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成语:关于火的成语故事三则
关于火的成语故事1:中取栗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
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关于火的成语故事2:如燎原
商汤原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由于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昏庸暴虐,荒淫无道,惹得民众抱怨不断,众叛亲离。趁此时机,商汤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挥师伐夏,夏朝。商汤建立商朝后,将国都定在了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迁都。
从商汤开始,王位传了二十代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王族内部的混乱及社会不安定局面,决定再一次迁都。但是他的想法却没有得到商朝贵族的支持,大多数贵族都贪图安逸,不愿意搬迁,都希望能够改变盘庚的想法。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人心不安。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罪恶是容易滋长的,正如燎原的大。等它燃烧起来,连接近都不可能,又怎么可以扑灭呢?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你们可是咎由自取,不是我的过失!”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终于挫败了反对势力的阻挠。他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迁都到殷。在那里,盘庚励精图治,大力整顿朝政,从而使衰落的商朝开始复兴,人们生活逐渐殷实起来。以后的二百年里,商朝一直没有再迁都,所以后世又称商朝为殷朝或殷商。
经过数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商朝国都早已变成废墟。到了近代,人们偶尔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遗物,经反复研究,证明那里曾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称它为“殷墟”。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皿和兵器,种类繁多,制作十分精巧。同时发现一个名为“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下均饰以精美的花纹。出土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金的技艺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盘庚迁殷之后,社会安定,商朝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可以专注于社会生产,因此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礼器。
关于火的成语故事3:隔岸观
公元202年,袁绍一病不起,继而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长子被摒弃在外,权力由次子接管,幼子支持这一决定,长子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一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然而,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斗置于一旁,团结御敌。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袁家兄弟又各持己见,战争逐步升级。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子。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自己的疆土,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公元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一番长途行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首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他们又投奔到另一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人劝曹操攻打公孙康。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几天之后,公孙康会把二袁的首级亲自送来。”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一封信。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被吞并之后,二袁去投奔他。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力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氏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方。”
果然,当探子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无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将袁熙、袁尚斩首,使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