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启示: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时间:2024-12-26 23:35:3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烛之武退秦师启示400

一、烛之武退秦师

深夜,万籁俱寂,郑文公亲自将烛之武送到城楼上,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上面用绳子吊着,让烛之武坐进筐中,然后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墙根处。

烛之武偷偷地跑到秦营,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们也不敢劳烦您。我国 和贵国国土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还隔着一个晋国。因此,郑国被灭之后,只会被晋国占领。那时候,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强大,而贵国的国力也会弱于晋国。帮别人打仗争夺土地,最后又拱手将打来的土地送给人家,这是明智之举吗?况且,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在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沉思良久,说:“你说的对。”

烛之武又说:“您如果同意对郑国的包围,郑国从此一定与贵国修好,贵国使者在东方的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我们郑国一定会好好招待,希望您能认识考虑这件事情。”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十分满意,于是立即答应撤兵,悄悄班师回国,郑国转危为安。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游说秦穆公之前,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只身云说服秦穆公,足见其义、勇。说服秦穆公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化解了郑国的危难,足见其智。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启示

1、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忍受着寂寞痛苦的煎熬。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默默积蓄力量,在最为关键时刻,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完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惊叹的一笔。

2、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当烛之武迈着坚定的步伐踏进秦营之时,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中,摆开咄咄逼人的架势。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多么重要”“郑国人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他留在秦营的,只会是殷红的鲜血,而诸候版图上郑国的领地也必会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从泰国的利益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最终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表明:换一下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个崭新的天地。

3、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相当一部分有识之士处世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们的人。然而,他身上还兼存着独善其身的内敛与怀才不遇的无奈。可即便如此,身处微不足道的地位、怀拥愤恨与期待的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仍能挺身而出,可以说,他代表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仍可坚毅,张扬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在他做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概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得高大而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时,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与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烛之武用三寸之舌为国解围,从他谈判沟通的技巧上,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不同的人生事物,用乐观的心态去处理不乐观的事情,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