形成另一种心理重压,让她一生无法释怀。

三毛在成年后离家漂泊,既是因爱情受挫,又是对童年创伤岁月的逃避。三毛试图用新的生活化解旧日的伤痛,慢慢地,好像一切有了转机,然而并非实质性的改善。三毛说过,自己结婚,小半是为荷西痴情,大半仍是为了父母,就像出书小半是因着自己的写作兴趣,却多半仍为了让父母高兴一样——她说与父母的尘缘是支持她写下去的力量。由此可见,让父母喜悦,让父母放心,一直是三毛所努力的方向。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孩子天生就有讨好父母的本性和能力,这也是人在年幼时必须依赖父母的呵护才能存活下去的内在需求所致。所有正常的孩子都渴望父母对自己关爱有加,都愿意为获得父母的认可和赞美而作出各种努力。

然而,忙于生存的父母毕竟不是超人,很难顾全孩子方方面面的心理需求。出生在多子女家庭中且自承“心理亦是极度敏感孤僻”的三毛,所渴求的那种细腻周全的父母之爱,似乎没有得到,尽管她承认父母开明,尽管她在《背影》一文中写出了父母对自己的深爱以及自己对父母的无限感恩之情。

在《一生的战役》一文中,三毛却因父亲的一张留言条中对她说了“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的话而生出万千感慨来,三毛回应说自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原来三毛在原生家庭里一直充满自卑,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肯定。为什么会这样?三毛以为自己的母亲可以包容孩子的一切,例如她的缺点、任性、失败和光荣,自己的父亲却大为不同,以至于“父女之间是如此的相像,复杂的个性,造成了一生相近又不能相处的矛盾,而这种血亲关系,却是不能分割的。”

可见自小休学在家惧怕父亲的三毛,与父亲的关系也成为了她心理上不堪承受的重度压力。一方面,三毛总是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不曾让父亲感到称心,从而厌倦父亲对自己的期许,声明“我不只是你的女儿,我要做我自己”;另一方面,三毛又因在理性上知道父亲的慈爱和开明而心生负罪感,“我无法使你平安,爸爸,这使我觉得不孝,而且无能为力的难过”,叹息着父女的价值观无法相同。与此同时,长大后的三毛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结所在:“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你欣赏我。”

三毛的心结,印证了童年创伤影响一生的心理学理论。无论母亲如何疼她,无论父亲怎样爱她,都消除不掉她觉得自己不被欣赏的心理阴影。其实,这阴影并非三毛的父亲一人造成,在校时老师对三毛的嫌弃也起了很大作用。

在心理死结的影响下,三毛觉得“孩子在父母眼中胜于自己的生命,父母在孩子的心里,到头来终也成了爱的负担”。这爱的负担,既激励本是病弱的三毛坚持生活和坚持写作,又带给她一种莫名其妙的精神焦虑。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人,我们在日常所看到的只是别人的外在状态,很难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谁能想到那个敢爱敢恨的三毛,那个独行天下的三毛,那个心灵手巧的三毛,那个富有才情的三毛,那个赤诚率真的三毛,一生竟然困在心灵死结里不能自拔,终究没有放下曾经的过去,以至于把父母之爱当成了负担。这份心思,谁人能解?

三毛的心理悲剧,令人唏嘘不已。这提醒我们:作为孩子,不必对父母要求太多的关爱;作为父母,不要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不要过于在乎他人的认可与否。

每一个成年人,都应像歌曲《爱的代价》中所唱的那样,知道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一定要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这个“家”,就是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稳定而积极的精神世界,就可以让自己保持独立而依然有情,能够坚强而更多包容。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能否决定成年生活,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自己长大后的选择如何。往事永远属于过去,该放下时就放下。走进今天的阳光里,昨日的阴影就不再把灵魂遮蔽。

父母与子女,理应互相体谅,更多包容,愿人世间不会再有任何亲情悲剧。





高英写于2018年7月29日下午





参考书目:《三毛作品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11月第2版。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