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描写泰山上山或下山艰辛过程的段落

时间:2024-12-27 03:23: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写爬山的过程



木头偶人 幼苗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88.9% 向TA提问 举报

沿途青石为阶,阶阶之间与楼梯相仿,非常牢固,偶见三尺童子上下.导游说越3600级可至玉皇顶,3600暗含周天之数,途中又有中天门、龙门、升仙坊、南天门之牌坊,或许有天梯之意吧.

阶梯两旁间或有历代名人书法名刻,心中喜爱,先是与同伴相互拍照纪念,往来上下奔跑,排队等位留影.以至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成为队伍之末.相机也不忍频繁地远拉近推,电池很快告警,为不使风景从眼前错过,只好剪取眼前美景,以留得日后心安了.

登至中途,偶觉心慌耳鸣,与同伴约定在前面小憩.补充了点水,从包内找出一颗糖,剥开含着,放眼打量这爬山的人群.上山之人俯首躬行,好像是任重道远;下山之人仰面洒脱,好像是志得意满.想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山路修在山谷之中,溪水沿路旁低凹之处淌下.当年军旅之时,长者告诫:古时进山,必逆水而行,反之,出山必顺水而返.想到此,才明白山路不管如何盘旋,一定离不开水.山路之下,必有深谷,深谷之中,必有流水.

山路越来越陡,这根竹杖顶了大用,低着头,沉住气,一步两个台阶,上四个台阶挥一下竹杖,坚实而缓慢地前行.心想登一级离山顶就近一级,只要坚持就能登上主峰,也只有坚持才能体会到登山的乐趣,虽然有些累,但见到好的风景或是石刻,还会停下,把它收入镜头之中.

山中雾气很重,越往上走,山头越朦胧,仿佛进入仙境一样,时不时有大团的雾气沿着山谷向上涌动,人与景皆在虚无缥缈之中.看了一下时间,此时已经过去50分钟,距11时在南天门会合为时尚早,心中不免宽松许多.今天爬山的人很多,几乎每层台阶上都有人,空中时不时洒下几滴雨来,也顾不得躲,其实也无处可躲.由于平日锻炼不多,此时前胸后背都被汗水湿透,脸颊脖颈像是刚刚被水淋过,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淌.想着前些年登山的乐趣,今日却丝毫没有玩的感觉,像是在拼命,或者说是在为自己的面子拼命,唯恐落后于人.

一路过龙门、升仙坊,南天门只在眼前.目标近了,心也静了,汗也少了,又有看风景的心情了.看看上山人的疲惫体态,再看看下山人的轻松愉悦,忽然想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是不是应该反过来?如果照眼前这条山路说来,肯定是应该改的,因为登山之路修的与楼梯无二,三尺童子皆能上下,有何难哉?“下楼容易上楼难”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转念想来,古人智慧果真如此?古人登山之时可有旅游名山?可有入山之门票?可有修筑如此方便之“天梯”?答案可想而知.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用在登山再合适不过了,起初登山的人,想必是从平坦处起步,遇到险阻,或攀岩而上,或堆石而上,或手脚并用爬行而上,或斩木为桥而上,历经艰辛,始达顶峰.而下山之时,来路似是而非,攀援而上者,如何能轻松而下?堆石而上者,如何能稳步而下?脚下绝壁,眼前沟壑,山间荆棘,非来时可以从容选择.君不见三国时邓艾偷渡阴平故事,如此想来,“上山容易下山难”确实是至理名言.

环境变了,时代变了,结果自然也会变.这也许是自作聪明的后人常常非议前人的地方,借用《晏子春秋》里的话就是“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看看百家讲坛、新三国演义、新红楼梦所表达的思想,再听听很热、很有名的专家学者的长篇宏论,以及诸多新秀、精英对历史人物和事实的颠覆性解读,正应了诸葛亮对东吴群儒的评价:“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又想起儿子小时候吃着烤红薯对我说的话:“你们太幸福了,天天都有红薯吃”,听来真让人哭笑不得.我小时候,家中粮食紧张,哪里够全年吃喝?从红薯下来到来年开春,餐桌上几乎顿顿都有红薯的影子,红薯粥、蒸红薯、馏红薯、炒红薯、红薯干、红薯片、红薯馅的包子饺子等等,现在一听到红薯的名字,胃里就不由自主地反酸.由此想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妙论,也只有晋惠帝能想的出、说的出.

不觉到了南天门,望着云雾缭绕的群山,心中不免惆怅.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坡翁的诗说的透彻,其实就是身在山外,又何曾识得山的真容.由此心生一念:从古至今描述泰山的著名文章、诗词与泰山的风景与魅力相比,无异于盲人摸象.

1年前

4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