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我说家乡】“非遗”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5-01-14 00:51: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500

原标题:【我和我的家乡—我说家乡】“非遗”背后的故事……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拍摄单元《天上掉下个UFO》,充分利用电影载体优势,彰显黔南多彩的非遗文化。

10月1日,影片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片中出现的水族水书、苗族蜡染、布依族枫香染、平塘牙舟陶、都匀毛尖茶、布依族和水族银饰、水族马尾绣、苗族抛花绣、水族酸汤、黔南特色小吃等内容特色十足,还有天眼酸汤鱼更是别有风味,不少群众在垂涎的同时也纷纷议论,影片中的这些非遗文化具体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共同领略藏于其中的故事。

《我和我的家乡》首映式彩排

自2006年以来,三都县共建立涉及10个类别53个项目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名录》。目前,三都县有“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水族端节”“水族剪纸”等4项国家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22项州级名录。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

“水书”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族先民创制的雏形文字,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形成、发展和传承,并以此构成与水族生活相关的习俗——水书习俗。

水书习俗是水家人生存状态的反映。水族人民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生产,均先由水书先生从水书中查找出依据,然后严格按照其制约行事,并由此形成水书习俗文化的重要前提。

水书习俗的传承方式形成了水书的两大组成部分:用水族雏形古文字编著的手抄本;通过水书先生口传心授,用以弥补因文字发展不完善而无法记录的大量要义、仪式、祝词等。水书各类卷本繁多,主要有诵读卷本、应用卷本两大类。应用卷本主要包括《诵读卷》、《时辰卷》、《28宿卷》等数十种,诵读卷本主要包括《正七卷》、《亥子卷》等十数种。

2006年5月20日,水书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

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2006年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传承殷商文化的神秘刺绣文化,也富含水族传统文化。其工艺手法独具特色,技艺精湛,表现出很高的技能水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及翘尖绣花鞋、女性的围腰、胸牌和服饰襄边,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

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

马尾绣制作工序可分为六个步骤。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固定框架图案,用一颗大针穿好马尾线,再用另一颗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线,再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填心”,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订“金钱”,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装订,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为方便操作,人们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其按次序订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便完成。

2006“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总决赛上,三都水族妇女、民间艺人韦桃花创作的马尾绣“龙凤呈祥”绣包作品,运用水族特殊刺绣技艺,古朴清新,构图巧妙,造型抽象、概括、夸张的水族传统图案,荣获“贵州名匠”特等奖。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端节

沿着我国四大河流之一的珠江顺流而上,有一条支流叫都柳江,在都柳江两岸,居住着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水族。在水族的民间传说中,有一种叫做“喏命”的神鸟。“喏命”,汉意为凤凰。都柳江流域山川逶迤,风光秀丽,水族人民因此自豪地把自己的家乡比作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

农历十月,正值水族历法的岁首,三都县的水族同胞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节。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即水族人民过端节的日子。传说,亥日是水族远祖去世安埋的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新年,不仅因为是新年伊始,也为了祭祀祖先。节日将到的头一天,即除夕这天,水族人家都要打扫庭院、洗刷锅台、洗刷饮食器具,意思是当晚要迎接祖宗神灵回家。就像汉族人民过春节一样,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部分地区的水族村寨,一年就这一个节日,因此显得更为重要,他们往往在节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准备。

制作鱼包韭菜

按照端节的习俗,年三十和初一的早上要忌荤吃素,吃素的意思是不吃畜禽动物的肉食和脂肪,但唯独水产动物中的鱼肉不但不忌,而且还被当做祭祖和待客的上品。水族俗语里有句话叫“无鱼不成年,无鱼不成礼”。意为没有鱼就不像过年,家里来了客人,若没有鱼招待就不成礼仪。对鱼的需求也促进了鱼的生产。

在水族村寨,可随处看到大大小小的鱼塘。水族人烹调鱼的方法有很多,但仅鱼包韭菜是水族端节的上品。传说水族远祖定下端节的日子后,叫大伙把鲜鱼沿背剖开,填上韭菜和广菜等佐料文火蒸熟,再按传统祭祖礼节放在供桌上,周围摆上瓜果谷穗和犁耙,接着敲铜鼓,跳牛角舞,以庆祝安居团聚和丰收的欢乐。从此,这种特有的剖鱼方式沿袭下来,鱼包韭菜成为端节的特有佳品。鱼包菜吃起来鲜嫩香酥,酸辣适度,十分可口。

亥日新年的清早,水族村寨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人们挨家挨户祝贺新年,喝由糯米酿制的转转酒,又粘又甜。喝转转酒很有意思,从左至右,左手接邻座递来的酒,右手将自己的酒敬给右座的亲朋好友,干一杯高呼一声:“秀”!一饮而尽,以表示相互之间的友谊长存。喝了转转酒,就该给孩子们发糖果,大人给孩子们分的是糖果,而孩子们给大人的是欢乐。

紧接着,是祭祀铜鼓的仪式。水族人民把铜鼓当作吉祥的宝物,除了喜庆节日,平时铜鼓都放在米仓用稻谷掩盖。据水族长辈介绍,这样能保持铜鼓永久的铿锵洪亮声音。

在水乡,到处流传着孔明造铜鼓,铜鼓能降龙伏虎的故事。按照水族的习俗,端节敲铜鼓能使人来年交好运。正因如此,热情的主人总会邀请外乡的客人一起敲铜鼓,祝愿客人们都能交好运。

节日当天下午,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到端坡看赛马,端坡赛马使水乡端节达到高潮。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繁荣和旅游业的兴起,端坡也成了水族同胞进行物资交流和展示自身独特文化与风土人情之地。

END

图文: 山水黔南

编辑:县融媒体中心 杨玉子

编审:县融媒体中心 蒙家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