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儒家君子与小人-议论文
在,《论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流传甚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在面对人际关系时更多的是以庄周所提倡的“无用”之法。君子之所以不用人际关系作为自己获取外物的渠道,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更看重的是心灵世界中的琴瑟和鸣。也正如《庄子·山木》中提到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贫贱之交不可忘。唐朝时薛仁贵被封“平辽王”后,从前的一位好友赠来贺礼。名曰两坛美酒实则两坛清水。旁人不解其意,唯有薛仁贵大笑,一饮而尽,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而小人之间的友谊却是易消散于尘世之间。陈涉于同乡人,一句“苟富贵,勿相忘”成了他军队的伤心曲;反观司马光与王安石,政治斗争得如此激烈也不可避免的冲击了他们的友谊,但王安石死后司马光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厚葬王安石。他们同为理想主义者:王就不必说了,对青苗法的批评至今仍未停止,司马则认为对人民少收点钱,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生产环境才最现实,但也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赠西夏千里土地想以此保护大宋人民安定。他们本是同一种人,共同攀登到人间巅峰后却突然发现他们的理想有如此大的差异。
而在日常生活中孔子要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争,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求学上他认为君子要“不器”从而起到统率的作用,君子还只能“求于己”“求于人”的是小人。这些要求与现代人的观念有很大不同:从中国大妈血拼华尔街到一招吃遍天下鲜,以及现在所说的四大铁哥们儿。前者263作文网Www.263y.Com飘散出一种古代理想的韵味,后者更像是物欲至上的“觚不觚”。
除了人际之外,孔子对君子的界限就十分模糊了。一方面,他要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另一方面他却认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前一句是说君子的修身之道是必须的,但后一句却暗示存在“无义”的君子。我认为,在孔子口中有两种君子:一是有领导力,有能力有理想的且受过良好的“礼法”约束;另一种则是礼法约束不足可其他条件都具有的也能称之君子。
在谋事上,孔子要求君子灵活变通。他教育子路“在其位谋其事”意在保住权力使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他也认为对于一个“礼崩乐坏”的国家,必三年实行严苛的法制,使人民安定于生活,然后再图仁政,以教育育民。从这个角度,孔子又像是一个实干家,充斥着一步步的计划与目标。君子也就从这里变得清晰了些。王阳明也一定是君子,从政客到一代儒将,再从儒家中抽身成圣,他贯彻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比大儒朱熹强了不少——儿子死两年就让自己儿媳怀孕的,古往今来也没几个。
但君子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论语》中,君子很明确地被塑造成了一个中上层阶级,受过良好教育的形象,这与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有很大重合,即便穷苦也像是蒲宁式的没落贵族形象。试想:若无一定的熏陶,谁会如颜回一般”箪食瓢饮”地去学,姜子牙被妻子休弃不也正是因为“不务正业”吗?若要培养出一个君子,首先就不能以市侩家庭为成长环境,孟母三迁也是以此为由。在一个学在官府的时代,若要真的有这样高的道德修养也的确非世家大族不可了?可见君子的阶级桎梏也是有一定缘由的。在孔子心中教出一个君子的本来目的就是更好地统治,因此中上层阶级也能更为直接地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