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2017 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

时间:2024-11-13 11:51:5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全国一卷作文

站在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上回答一下。

总体评价全国卷的几篇作文题目都出的比较好,当然最好的是全国卷二,题材新颖,不易跑题,难度适中但容易拉开差距,人文素养和逻辑思维并重,没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几乎是全国各地作文中最符合高考身份的作文题目。卷三也不错,就是老旧了一点,应试痕迹比较重,难以写出特色,中间水平的作文非常容易千篇一律,改卷老师估计要吐。

最大争议的就是全国一卷的作文,评价几乎都呈现出两个极端。所以我会从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基本围绕作文题目的受众——一线教师及高中学生去写,尽量做到中立客观。

这篇作文题目是比较克制的。

1.向对华留学生解读中国,重点在于“读懂”

2.挑选两三个关键词,关联在一起,去构成“中国”形象。

关键词也比较多元,可选的词汇不仅仅带有“政治导向”更重要的是对“人文素养”要求极高。因为这里面的每一个词都要关联到“中国形象”中去,而且都是属于概念词,词语背后所覆盖的知识面才是这次作文的立意要求。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这些词涉及的面很广,但这些面基本都是大部分高中生在当下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很难切实接触到的。【在他们眼里属于大而空泛的内容,既不属于考试要考察的内容,也不属于生活必须涉及的内容,很容易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被忽略。】

假设这些考生既不是发达城市的学生,又不是一般城市中生活在中产、高知家庭,也没有经常看看知乎,刷刷微博,逛逛淘宝的习惯,那么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无法有更多的观点,也很难说出那么几句有“深度”的话。

一带一路太宏观,很多天天关注新闻的成年人都尚且不清楚,何况是高三党们。大熊猫,长城,京剧,题材太老,若从课本中取材,基本都是溢美之词,若没有生活经历和新闻素材确实难写的很。美丽乡村(政治概念词)对小城市的孩子来说“什么鬼”,对真实的农村孩子来讲又确实不够“美丽”或者“美丽”的太老套,十年前的词汇放上去都不违和。广场舞和中华美食都太过于生活化,难有深度。食品安全容易走入全负面,变成批判文。共享单车和高铁,一部分压根没见过没用过,即使知道,也无法形成有意义的谈资去向外国人输出“中国形象”。

可以说这篇文章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一大部分高三的学生来说,普遍都是二类中下的水平,也就是41-45的水平,看看新闻的能有46-49。而对于发达城市,既使一个很普通的学生,抓住共享单车和高铁两个事情,就可以写个45-48分的样子,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便扯一扯也能有点深度,文笔好一点妥妥50以上。可以断言,高分作文大部分出自于发达城市,高知家庭。拥有很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拿到一类文中上,也就是54以上。

拿全国卷二去说,同样也有对人文素养的高要求,但对于接受新鲜信息比较匮乏的高中生而言,可以用熟悉的,老旧的,生活的事例去承载他们新鲜的观点。但全国卷一给你的载体就很新,你不熟悉,就没办法输出你的观点,你就写不深刻,拿不了高分。

【我在这个题目下面看到几位展示了自己的作文,我在广州,不才改过几次高中期中期末全区的统考卷,毫不客气的说,文采没得讲,但立意太俗,和我们高中的孩子们比,也就是44-46的样子,偏重文采的会给个49,不能再高。所以换位思考一下各地学子,这次作文又能有几分?】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次的作文题目对很多考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不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对待,而是对应试套路的彻底摒弃。

只不过发达城市中人文素养高的学生比例更大,而偏远农村地区这样的比例更小而已。

换而言之,你在衡水中学上厕所都要计时,睡觉都不脱衣服的“努力”在这份考卷的作文面前毫无作用;而在深圳放学骑着共享单车回家的普通学生在这次作文中都会比你更具优势。

我说这次作文是不公平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次作文完全脱离了语文课本所学内容【不管是人教版还是各地方版本基本上没有在课本内去教授相应知识点,具体解释就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与语文试卷内容脱节严重,似乎除了考试大纲中提及到的古文,诗词,其余内容随便你学各种地方版本、人教版或者教师自选教材,最终都不影响语文应考。】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当下教法与此次考法严重脱节。导致此次作文考察基本全看学生的自我人文素养(与教师、教材、教学关系不大,却与经济基础、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所以说这次作文并不考察我们三年的语文教学有没有出成果,而是明白的告诉全国考生和教师,我们的大学选拔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

这颠覆了很多人对高考的认知。

一般学生,甚至教师的逻辑是,高考是对高中三年学习成果的考察。(所以高考题目与高中学习有非常强的匹配值)

但其实,高考是用来为大学选拔高质量人才——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所以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其对高考的作用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尤其是人文类学科。)

前几年有很多人批判高考太过于形而上,过于应试,无法达到向大学输送高质量人才的目的,导致大学生遍地跑,但普遍是水货。这几年却又有很多人反思教育公平,批判素质教育的阶级属性。认为精英教育属于教育垄断,会深化阶级壁垒。

但这一趋势确实是无法逆转的。

因为目前中国所需要的高等教育人才是需要高质而非高量,而在人口红利末期,以此方式将大批量基础知识扎实但不具备高知素养的人安放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队伍中去,从大战略上看是很有必要的。【毕竟都当脑力劳动者了,体力劳动者谁来当?】

当然我也说了这只是趋势,并不是说一个作文就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但我们应该清楚这样的不公平在全国卷一里是有体现的。我们应该要正视这种不公,尤其是广大考生、考生家长以及一线教师。【吃瓜群众说什么并不重要,谢谢】

语文150分卷子,作文占40%的比重,不可谓不重要。写一篇高分作文和别人拉开的是十分以上的差距;而高考作文这样的的命题思路,相信在阅读和语言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呈现,等于一张试卷超过50%的内容是以呈现考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这是在对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显然,当下中国的教育形式根本无力承载起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显然都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我一点都不悲观。

说点建议吧

就语文教师而言,目前的形势下,语文教学思路必须要转变,新课改已经很多年了,但填鸭式教育一直没变过,结果现在是试题内容倒逼教育模式革新。另一点,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包括分析能力和思辨精神,还要更关注时事,不断学习。对于学生的启发教学非常重要,再搞套路已经没出路了。我对这样改变是欢欣鼓舞的。

就学生而言,大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多看新闻多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人文科目的学习中要抛开原始的题海战术,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系统,重视逻辑,重视阅读,重视表达。这等于在对高中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竞争显然是更残酷的,以后教育的两极分化和财富的两极分化会慢慢趋向统一,虽然很难过,但几百上千年都是如此,谁也无力改变什么。

就大部分学校而言,学生的能力,成绩和信息获取息息相关,杜绝通讯设备确实更方便管理但已经不是大势所趋,学校的管理模式需要跟得上社会发展,象牙塔的教育模式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无法培育出合格的高质量人才。

整体而言是悲观的,但对发达些的城市和天赋强些的学生来说,这样对人文素养的高要求是一件好事。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