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人际交往中信任问题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5-01-13 21:13:0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人际交往中的信任短文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不会信任一个陌生人,至少不会轻易信任。尽管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作为一个陌生人,要想获得信任,需要经历一个被“考察”的过程。这个“考察”过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外表。包括容貌、穿着、仪容、举止等,容貌越姣好、仪容越端庄、穿着和举止越得体,给人的印象往往就越好,就越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但有时,“以貌取人”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存在着刻意伪装的可能性,因此,单靠外表也许能够赢得好感,却不足以令人形成足够的信任。如果伪装过度或被识破,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反感和拒绝。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越高,能够获得的信任就越多。因为,在社会地位的背后,实际代表的是某个社会群体,我们常常会将对于这个群体的整体印象投射于对这个群体中的个体的判断。假如对方是一名公职人员,甚至是领导,即便我们或许只是第一次和对方打交道,但对于政府的信任,也会令我们对这位来自政府的工作人员产生某种“天然”的信任。

3、行为。言行不一现象的存在,令我们更加倾向于通过行为来观察对方,以期能够更多和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并依此决定与对方保持交往的程度。因此,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个人,在聚会时由于醉酒而失言,说出了许多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秘密,就会大幅降低我们对这个人的信任度,我们会由此推断,这个人容易因为喝酒而泄露信息,是不可靠的。

4、需要满足程度。这是决定我们最终能否信任他人的最关键性的因素。人际交往的本质,在于满足我们自身需要,无论这种需要,是精神层面、功能层面还是利益层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际交往常常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如果对方能够确实满足我们的需要,满足得越多、满足的程度越高,我们便越愿意给予信任,这种满足持续的时间越长,这样的信任也就会不断加深并保持得越久。如果双方都能如此,即形成需要满足的相互充分交换,那么,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也就越稳定、越牢固。

了解了以上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信任达成的4点条件,我们就会发现,在互联网社交里,所谓的“信任”,其实是相当虚幻的。美颜和滤镜令我们无法真正知道对方的真实样貌;虚拟的身份令我们无法了解对方真实的社会地位;我们无法观察到对方真实的行为,因为网络行为的表演性常常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强;我们无从知晓对方的真实面目,也就不会将自身需要的满足真正放心地交予对方,因为那很有可能是个陷阱或者骗局。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永远小心翼翼、心存怀疑。所有的线上交往,最终都必须经由线下“考察”之后,才有可能转化为信任。因为,我们不可能将信任交付给一个“隐形者”或“蒙面人”。

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评审社工专硕学位论文时,常常不禁产生疑惑。一名社工专硕学生,到一家社工机构进行专业实习,这家社工机构安排其到某个社区独立开展项目工作,其不仅顺利地进入了社区,而且顺利地开展了服务,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的自然而然、那么的顺理成章、那么的合理流畅。然而,机构为何会如此放心大胆地将项目工作交给一位在此之前毫无实务经验的社工专硕实习生,并且还是让其独立承担?倘若出了纰漏或差错怎么办?面对新来的服务者,案主是如何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如果连基本的信任都未建立起来,案主又为何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这位“陌生人”,并毫不犹豫地积极予以配合?这一切,在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笔者很想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遗憾的是,在这些学位论文里,对此几乎都没有描述,哪怕是简单的介绍也没有,有的只是“单刀直入”、“直接开干”。这样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也许符合知识,却不符合逻辑;也许符合理论,但不符合实践和实际。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