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乱于心,不困于情-高三作文

时间:2024-09-22 06:55: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苏轼与文与可在我看来便是伯牙与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钟子期与伯牙便是知己,所以伯牙才会在钟子期坟前砸琴,文与可之于苏轼,又何尝不是呢?

就像庄子一样,苏轼正因为思考得太多,明白得太多,所以无法让自己在世俗之中寻得解脱,但与庄子的孤独逃离不一样的是,苏轼至少能够觅得文与可,所以苏轼才不至于和庄子一般孤独痛苦。对于苏轼来说,文与可是他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所以当文与可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苏轼的精神世界便轰然崩塌,那个时候的苏轼可能是最无助的吧。

正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描写的那样,苏轼了解文与可,以至于文与可画竹时的任何一个动作在苏轼眼中都是如此妙不可言。文与可同样了解苏轼,以至于在看见苏轼的诗后立刻领会他的意思。或许,苏轼对于自己成为文与可的知己,也是十分自豪的吧!所以才会写道:“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淡泊恬雅的文与可和能说会道的苏轼在性格上恰恰互补,可就是这样恬淡的文与可竟会将权贵们的登门拜访骂得一文不值,这样看来似乎有很大的矛盾,可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矛盾,恰恰证明了文与可心中苏轼的地位之高,或许只有在知己面前,洒脱不羁的文与可才会一再退让。

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太过了解,依赖彼此,所以苏轼在晾晒文与可的赠送画时才会“废卷而哭失声”,在那一刻,苏轼对文与可的思念,心中的委屈和苦闷一起迸发出来,所有的感情交织在一起263作文网Www.263y.Com,与开朗豁达的苏轼不同,此时的苏轼可能才是最纯粹真实的苏轼吧!在这其中,又何尝没有壮志难酬的痛苦呢?此时的苏轼被贬,他内心的伟大抱负无法实现,痛苦与孤独没顶而至。苏轼不得不像庄子一样逃离,一主一客泛舟游于赤壁便是他的逃避。可苏子终究不是软弱的,灵魂上的孤独,方才成就了最成熟,也是最睿智的苏轼,一再被贬也无法让他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用自己的能力造福一方百姓。他是孤独的,他空有满腹才华却不被赏识,在这偌大的世间也无法寻得一知音。可他又不孤独,在为官期间,为百姓做的事一一被铭记,或许对于百姓们来说,苏轼比那高高在上的天子更值得尊敬,与其在朝堂上执笔做御用文人,何不直接当个地方官员来造福百姓,这样,岂不是更加洒脱么?或许苏轼早已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一支笔,一壶酒,为官一任,便造福一方。

但他毕竟不是纯粹的文人,男儿建功立业的抱负他亦有,他也会痛苦,也会为自己的满腹才华而惋惜,可那又怎样?他,苏轼,没有项羽以一敌百,力能抗鼎的勇猛,也无刘邦狡猾多变的智谋,他无法自己来掌控这天下,那么就只能受制度摆布。文同的死,或许才是苏轼真正质变的开始吧。没有了曾经的知己,落魄如斯,百般怨愤均积在心中,但苏轼不是英雄,有百般怨愤又怎样,他最后只能学会放过自己,放过自己千疮百孔的人生,任这一叶小舟沉浮于赤壁之下,一主一客对饮赏月,可能,这才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吧。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