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达和蔡明总是欠了点儿什么

时间:2024-11-10 21:24:1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蔡明歇后语

郭达和蔡明总是欠了点儿什么

郭达和蔡明是从1990年《综艺大观》第三期开始合作的,他们作为搭档一同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1993年,也许是因为他们对春节晚会太重视了,也许是春节晚会的编导们对节目要求太严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全国观众对春节晚会的期望值太高了,所以他们有一种特别的感觉,那就是参加其他晚会时头脑很清晰,思维也敏捷,点子也特别丰富,可一到春节晚会上,他们就觉得木呐了,迟钝了,脑子里乱糟糟一团,有时甚至不知如何才好。

首先,在程序上就有很大区别,春节晚会要提前很长一段时间就住进剧组,而《综艺大观》这样的节目只要提前两天准备一下,就审查上节目了。其次,他们把春节晚会的分分秒秒都看得非常值钱,几秒钟一个广告就收人家几十万,而他们一个节目就能花去十多分钟,这是个什么账呢?不看重行吗?所以,这一切都要求他们一定要搞好,不然对不起中央电视台和全国观众,还有打广告的厂家们。可是,越想搞好就越搞不好。

他们还有个体会,彩排时分明很好的,也因为太想搞好,正式演出反而比彩排差多了。花了三个月时间,创作、排练、审查,无数道关卡都过了,大年三十晚上才终于站到舞台上去。这期间,大脑那根弦绷得紧紧的,从早到晚,哪还有一点心思去吃饭?那时候是不知道饿也不知道渴的。弦绷得太紧了,人很疲惫,心里就告诉自己要睡一会儿,其实根本睡不着,还一趟趟跑厕所。实在没法了,还暗暗念佛,求佛爷保佑,起码要能进戏,只要能进戏,戏就能演好。

当然,总体上来说,他们的创作和表演都是不错的,观众也认可他们,因为他们能把观众逗乐。有一次,观众问蔡明:“你们演出的时候,观众笑,为什么你们能忍住不笑?这要多大的功夫啊!”

蔡明一听,倒笑了:“不是我们不笑,是我们早就笑够了。比如说出一个好点子,想出了一句好台词,构思出一个好‘包袱’,大家就特别高兴,若在直播时能演好,那就太开心了,大家为这能笑好几天。”

在他们的小品创作和表演中。自己比较满意的是《越洋电话》和《父亲》。湖北作家夏雨田写了一个相声,他们就借过来重新写,把相声改成了小品《越洋电话》。在《越洋电话》的排练中,郭达有些为难,因为他害怕演伤感哭泣的戏。小品的前半段是逗笑的,但郭达在排练时却哭得一塌糊涂,剧中人的孩子在国外,而郭达的孩子也在外地,他有一种体会,触景生情,一拿起电话他就哭上了。可是,排后面的戏该哭时,郭达却哭不出来了。

郭达把整个戏都弄拧了,蔡明却很好。排练时,导演哭了,蔡明也就跟着哭了,郭达就是欲哭不能。彩排时,郭达终于哭出来了,然而到了春节直播时,郭达又哭不出来了。这个戏在观众中反映较好,郭达没有真哭,还是有些遗憾的。直到现在,郭达提起这事儿还直摇头,恨自己。

《父亲》这个作品是蔡明想出来的,这个念头产生在出租车上。有一天,蔡明坐车回家,突然有了一种感觉:如今的人钱多了,人情却淡薄了,正如文人们所说的那样,春冰薄,人情更薄。蔡明想,要去寻找一种真正的感动,而感动世界的是不变的真诚。蔡明还认为,用歌星这种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于是,蔡明去找郭达,两人讲好了,蔡明演歌星,郭达演父亲。他们的想法成熟之后,就去找导演赵安,声泪俱下地把剧情讲了一遍,结果把赵也讲哭了。不用说,赵安马上拍板,同意在春节晚会上演出。可是在演出时,郭达犯了老毛病,竟然又没能哭出来。生活中觉得自己很会哭的郭达,偏偏在舞台上哭不出来。严格地说,这种遗憾是不能在这么重要的舞台上出现的。郭达常常对蔡明说对不起,他还说他不能原谅自己。可这有什么用呢?

但是,郭达在春节晚会上哭不出来也不能全怪他自己。晚会现场的观众很多,观众们特爱鼓掌,以为这是对演员的一种支持,以为把现场搞热闹了就能带动电视机前的观众,其实这是误解,这也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往往看到或听到莫名其妙的掌声的缘故。现场观众不仅未能支持到演员,反而因一次次鼓掌,倒把演员的节奏打乱了。有时连那些有经验的演员也不知怎么往下演了,太影响情绪。所以每次轮到郭达和蔡明演出时,他俩都要求观众不要鼓掌。

每年春节晚会后都有春兰杯“我最喜爱的节目”评奖活动,他俩很奇怪,为什么每次都得不到奖,真是无缘吗?如果设五个奖,他们就是第六;如果设四个奖,他们就是第五;如果设三个奖,他们就第四。

后来观众来信说:“你们真冤枉,我们是喜欢你们的,不知怎么就想到大家都会投你们的票,我们就偷懒了,一懒就没有去买那张登有选票的报纸。”这样的信来得很多,直到后来他们已经忘了这件事,观众见了面还提,还笑着说你们太冤枉了。蔡明说:“能获奖,当然是好哪!”

小品处在低潮中,这是人们公认的。2001年春节晚会的小品节目《大擂台》,除了演员外,还请来了公鸡、鹦鹉、猴子等小动物,还将骆驼、狗熊、老虎、大象请到了一号演播厅,在这个小品中,动物们当仁不让地成了主角,它们在巩汉林、刘流的带领下分成南北“大侠”打起了擂台。这个小品的最大特点是动物的拟人化,每个动物都根据各自的特点穿上了最新潮的衣服。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包袱笑料本来是很丰富的,可是结果却弄得不伦不类。

在2002年春节晚会中演出的小品《马年赛马》,更是将四匹道具马请上了舞台。在数百位演员当中,那八位特殊的小伙子,虽然他们每个人都长得很帅,却是“最见不得人”的。原来,他们就是小品《马年赛马》中四只道具骏马的表演者。在表演中,他们要穿着厚厚的马造型的演出服,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让您只看到四匹神气的“骏马”。由于演出服非常厚重,又密不透气,演员们还要在场上跑来跑去,每次下来都是大汗淋漓。累虽然很累,热闹虽然也很热闹,但观众们是不是满意了呢?舞台上吆五喝六,内容却十分空泛。

这种追求形式上的突破,而不注重内容深刻的小品有越演越烈之势,真让人担心这株艺术新苗在这种热闹之中会无疾而终。不过,年复一年,再会变花样也是有穷尽的。近些年来,小品越来越难做,许多小品演员甚至打起了退堂鼓。这从最近几届春节晚会上获奖的小品就可看出端倪,似乎只有赵本山还在强撑着。小品已经走到尽头了吗?赵本山还能把小品撑多久呢?有句歇后语说:癞蛤蟆顶床脚——硬撑的。赵本山以及赵本山的同行们是不是也在勉强硬撑着呢?如果一泄气,小品又将如何呢?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