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4-11-15 10:05:2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500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板年画

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

(天津杨柳青、

苏州桃花坞、

寒亭杨家

埠)

之一,

自古至今盛产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

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

一朵奇葩,

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



5



20

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



6



5

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潍

坊市的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

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沿革

1

、明代年画绘刻工丽缜密,古朴雅拙。

开始,

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

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

迎合民间

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在绘

刻方面,一部分取法于宗教木刻画,如《三代宗亲》、

《神荼郁垒门神》等;一

部分取法于小说、戏曲、科技书籍插图,如

《民子山》、

《男十忙》



《二月二》

等。从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画业发展的画店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顺

等。明末,因战乱遂遭破坏。

2

、清代前期,年画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又有万顺、公兴、公义、公泰、永盛等

30

余家画店大量进行年画生产。年

画品种增加,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如《张仙射狗》、

《年年有鱼》、

《刘

海戏金蟾》、

《博古四条屏》那样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清代

乾隆年间,是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

"

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

"

,是全国三大画

市之一,

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

祈福迎祥、

消灾除祸的神像画更加齐全完备。



画的形式分为大门画、

屋门画、

炕头画等类别。

此时画店纷开,

仅西杨家埠由杨

氏一家开设的就有

82

家。

3

、清末,制作精细的杨柳青年画传入之后,给杨家埠年画固有的古

朴雅拙一个很大的刺激,有些艺人不再沿例其本,开始创新。

首先新出的年画开始多以戏曲故事与公案小说为题材,如《打樱桃》、

《空

城计》、《打渔杀家》等等。其次是

"

发福生财

"

的吉庆画,如《五路进财,发财

还家》、

《摇钱树》、

《大春牛》、

《三大家》等等。这些作品给深受列强入侵、

盗贼蜂起之苦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鹤同春》、

《榴

开百子》、《五福捧寿》等。

4

、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开始

"

以变图存

"

的革新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